论朝阳市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020-05-26 09:09刘俊锋
大众科学·中旬 2020年3期
关键词:朝阳市生态建设环境污染

刘俊锋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朝阳市的经济迅猛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垃圾的资源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同时渐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加强生态建设,建设朝阳生态城市,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社会稳步前行的前提,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

关键词:朝阳市;环境污染;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

1、朝阳市的生态环境问题

1.1 生态状况

朝阳市位处辽宁省西部,是个“七山一水二分田”的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低山丘陵地区。长期以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朝阳地区的植被衰退与破坏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朝阳市历届政府坚持“生态立市”之策不动摇,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的治山治水活动,朝阳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较大提高,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尽管如此,朝阳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由生态环境恶化所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低下,仍是制约朝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结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1土壤侵蚀依然严重,水土流失程度仍居全省之首[2]

据2007年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成果公报,朝阳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9463.7km2,占全市总面积的48.1%,占全省总侵蚀面积的22.4%,高出全省平均值19个百分点,仍位居首位。多年平均径流深106.00mm,年径流总量24.3亿m3,土壤侵蚀模数3788t/a. km2,年均土壤流失量8670万吨,占全省土壤流失总量131000万吨的66.2%。在现有的水土流失面积中,中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5382.3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6.9%,比全省同级别土壤侵蚀比例平均值高出20.3个百分点,可见土壤侵蚀状况相当严重,水土流失危害依然较强。

1.1.2 林草资源利用不足,人为破坏现象尚未得到遏制

朝阳市现有林草面积7733.80km2,在全省位居首位。但林草地的郁闭度多在50%以下,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由于油松纯林较多,蓄积生长缓慢导致树种单一,病虫害经常发生,形成株矮冠窄的“小老树”,保水能力较差,林下土壤依然流失。此外,目前剩余的宜林荒山多是高山、远山、石质山,造林难度较大。总体上林草植被保存率低,利用率低。近年来,由于连续干旱造成了大面积人工沙棘林、速生林死亡,同时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如无序开矿采石、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导致林草植被建设几起几落,据统计,全市各种矿产开发项目945处,破坏面积1020.33km2,其中有轻度侵蚀转入重度侵蚀面积占破坏面积的51.25%。强度以上级别的侵蚀面积呈增加态势,极大地影响了生态环境建设进程。

1.2 环境状况

1.2.1 水污染

朝阳市水体污染的来源是工业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以及农田灌溉水等,其中工业废水是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废水处理率低,是污染水环境,威胁大凌河水体的主要原因。还有一大潜在的污染隐患:卫生填埋场的污水,生活垃圾通过回收运到填埋场,在挤压填埋中产生大量污水,由于缺乏有效的处置而污染环境。

1.2.2噪声污染

近几年,朝阳市工业、交通和城市建设发展较快,噪声污染随之加重。其原因是一方面由于人口增多,人口密度加大,车辆、商业网点、娱乐场所迅速发展,建筑项目增多所致;另一方面居住区噪声超标与城市布局不合理,城市功能区混乱,工厂与居民区混杂,居民自身的环境素质不高等密切相关。

2、加强生态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2.1 生态环境建设是改造自然而又顺应自然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又是构成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和发展的枢纽。通过园林绿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增强节能效益、生态效益已成为人类的共识。以我市为例:百二河的老寨川治理、引白入城工程及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活动实践证明,生态园林、生态环境已表现为一种生命、一种理想的生存环境。现实人们正寻求人类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当代人正积极倡导一种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通过积极主动的生态建设来修复已遭破坏的地球环境道德态度。为此,联合国颁发了《21世纪议程》,我国也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把人与自然和谐作为走向21世纪的哲学导向,寻求“高效和谐—持续发展”,创建旅社城市生态文明的优化模式作为跨世纪城市规划战略的目标去求索,以促进人类文明的升腾。

2.2 建设朝阳生态城市,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和发展的必然

城市是人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是受人为活动强烈影响的生态体系。从生态城角度看:城市是特定地域范围内以人的行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物流流动为载体,科教文化为动力,社会体制为径路,有其“因子—要素—子系—系统—巨系”构成的人工生态综合体,也是以个开放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城市的提出基于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是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引入到城市研究中,是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21世纪,人类将由功能齐全旧城市转向追求清新绿色的优美环境,这是人类的觉悟,也是自然法则使然。朝阳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并提出建设生态旅游城市的目标。无论从科学理论和具体实践上看,加快建设生态旅游城市对发挥朝阳市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作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规划并建立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建设朝阳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前景应该是“山翠草绿、花香鸟语、空气清新、天蓝水碧、经济繁荣、文明守纪、关系融洽、天人合一”。它归根结蒂就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生态、生活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这是永恒的主题。作为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社会性的系统工程,生态城市建设首先应遵循系统原则、生态原则、自然原则和经济原则,对此规划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对策。在此基础上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价值观导向。只有从这以哲学基点出发,才能围绕“以人为本”原则,促进良性的生态城市建设运行机制形成,实现整体协调发展。只有用“高效和谐和可持续发展”优化模式框定其战略属性,才有构筑建设生态城市的可能。

二是转变战略思想。要从传统的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城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应按照客观规律把保护自然资源,盖上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体系中去。为适应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协调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还必须科学地设置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生态环境目标并抓好落实。

三是认真处理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局部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更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发展的关系。比如,做好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利用,不仅改变了城市生活环境,同时废弃利用,变废为宝,为社会创造了经济效益。

四是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法制体制,强化环境管理。应借鉴发达国家“经济靠市场,生态保护靠政府”的有益经验。必须加强城市环境管理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与监督结合,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保障。

五是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创建环境生态教育体系,以增强生态环境危机意识,普及环境生态知识,提高市民族生态文化基础。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形成人人有责、齐抓共管的社会风尚,树立尊重自然規律,珍惜自然资源,爱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概念,努力为建设朝阳生态城市和保护生态环境提供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解析中国和平发展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

[2] 辽宁省第四次土壤侵蚀遥感普查公告.辽宁省水土保持局.2007年

[3] 朝阳市生态脆弱区农业生态与资源可持续利用调查报告.于长民.2000年

猜你喜欢
朝阳市生态建设环境污染
雾霾产生原因及朝阳市雾霾成因初探
朝阳市重污染天气预报系统建立意义浅析
浅谈冬奥会前期朝阳市空气质量及细颗粒物变化及成因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探讨生态堤防的现状与建设思路
克拉玛依城市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思考
地方高校对宿迁生态建设影响之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2008年高考中的环境污染与保护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