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游记》语言的世俗风格

2020-05-26 09:51刘昕雨
青年生活 2020年11期
关键词:西游记分析语言

刘昕雨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奇书,故事离奇,内容丰富多彩。虽然书中奇思妙想的故事看似远离现实生活,但是诙谐幽默的语言中却体现了世俗风格,贴近生活。《西游记》中讲的佛道并不枯燥乏味,中间穿插的一些俗语、谚语更贴近生活,也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特色,直到今天都广为流传。本文就《西游记》中语言的世俗风格做了浅显的分析。

关键词:西游记;语言;世俗风格;分析

1、前言

《西游记》所讲的故事获得了从古至今无数男女老少的青睐,每一个故事都给我们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离奇幻想的情节更是引人入胜。《西游记》中的有趣的标志性语言更是被大街小巷广为流传,比如孙悟空常说的“吃俺老孙一棒!”“好说,好说”“那妖精是你亲戚!”等等,都体现了书中语言的世俗化风格,让神仙更世俗化,更有人情味。

2、《西游记》中世俗风格语言的作用

俗语是个宽泛的概念,包括谚语以及歇后语和惯用语等,这些俗语在《西游记》中都有大量的应用,那么这些俗语又给《西游记》增添了什么色彩呢?首先俗语的大量使用增添了喜剧性的艺术效果。《西游记》中虽然讲述了不少佛理,但是其间穿插玩笑的市井话语和谚语等俗语,让小说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充满世俗风格,也有了喜剧性艺术效果,所以也更受大家的喜爱。其次,俗语的使用让故事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又幽默,同时也具有更好的讽刺效果。然后,俗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西游记》中恰当的使用,使得语言活泼风趣,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同时,俗语突出人和事的特点,人物特点鲜明且形象更生动,故事也更有趣。最后,其实《西游记》中很多世俗化语言实际上是将神魔世俗化和人情化的催化剂。神圣的佛祖,凶狠的妖怪,戏虐性调侃后,淡化了他们的光环或狰狞的面目,更具有人性化,使小说更接近社会现实,反应当时的社会风俗。

3、《西游记》中具体俗语的应用

俗语主要包括歇后语、谚语以及惯用语,在《西游记》中有很多这样的俗语,我们看下书中应用这些俗语的具体体现。

3.1歇后语的应用

《西游记》中歇后语的使用,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形象,更好的表现了其中的诙谐性和讽刺性特点。例如:在第八十六回中的一句歇后语,小妖道:“猪八戒和沙和尚倒哄过了,孙行者却是个贩古董的——识货! 识货! 他就认得是个假头。”表明孙悟空火眼金睛,认得出假人头,更加通俗易懂。另外再第六十七回中孙悟空说道:“老官儿,你估不出人来。我小自小,结实,都是‘吃了磨刀水的,秀气在内哩! ”这里“秀”和“锈”同音,表现出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及自信[1]。还有在第九十三回中,沙僧笑八戒不知羞,竟然想去接天竺公主的绣球,用一个歇后语取笑他不自量力。文中写到:沙僧上前,把他脸上一抹道:“不羞! 不羞!好个嘴巴骨子! 三钱银子买个老驴,自夸骑得!”。这些歇后语的恰当使用,使得《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更生动,且故事更有趣,也增添了喜剧性效果。

3.2谚语的应用

谚语是人们智慧和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西游记》中的人物语言中较多的使用了谚语,使文中风趣活泼,更有表现力。比如: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句谚语通俗易懂,而且寓意丰富,既表达了悟空对天宫的不满,同时也表现了悟空自负的性格和反抗的精神,还表明玉帝的心胸狭窄,不唯才是用。还有在第七十四回中写到:自古道:“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岂无通达之理?可放心前去。这句谚语是民间智慧的表现,再智慧的高僧也有糊涂之时,有时还比不上一个村夫质朴的智慧,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意味[2]。《西游记》中还有其他典型的谚语,像“造弓的造弓,造箭的造箭”,“将军不下马,各自奔前程”,都是在表现八戒没有耐心和责任心,经常想散伙的心理和形象,这是为八戒的性格而设。

3.3惯用语的应用

《西游记》中惯用语的使用,使故事通俗易懂,更贴近生活且耐人寻味,也更生动。刻画的人和物更具有鲜明特点,给人深刻的印象。比如:八戒的形象中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好吃懒做、没责任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在第五十四回中,八戒道:“太师切莫要‘口里摆菜碟儿,既然我们许诺,且教你主先安排一席,与我们吃钟啃酒如何?”很好了体现了八戒贪吃的形象[3]。再比如,第七十八回,八戒近前道:“师父,你是怎的起哩? 专把别人棺材抬在自家家里哭!……他伤的是他的子民,与你何干!”这正是八戒懒惰和没责任心的体现。《西游记》中还有其他惯用语,比如“不敢说半个不字”,“老虎嘴里夺脆骨”,“现钟不打打铸钟”等等。都体现了人物鲜明的形象,耐人寻味。

3.4人性化俗语的应用

在《西游记》中很多戏虐性文字很俗语化,让故事中的神妖都更加贴近凡人,更具有人性化和人情味,也能更好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风俗。比如:在第七十七回中,佛祖说:“那妖精我认得他”,行者猛然提起:“如来!我听见人讲说,那妖精与你有亲戚哩!”后行者又马上接口道:“如来,若这般比论,你还是妖精的外甥!”充分的显示了即使是高高在上的佛祖也有凡人的世俗,也有人间的亲戚,拉近了佛祖和人间的距离,使佛祖更具有人情味。还有第一百回中,八戒受封时,如来说道:“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看的出,佛界也有凡间的礼俗制度。《西游记》中的俗语和谚语还有惯用语和歇后语的运用,反应了明代世俗社会的特点,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了明代社会的社会风貌和生活气息。比如在第四十四中车迟国国王遇害,捉拿和尚画像时,有句“且莫说是和尚,就是剪鬃、秃子、毛稀的,都也难逃。”[4]这句话看似风趣而且夸张,其实是作者对当时厂卫、特务的不满和对黑暗社会的控诉。让我们读者更好的了解当时的政治面貌。

4、结语

综上所述,《西游记》中语言诙谐幽默的世俗风格,不仅让我们印象深刻,时至今日也被广为流传,喜剧效果不减当年。同时世俗风格的语言也让小说更好反应那个时代的时代特色和社会风俗。《西游记》是一部奇书,里面不仅故事形象生动而且更具有创新和幻想,是值得当代作家学习的典范,也是我们进行语言学习的优秀作品。

参考文献:

[1]韩亮,康华.浅谈《西游记》语言的世俗风格[J].科技信息,2017(S3):11-12.

[2]韩自波.《西游记》人物的语言特色[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6(3):31-34.

[3]古傲狂生.现代语言解读《西游记》[J].影响孩子一生的经典阅读:中学版(2):66-67.

[4]岑澤丽.《西游记》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及其审美内涵[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4):110-114.

猜你喜欢
西游记分析语言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