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服东渐

2020-05-26 00:14杨新语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民国时期文化交流

摘  要: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多为西方向东方传播的过程,本文主要从服饰角度研究中西文化的交流,“改元易服”是一个朝代更迭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服饰制度,是维持封建王朝秩序的重要手段。所以不论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把变革服饰礼制作为政治改革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上服饰制度也逐渐受到西方思想的猛烈冲击,中国传统服饰结构走向衰落,西方服饰思想在中国兴起。

关键词:文化交流;西服东渐;民国时期;思想解放

一、社会背景

文化有强势文化说和弱势文化说之分,文化交流趋势一般是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传播。民国时期中国国土支离破碎,四分五裂,昔日的东方大国沦落为西方列强的宰割羔羊。中国国际地位下降,综合国力低下,中国文化也相应的也沦为弱势文化。此外,不论是西学东渐还是西服东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鸦片战争,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被动接受西方思想到经历几次剧烈的解放运动后,变成主动接受西方文化主动引进西方服饰制度。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平面服饰结构退出历史舞台,被西方立体服饰结构所替代;中国传统服饰的“宽衣文化”被西方舶来的“窄衣文化”所替代。中国传统衣服造型也由封闭含蓄造型逐渐向西方所倡导的开放显露造型过渡。民国时期的服饰改革,对当今中国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直至今天,中国的主流服饰也是西方服饰文化传播造成的结果。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新思想的传入,新式服装不断涌现如中山装,学生装。服饰的改良也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如旗袍。西方的服饰也传入中国,如男性的西装、女性的洋裙礼服。民国时期,在新思想冲击下,也促进了一些社会风俗改革运动的兴起,如断发、放足、天乳运动。在服饰改革方面,政府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关于倡导服饰改革的奏折,如著名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和《请禁妇女裹足折》。在民间,也涌现了一批支持服饰改革的倡导者,如张竞生、张爱玲。张竞生以美为纲,试图“把这个病态的丑恶的服装改变”,希望“逐渐推及于精神上的改良”。张爱玲的著作《更衣记》及散文《童言无忌》都是以服装为主要内容的,彰显了张爱玲对服饰改革的支持。

二、服饰西化的变革历程

1.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840-1911)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发生之前,这段时间是服饰西化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多数人对西方服饰是呈鄙夷态度的。李鸿章会见日本驻华公使森有礼时曾说过:“阁下对贵国拾华服,仿欧俗,抛弃独立精神而受欧洲支配,难道不感到羞愧吗?我国绝不进行这样的变革。”林则徐初入澳门时看到洋人服饰也感到十分困惑:“惜夷服太觉不类,男人浑身包裹紧密短褐长腿,如演剧伴作狐、兔等兽之形。真夷俗也”夷俗便是当时国人对西方服饰的普遍看法。康有为在这种大环境下接连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服饰改革,就是著名的《请断发易服改元折》和《请禁妇女裹足折》。康有为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垂发长辫,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布,不利于万国竞争,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康有为的易服主张在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下,未能实施下去。

2.辛亥革命对民国服饰的影响

辛亥改年,气象一新。辛亥革命使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同时也瓦解了中国传统服饰的基础与形制。受西方思想影响,辛亥革命后,中国服饰文化逐渐摒弃了旧的道德规范创造了新的服饰观念和服饰制度。“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童谣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社会风气包括服饰方面的影响。1912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同年孙中山颁布了剪辫通令,“满虏窃国,易吾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作新国之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尊者,以违法论。”同年12月颁布了服制条例,对男女礼服的形制提出了变革,明确规定了男女礼服的款式、种类、面料、颜色等具体内容。《服制》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参照“国际礼制”,比如男子礼服样式为西式礼服,分为大礼服和常礼服两种,款式上引进国外的弗瑞克外套(Frock Coat)和燕尾服(Tail Coat)。辛亥革命前后的留學生在国外接受了新思想、新理念,自发的脱去了长跑马褂,减去了辫子头,回国后,并把国外的西装,西式礼仪带回来中国,在上层阶级掀起一股穿西装的潮流。女性旗袍受西方服饰开放显露造型的影响,也逐渐变得修身,展示女性身体曲线美。

3.五四运动对民国服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的顺利展开,给国人带来了西方的民主、科学等思想,进一步催动了服饰的变革。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意识上摧毁了支持服装礼仪的封建礼教道德体系,并引导国人以开放的心态面对西方的服饰文化理念,使服装不再为身份地位而存在,只为美观、实用,为人的感情需要而存在。新文化运动后,服饰审美由奢华繁琐转向实用简洁。进步女青年纷纷号召穿着上简洁朴素的“文明新装”,社会风貌也焕然一新。《良友》杂志此期间顺应社会风气,刊登文章介绍了巴黎及纽约时装周上中简单而美观的衣服,并指出服装问题应在日常生活中以轻便实用为主。女性也萌发出独立、自主的意识,开始追求自由、平等。20年代是女性衣着解放的重要时期,以旗袍为代表的中西融合服装,收到女性追捧。当时服饰的纹样受到西方装饰艺术运动的影响,新潮服饰纹样不断增多。旗袍的款式也受西方元素影响,比如出现蕾丝花边、流苏等。

三、民国时期服饰嬗变

1.反对续辫,提倡断发剪辫

剪辫运动最先从国外开始,最早提倡剪辫的海外华人是新加坡华人,1898年,新加坡华人在报上公开提议剪辫,此举在海外华人社会引起极大震动和争议,国内的报纸也纷纷报导此事。此间,孙中山等人所在的同盟会组织于1895年开始剪辫。国内最早提出剪辫倡议的是康有为,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提出剪辫易服的建议,康以为从留辫影响经济发展的角度展开论述,认为中国人的辫子在造作机器生产时很容易被卷入,造成生命危险,认为辩发与机器不能同时存在不利于机器生产,自强求富,以及留辫会被外国人耻笑,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留的辩发是“猪尾”,不利于与外国人平等交流。但是康有为的剪辫未被光绪以及当时的时代所接受,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1900年,庚子国变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威信扫地,剪发运动又掀起一阵高潮。随着西学的传入,国人对剪辫问题看得越来越清楚。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头版登出了征文第一名“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文章从进化论角度,从六个方面对社会上反对剪辫易服的思想进行了一一辩驳。辛亥革命后,剪发运动进入新的高潮,剪发同革命联系起来,各地政府纷纷响应,出台相关法令。剪辫发是体现了当时国人希望摆脱心理枷锁而祈求获得精神解放的心理,剪发与当时的政治运动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金钱鼠尾”辫在社会上慢慢消失,标志着清王朝统治时代的结束,标志着人们要求独立,要求解放,要求摆脱风建社会,希望走向近代化,争取与外国人世界舞台上处于平等地位的愿望。

2.反对妇女缠足,提倡天足

缠足是封建社会对妇女的一种压迫,不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人道主义等思想改变了部分国人,康有人等有识之士把逼迫女性缠足当做迫害同族的一种耻辱。1882年,康有为在广东成立第一个不缠足会,虽然参会的人数不会,但它的意义是巨大的。1895年,康有为在广东继续宣传不缠足思想,他的两个女儿带头不缠足。1897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维新运动,使不缠足运动达到高潮。1898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吾中国蓬荜比户,褴褛相望,而最骇笑取辱者,莫过妇女裹足一事,臣窃深辱之。”在康以为推动下,光绪皇帝下旨废除女性缠足,震撼全国。随着维新运动的失败,不缠足运动也失败了,但它的意义是巨大的。受西方民主思潮影响,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在解放妇女缠足问题上积极采取措施,如发布了禁止妇女缠足的告示,提倡男女平等,主张妇女解放。各地政府也纷纷响应,颁布法令,如云南政府规定缠足女子不得进女校,男子订婚对象应以天足为本。但是缠足观念根深蒂固,直至新中国成立后才完全根除。

3.天乳运动

民国时期,对女性意义深远,延续至今的重大事件,一是不缠足運动,一便是天乳运动。天乳就是指自然生长的乳房。但是天乳运动的推进比天足运动还要艰难。在当时女性,把胸部视为嬴荡的象征,把胸部用白布紧紧缠住,以平胸为美,此举对女性身心的压迫是非常大的。直至民国成立,思想枷锁才渐渐打破,但是绝大部分女子还是把胸脯当做思想禁忌。在当时,女性的天乳运动,与思想、政治、文化产生了联系。五四运动后,一批接受过西方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身体之美,他们赞同希腊人说的“肉体回归自然才是真正之美”。1920年,《上海妇女杂志》力陈束胸之害:“一般妇女,因为外观上的危害,就用带束住它,于生理上,妨碍血液的流通,阻滞胸部的发展,因此致病的很多。人类都有自然的美,为什么要矫揉造作?胸部发达,为什么要束住它?”民国性学博士张竞生提出了许多有关胸部解放的观点,他从科学上,从生理学、解剖学上为解放乳房提供了论证,从审美角度,提倡乳房解放。张竞生利用自己创立的《新文化》杂志,大力倡导女性胸部解放,成为“天乳运动”的有力号召者,他从人体科学的基本原则提倡女性胸部解放,冲击了当时落后守旧的思想观念。在政府方面,广东政府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1926年4月,《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文章呼吁、告诫女性一律放胸,否则惩罚。天乳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部分女性开始追求自由、平等、解放。这种思潮促进了西式乳罩在中国的传播。《玲珑》杂志在这种背景下,发表关于西式胸罩品种及穿西式胸罩好处的文章。《玲珑》曾发表过《妇女必须的乳罩》一文,文中详细指出了西式胸罩的经济、轻便、耐用、美观等优点;接着比较了西式胸罩与中式内衣“小马甲”之间的不同之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乳罩成为民国摩登女性的必备之物。1935年西式乳罩在电影《都市风光》中登上荧屏。

四、启示

民国是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科学与愚昧并存,传统与现代并存。民国是中华民族受列强压迫的时代,此时的中国在文化交流上是处于劣势地位,更多的是中国吸收西方的文化。甚至民国时期有部分人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一味地持否定态度的。对孔子进行绝对否定,对儒家的传统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对西方文化秉承“拿来主义”,全盘吸收西方文化。如民国政府初期颁布的《服制》在礼服上全部照搬西方,在后期修订时,才加入中国传统服装元素。历史告诉了我们,文化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在民国时期,我们的文化交流经历了一个从被迫打开国门后的屈辱性的文化流到后期主动吸收外国文化的过程。启示我们在文化方面不应故步自封,要与外界交流,不断进步。在文化交流上,我们应该吸收的也应是西方优秀文化成果,而不应该全盘接收。在文化交流时,要坚持文化自信,要相信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坚持一个“扬弃”的准则。此外,我们要不断提高综合国力,要在世界舞台上站稳脚步,这样我们在文化交流上才会有更多的话语权,才不会再一次沦为弱势文化,文化交流要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

参考文献

[1]张竞生.美的人生观[M].北京:北新书局,192:20.

[2]袁仄,胡月.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M].香港: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2011:79.

[3]程淼淼.近代妇女身体解放进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39.

[4]徐世衡.今后妇女应有的精神[J].妇女杂志,1920(08).

[5]刘正刚,曾繁花.解放乳房的艰难:民国时期“天乳运动”探析[J].妇女研究论丛,2010(05):66-72.

[6]张竞琼,曹彦菊.《玲珑》杂志在中西服饰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2):19-22.

作者简介

杨新语,女,汉族,山东昌邑人,山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  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民国时期文化交流
《作家文化交流散记》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民国时期二胡音乐研究
从民国社会环境看文官考试制度的产生
民国时期新蔡的圩寨
民国儿童图书馆的发展及其当代启示
民国时期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的特点
浅析民国时期“宛西自治”的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