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读”的误区及对策

2020-05-27 09:50安爱军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5期
关键词:误区感情文本

安爱军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注重朗读,且将其贯串于各个学段的目标之中。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平等竞争的氛围,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敢读、愿读、乐读,读出感情,张扬自己的个性。本文主要对阅读教学中关于“读”的教学误区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阅读教学中“读”的误区

在教学中,有许多教师错误地理解课标理念,走进了阅读教学“读”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误区一】轻视初读,忽略情感的酝酿和储备

初读的目的在于借助拼音及工具书辨认、识记课文生字,理解词语意思,从而达到理解文章内容、结构的目的。有教师认为初读部分太过“平淡”,不易出彩。在学生初读课文后,便开始引导学生进入朗读的“最高境界”——有感情地朗读。只读几遍课文,学生对文本内容还不熟悉,还处在“磕磕碰碰”阶段,要想读得有感情是非常困难的。由于情感的跨度太大,“有感情地朗读”往往难以落实。

【误区二】轻视解读,感情主题定位浅尝辄止

语文教学会让学生经历强烈的情感体验,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充满童真童趣、情感充沛真挚的好文章,诵读是文本与阅读之间的桥梁,也是学生亲近文本、感受文本情感、获得语感体验的重要手段。在扫除障碍(生字、生词)后,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就成为读好文章的先决条件。每一篇文章都有它基本的情感基调,如果不在挖掘教材上下功夫,就会导致对文章的主旨理解肤浅,进而对文章的情感基调也就把握得不够到位。

【误区三】:轻视研读,朗读指导方法单一

因为缺乏对文本的探究,导致指导朗读的方法简单化。有教师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往往过分强调纯技巧的指导,如哪个词要重读,哪个词要轻读,还有教师用概括性的词语来引导。如教学统编本一年级下册《夜色》时,教师指导“用安静的语气来读”;再如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灰雀》,教师指导“带着高兴的语气读”等……学生被教师的条条框框限定住了情感的自由发挥,只是机械模仿,导致装腔作势,弄虚作假,又何谈有感情朗读。

【误区四】轻视评价,评价语言随意性强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泛泛地肯定,缺少评价的标准,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学生便无法正视自己朗读的优点和不足。

教师评价语言单一,常常用“很好”来概括,至于好在哪里就不再进行评价了,并且不注重学生个性化朗读,往往会统一于一种朗读基调上,同时评价内容也比较单一,与文本的理解不能建立很好的促进关系,呈现出为评价而评价。

二、针对阅读教学中误区的解决对策

【对策一】重视初读,教给学生感知方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初读指导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读解字词、扫除阅读障碍、生字词的标画、段落的标注、对难理解字词的初步理解、课后习题的初步思考,这些都要在初读环节中一一落实。(2)读好难读的长句子。对于学生而言,过长的句子朗读起来有困难,特别是定语、补语相对较多的情况下,学生读不好也读不懂,需要教师将长句子进行合理的划分,读好每一个短语,厘清句子的主干和层次。(3)读明文体,了解学习此类文章的感情储备。如,说明文条理清楚、结构严谨,朗读的基调是平实的,在语速、停顿方面选用叙述的语气,重点强调说明事物的特点,在朗读中发展思维;朗读散文要站在作者的角度观察世界,抒发自己的感想,基调是平缓的、自然的、贴切的。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各种文体的特点,从而确定整篇文章的感情基調。

【对策二】重视解读,深挖文本价值

学生的朗读体验需要建立在正确的文本价值解读之上。如很多教师在讲《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将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定位在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上,但听完窦桂梅老师的课后,我才发觉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过于肤浅。窦老师说:“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为了赚的读者的几滴眼泪吗,读完后,把眼泪一抹,在我们心中还剩下些什么?母亲到底要告诉儿子什么,告诉我们什么?”带着这样的追问,窦老师引导学生去读、去悟,主题由“咱娘俩好好活”再到“我们俩好好活”最后到“我们好好活”,“坚强”主题逐渐升华,窦老师在一开始的备课过程中就深挖教材,准确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对策三】重视研读,丰富朗读指导方法

将难以名状的体会和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表现出来,最终实现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时的“读”已不仅是课文内容的再现,而是表达自己情感与见地的再创造。为了达到此目的,朗读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

1.创设氛围,入境读

因为年龄的特点,小学生对直观形象的教学感兴趣,生动的画面很快就能把学生带进学习的氛围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给教师提供了方便,教师可以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景交融的氛围,这样,学生朗读时才能感情投入,真正感悟到语言美、意境美。如教学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播放小兴安岭的影像资料,学生立刻被各种各样的树木、森林里小动物们吸引住了,再读课文时,教师不用再费力指导,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体会读进文字里。

2.提供示范,模仿读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方法之一。低年级的学生年纪小,教师给再多的语言启发,指导朗读的效果也不是很好,学生不知道怎样才能读出“自豪”“难过”“惊讶”这样的情感,这些词在他们并不丰富的生活经验里没有确切的概念,这时候,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的范读及录音示范能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朗读的语气,并进行模仿。在朗读课文的同时,再配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背景音乐,更能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教师在范读之前应认真“备读”,反复研究朗读的语气、语调,发挥出最佳的水平,让学生听了可以产生强烈的想要读好的欲望,达到以读促读的目的。

3.提供舞台,表演读

给学生一个舞台,他们可以学会许多,教材中有很多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如《将相和》《司马光》等,适合于学生的表演。学生们会积极地参与表演和模仿活动,若教师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便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课本中的人物角色,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通过对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和表情进行模仿,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了理解再回过头去朗读课文,他们就能很好地把文中的感情表达出来。

4.尊重个体,个性化读

有感情地朗读是个体阅读活动中的一种情感体验,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朗读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效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读法也不一样。所以,朗读不能光从技巧上去指导,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的揣摩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展示富有个性色彩的朗读。如《丑小鸭》一文中描写丑小鸭在湖边看见天鹅的句子,课堂上有学生感受到的是丑小鸭的惊讶,有学生感受到的是丑小鸭的羡慕,也有学生感受到的是丑小鸭的自卑。同一句话,每个人的感受不同,同样是有感情朗读,每个人的语气也是各不相同,其实只要突出自己的感受就是有感情的朗读,没有必要把学生的感情统一到一条线上,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对策四】智慧评价,促进感情朗读的持续发展

评价一定要注重内涵。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对学生的朗读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如当学生把统编本二年级上册《妈妈睡了》一文中写妈妈睡着了的句子读得有滋有味时,教师真诚地夸奖:“你的妈妈真累啊,她劳动了一天,让她好好睡一觉吧!”结合语境对学生的朗读作出反馈,既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又能使学生明确朗读的方向,升华朗读的情感。

朗读评价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也可引导学生互评,但要注意评价的方法和语言的使用。教师要潜心探索,因文、因人而异,把“有感情地朗读”真正落实到每一课的教学之中,学生就可以读出情趣,读出思想,读出境界。

(作者单位:山东淄博市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萌山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误区感情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最好的感情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感情工作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不分对错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