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禾部初探中国古代的农业文化

2020-05-28 03:51四川大学
长江丛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字旁先民农耕

陈 西/四川大学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是世世代代人们文化交际的传播媒介,其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构建也起着重要作用。正如陈寅恪(1986)曾经说道“凡解释一字即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以其特殊的字形结构,蕴含了深厚的内涵且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专著,同时也是一部中华文化百科全书。其中“禾”部字向我们展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农耕文化以及华夏先民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智慧。

一、对《说文解字·禾部》汉字的分类

根据语言学中的语义场概念可知在词义上具有某种联系的词相互关联,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在同一语义场中包含共同的语义特征。因此,本文将采用语义场理论来对词汇进行分类并进行语义研究。

据笔者收集数据可知,《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 个,分为540 部,其中“禾”部共收字87 个,重文13 个,新附字2个。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根据其意义,将禾部字分为以下几类:

(一)表农作物名称的字

根据共同的语义特征“禾”字旁+表示农作物”分类可得,此类汉字有6个,如:“禾”:(《说 文· 禾 部》“禾,嘉谷也”“禾”在中国古代是黍,稻的大名)。又如“毂”(今做“谷”《说文· 禾部》“毂,续也。百谷之总名”“谷”在今日也是粮食和庄稼的总称。其余的如“秠”“稷”“稻”等。

(二)表农作物生长状态的字

根据共同语义特征“禾字旁+表示农作物生长状态”分类可得,此类汉字有4 个,如“秀《说文· 禾部》:“秀,上讳”又指谷类作物抽穗开花。其余的如“稼”“秒”“颖”等。

(三)表农作物状貌的字

根据共同的语义特征“禾字旁+表示农作物状貌”分类可得,此类汉字有4 个,如“稹”《说文·禾部》“稹”《说文· 禾部》:“稹,种概也”徐楷《系传》“概,密也。“稹”亦微密也,即禾苗种植稠密。其余的如“稠”“稀”“秨”等。

(四)表古代农耕过程及技术的字

根据共同的语义特征“禾字旁+表示古代农耕技术过程”分类可得,此类汉字有11 个,如“種”表示栽种的过程。“秄”表示治理庄稼。”“稗”表示田间除草。庄稼收获后的加工处理通常要用“稛”“稳”“秩”等字来表示。

(五)表古代度量衡的字

根据共同的语义特征“禾字旁+表示古代称量”分类可得,此类汉字由作物成熟后要称重为起源创造,如“科,称,程”等字,虽然如今“禾”表义功能减弱,但物始缘起,自当可溯。

(六)表古代租税制度的字

根据共同的语义特征“禾字旁+表示古代租税制度”分类可得,“租”“稅”二字从“禾”可推知与河谷相关,在农业社会出现。租税制度出现在国家,私人所有制和以家庭为单位组织有效生产之后。

(七)表示时令的字

根据共同的语义特征“禾字旁+ 表示时令的字”分类可得,“秋”“季”“稔”从“禾”表明古人遵循农时,民间古人制订出独特的时令系统,也表明农耕文明逐步发展成熟的足迹。

通过以上分类归纳,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说文解字· 禾部》汉字中,表示农耕过程及技术的字居多,也表明我国古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以农为本的社会传统,在实践中对农业技术的钻研的优良品质。

二、“渔猎”到“农耕”:古代重农意识的“前世”“今生”

远古祖先从狩猎采摘野果到渔猎畜牧逐渐发展,殷商时期进入农业社会,促进先民对于自然万物的敬畏与崇拜。甲骨卜辞有大量与农业农事有关的资料并对农作物的分类、命名和禾苗生长情形都做了细致的描绘《说文》禾部87 字,蔬菜字头有82 字,可归并出56 种蔬菜。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模式产出的汉字,其形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状况。殷商为稻谷种植之始,水稻的收成是家庭乃至国家经济命脉,由于先民在农事活动中的直接体验,造就了大量的农业生产用字。汉字成为描绘古代农业生产的一面“镜子”,基于先民们的实践经验,对谷物分类也更清晰明了。原始农业发展成熟的特点是利用并改进农具,耒、犁的改进发明也充分体现在汉字之中,农具、耕作方式的改进,记录着先民生产方式的变化。

原始农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农具是其突出的标志之一。原始先民们利用农具生产是进入农业社会的标志,摆脱单纯地捕猎采果地即时性生产方式。以《说文· 禾部》的“耒”字为例,本义为犁的曲形木柄,是手耕工具,用人力的工具。到了战国时期,“耕”字的出现,以牛来耕种,耕即犁田犁地。耒字形的演变反映了先民们使用农具的变化和随着生产条件而对农业技术的探索。

我国以农立国,但农业始于何时则是一个多学科性质的问题。恩格斯说野蛮时代是“学会经营畜牧和农业的时期”,这是就整个世界而言。就古老中国而言,《汉书· 食货志》以为《尚书· 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从“渔猎”到“农耕”时代,《说文· 禾部》是其关键的见证者。

据笔者收集的数据,旧石器时期,先民主要生产范围是山区,山穴为其住所,主要生产方式为采摘收集果实野菜和打猎。而反观新石器时期,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得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的先民在约8000年前就进入农业时代。

如果从汉字字形入手展现农耕文明的遗踪。“获”字巧妙表现了华夏文明在农耕时代和渔猎时代先民的生活状态。《说文》犬部有“獲”字,意思为通过狩猎获得的产物;禾部有“穫”字,即取得产物的方式为割下稻谷。狩猎需有猎狗辅助,故犬部“获”从“犬”,明显映射出“获”字反映畜牧阶段先民们的生活,“禾”部“获”字的形成映射出先民们已经主要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向农业社会过渡。起初犬部获字也写作“蒦”,如图1 所示这字的上半部分是鸟,下半部分是正在狩猎的手,在狩猎时代先民用手到了一只鸟意味着先民狩猎有所收获。小篆时期在原有基础上增加“犬”并在右边上半部分加上草字头即在草丛中捕到了鸟。“禾”旁“获”没有甲骨文,金文形体,但其在古代典籍中的使用又有显著区别。正如《诗经·桑柔》“时亦弋獲”《七月》“十月穫稻”《尚书· 金膝》“未穫”《春秋(哀公十四年)》獲麟。两个字一个从“犬”一个从“禾”,反映了先民们在不同时代的生产方式,让我们在今天捕捉到农耕时期和畜牧时期的生产情况,换句话说,禾部“获”和犬部“获”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有效见证。现如今,我们不再分禾部“获”和犬部“获”,两者使用时再也没有什么区别,这正所谓字形字义的整合。

图1 “获”的字形演变示意图

在古代,常常用社稷来指称国家《韩非子· 难一》:“晋阳之事,寡人危,社稷殆矣。始用社稷来指称国家。《说文· 禾部》“稷”“齐也,五穀之长。从禾畟声。”由田禾人等部件组成,意为在田里种禾。这个字是农耕生活的真实反映。《风俗通义· 祀典》:“稷者,五谷之长,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人们想感谢土地赐予的丰硕收成,在中国传统丰富的粮食中选取稷这一谷物为祭祀对象,先民们的传统敬畏感使得稷这一农作物被神话化,谷物神由此出现。黄河流域的农业种植在周代尤为繁荣,稷这种农作物相传在黄河流域遍地都是,由于西周时期以农业发家致富,稷即化身为周代的祖先称号,久而久之也成为农作物的集合代称。“稷”是农业百谷之统帅,又是民常食,古重民食,因以稷命官,又奉稷而祀之。

三、结语

《说文·禾部》体现了我国先民的重农意识以及我国以农立国的奋斗历史,数千年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成为先民们在田间奋斗的坚定信仰。中华儿女顺其自然,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更新农耕技术和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炎黄子孙独特的民族性格。从汉字形体的演变,我们仿佛在与先民进行着一种跨越时空的交流,去发现我们自身与先民割不断的文化传承。

猜你喜欢
字旁先民农耕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农耕旧事十二韵
汉晋先民的丧葬观:以“魂瓶”为中心的考察
镜头下的良渚: 还原先民的日常生活
奇妙的博物馆
“乔”字娃娃变戏法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