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解读第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热点

2020-05-28 02:27张心怡
中国电子报 2020年27期
关键词:复产产业链供应链

张心怡

热点一:工业经济运行

◎总体上看,症情的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总体可控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记者: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增加值同比下降8.4%,出现明显下滑,请问这种趋势是否会进一步延续?如何看待今年上半年以及全年的工业经济运行走势?

黄利斌:我想从四个方面来展开:一是客观分析,二是辩证看待,三是化危为机,四是保持定力。

第一,要客观分析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准确研判经济运行走势,为宏观调控奠定良好基础。

从第一季度工业经济情况看,全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8.4%,其中前兩个月同比大幅下降13 5%;工业产能利用率仅为67.3%,同比回落8.6个百分点;1-2月份企业亏损面达到36.4%。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工业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在严格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推动全国分区分级协同复工复产,3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降幅收窄至11%,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比2月份回升16.3个百分点。快报显示,4月上中旬,发用电量增幅巳由负转正,工业经济运行朝着积极方面发展。当前全球疫情呈现快速扩散蔓延态势,受此影响,3月中旬以来外贸退单以及弃货拒收现象增多,订单问题显现,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工业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挑战。

第二,立足我国产业、市场和制度优势,正确把握经济运行积极变化,稳定预期、提振信心。总体上看,疫情的冲击和影响是阶段性的、总体可控的,不会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第一季度在疫情的严重冲击影响下,供需两端乏力,内外循环不畅,经济运行受阻。消费拉动疲软,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下降12.5%(扣除价格因素),汽车住房等传统大宗商品消费大幅下滑。投资启动受限,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1%,其中制造业投资下降25.2%。外需急剧萎缩,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0.3%。三大需求同步放缓,拉动第一季度工业生产下滑。但应当看到,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好转和经济社会正常秩序加快恢复,市场需求出现积极变化,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下降8.8%和15.8%,降幅比前两个月分别收窄15 7个和4.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比前两个月收窄12.4个百分点。这些变化彰显我国经济的巨大韧性。随着中央扩大内需一系列政策安排的落实,有利因素会进一步集聚,市场预期和信心会进一步增强,将为实现制造业全面复产达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第三,客观辩证地看待疫情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化危为机,巩固和拓展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当前,全球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还在进一步发展演变,对我国的负面影响还在进一步深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其广泛性、持续性和复杂性,以更有效的措施把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要抢抓时间窗口,化被动为主动,补齐短板弱项,畅通经济循环,推动转型升级。要积极发挥我国完整产业体系的优势,着力打通在国际供应链中遇到的“堵点”“难点”问题,主动承接境外生产订单转移,弥补全球供给缺口。针对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弱项”问题,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进程,持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维护我国供应链安全。在痉情防控中,远程会诊、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网络购物等新的产业形态方兴未艾,要继续加大支持和引导,不断增强新经济新动能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第四,牢牢守住底线,保持战略定力,充分应对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影响,防止短期冲击演变为趋势性变化,以自身稳定的基本面应对外部挑战的不确定性。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和当前经济工作作出部署,强调“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和“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落实“六保”具体措施,全面推进制造业复工复产达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工业经济平稳有序发展。一是千方百计为制造业复工复产达产创造有利条件,努力畅通产业链供应链循环,为经济恢复提供有力保障;二是补短板、强弱项,着力培育新动能,努力以高质量的供给适应引领创造新需求,不断推进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持续抓好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努力对冲疫情的不利影响,精准有序纾解中小微企业困难,稳住经济发展的基本盘;四是深化市场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高水平开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更有效激发市场活力。

热点二:复工复产

◎工信部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的思路,积极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

记者: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提出要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请问工信部在推动全产业链复工复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黄利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求推动产业链联动复工复产。3月10日、3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动复工复产工作。工信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以大带小、上下联动、内外贸协同”的思路,积极推动制造业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机制。工信部成立了以苗圩部长为组长、18个司局参加的部复工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制造业复工复产工作。联合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成立推动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工作专班,加强跨部门、跨地区协调联动。向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四川、湖南等7个省派驻复工复产联络组,指导地方有序复工复产。各省区市通过组织“一对一”驻企协调、“点对点”人员返岗等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用工、物流、资金和原材料、零部件供应问题。

二是实行“以大带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牵引作用。前期,我们梳理重点产业链中51家大型龙头企业和7300余家核心配套企业,针对复工复产中遇到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组织地方、部门、行业提供精准服务,推动这些企业较早实现了复工复产。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梳理出41家龙头企业和379家核心配套企业,作为工信部直接开展日调度的重点企业,精准对接推动复工复产,目前这些企业也已基本恢复去年同期的生产水平。92家龙头企业共带动上下游40余万家中小企业协同联动复工复产,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三是援企助企惠企,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精准服务。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制造业产业链复工复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信部充分发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出台和落实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复工复产财税、金融政策,纾难解困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通过线上平台、线上培训等方式,为20多万家中小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提供方便支撑。组织地方通过开通复工复产、企业供求对接平台、开展复工复产云上服务资源对接会等形式,为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加大力度清理政府部门和国有大型企业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防止因疫情产生新的拖欠,今年1-3月份已清理拖欠民营和中小企业账款288亿元。

四是落实政策举措,为制造业复产达产赋能增效。为促进汽车消费,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将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两年,工信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抓好细化落实。针对纺织服装、轻工产品、玩具、家具等行业线下销售不畅问题,我们会同几个行业协会和电商平台,通过举办专题线上销售活动来促进消费,着力壮大线上消费。为壮大新经济新动能,我们积极推动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拉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热点三: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畅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激发内需市场活力,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记者:有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症情将加速我国制造业产业链外迁。请问工信部如何看待这一司题?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了“六保”,请问将如何保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

黄利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春节假期因素,对人们生产生活和各行各业带来严重冲击,制造业产业链受到严重影响,人流物流循环不畅,产业链上下游复工不同步等问题突出,部分重要工业品生产停滞、出口受阻,亦对国际供应链造成一定影响。在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情况下,近期境外疫情又呈加速扩散蔓延的态势,美欧等疫情严重国家制造业大面积停工停产,全球供应链断裂问题凸现,引发人们对产业链安全问题思考,全球化分工可能面临新的格局调整。

目前全球产业链布局和供应链结构是多年来生产要素以最高效方式自由流动、资源最忧化配置所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依赖性。长期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配置生产要素时,更注重效率和成本,未来的调整是企业的选择,不以政府的意愿来决定。我国是全球产业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极,“中国制造”更是拥有独特优势,超大的市场规模是确保全球产业链留在我国的决定性因素,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我国发展全球产业链留足了底气。疫情可能导致全球产业链或供应链朝着更多元化、更具韧性方向发展,我们将以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务、更优的营商环境来留住大家。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和综合竞争优势没有改变,跨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信心和战略没有改变。中美商会3月25日调查显示,40%的企业将按原计划加大对华投资,比2月份提高了17个百分点。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创建不到1年就实现量产奇迹的基础上,3月份又创造了单月销量超1万辆的新高。实践证明,全球供应链深度融合远比分割和碎片化更富韧性和弹性,更有利于维护国际社会的安全和稳定,更有利于保障和增进全球人民的福祉。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下一步,工信部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联通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加强全球抗疫合作,加大力度向国际市场供应原料药、生活必需品、防疫物资等,保障在全球产业链中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和关键环节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维护国际供应链稳定。

二是畅通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循环,激发内需市场活力,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拉动传统消费,积极支持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业、通信业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跟踪抓好重点外资项目的落地。

三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痛点,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复产,加强纵横联动、跟踪服务,推动龙头企业发挥对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协同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稳定工业经济运行的基本面。

四是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建设,探索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产业的信息沟通、设施联通、物流畅通、资金融通、人员流通、政务联动等协同机制,加强对重点产业和区域的风险预警管理。

热点四:网络保障

◎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网络和4G网络,先纤用户占宽带用户比例超过了93%。

记者:疫情期间,线上办公和线上上课导致网络需求爆增。请问工信部做了哪些工作来保障高负荷情况下网络的正常运行?

闻库:从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网络的表现来看,中国网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这么几个标志:

一是从落后走向了领先。目前,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光纤宽带网络和4G网络,光纤用户占宽带用户比例超过了93%,4G用户也达到了80%。

二是网络原来是一个奢侈品,现在变成了大众的普通商品,信息通信产品的质量、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资费水平持续下降,网络早巳飞入寻常百姓家。

总结起来,我们取得今天的成果,可以有四方面的概括:

一是国家政策的支持。一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规划、标准、设定目标,通过政策引导带动有效的投资等,营造良好的政策氛围。

二是我们在网络上适度超前建设。在推动网络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确立了一個原则,“宁可路等车,不能让车等路”的适度超前原则,提早实施“光进铜退”,出台光纤到户的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小区开发商预先采用光纤到户的方式建设,实现了城市地区光纤宽带的全覆盖,光纤端口占比达到了91%,都具备了百兆以上的接入能力。开展“双G双提”,也就是固定移动都达到G比特的速率,发布了光网城市、干兆城市的建设目标,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5G和干兆网络的建设发展为疫情期间5G远程医疗、5G红外测温、线上办公、网上学习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

三是考虑到边远地区宽带网络短板,我们实现了电信普遍服务。在我国通信业大踏步发展的同时,由于电信运营是一个市场化的运营,偏远的农村建设成本是收不回来的,收益比较低,可以说是一个市场失灵的地区。2014年年底,中国还有5万个行政村没有通宽带,15万个行政村接人能力不到4兆,城乡的数字鸿沟明显。为此,我们从2015年开始,先后组织6批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采用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协调支持、企业为主推进的总体思路,地域上由易到难,目前行政村的光纤和4G的覆盖章均超过了98%,在我国最年轻的城市海南三沙市已经实现了全部有人岛礁4G网络的覆盖,其中在水兴岛水暑岛还有5G信号。

四是推动共建共享。鼓励电信企业竞争的同时,推动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组建了中国铁塔公司,整合了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铁塔资源,促进了全行业的降本增效,支撑了我国移动网络的快速规模部署。截至2019年年底,新建的铁塔共享率从铁塔公司成立以前的14%到现在的80%,有效促进了行业竞争格局的更加均衡,让广大电信用户充分享受到市场竞争带来的红利。

如果没有这几年跨越式的网络发展,疫情期间老百姓的生活也不可能那么丰富,上千万家的企事业单位、家庭线上办公、涉及上亿学生的“停课不停学”将很难顺进行。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国家的部署加快5G、干兆光纤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以5G独立组网为目标,加快推进主要城市的覆盖,并向有条件的重点县镇逐步延伸。通过这些工作持续完善我国网络水平,为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热点五:新动能

◎5G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记者:5G在症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过程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能否介绍一下当前5G建设的推进情况

闻库:我们高度重视5G的发展,从去年6月6日发牌照,10月31日三家企业的网络正式上线以来,中国的5G按下了快进键。尽管今年我们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是到目前为止.5G的发展总体上看还是比较顺利的,也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可以说5G开始逐渐走近了大家的生活。

一是“网络近”,网络建设进入了快车道。截至3月底,全国已经建成的5G基站19.8万个,套餐用户5000多万,我们也在网上观察了一下,真正用5G的设备连到5G网上的,现在有2000多万个5e终端。

二是“产品近”。终端等进入了蓬勃发展期,这对老百姓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截至2020年4月22日,已经有96款5G手机终端获得了入网许可,跟去年12月底的数据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去年12月底是39款。5G手机的价格也快速下探,销售价格在2000多元的5e手机已经开始在市面出现。商用5G的专业模组,手机里的通信模块,工业生产一些装备上用的模组也已经推出,可以支持5GSK电视、5K工业生产线、智能交通等多个行业的应用。

三是“应用近”。多项應用开始落地,超高清视频、云游戏、AR、VR等消费领域应用更加广泛。5G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医疗等重点领域的试点示范更加深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5G+远程医疗、智能医护机器人、无人消毒、远程教育、在线办公等应用加快实施,为广大用户带来了更加直观的5G体验。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5G作为数字经济的重要引擎,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新型基础设施,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优化创新环境,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主要做以下几点:

一是要强基础,打造优质网络。工信部为了推动5G的发展,专门印发了《关于推动5e加快发展的通知》,按照文件部署,充分发挥基础电信企业市场主体和地方政府政策保障的双重作用,推动基础电信企业利用地方好的政策,特别是很多地方为了推动5G的经济发展,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希望企业在支持力度大的地区优先开展建设,同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复工复产。在5G建设当中,有设计、勘察、招投标等一系列流程,要求企业进一步优化工作流程,抢抓工期,集中资源力量加快5G网络的建设步伐。预计今年满打满算完成目标没问题,希望新建50万个5G基站,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强协同,优化5G研发测试,保障5G网络的建设质量,推动独立组网模式设备不断成熟完善,加快非独立组网向独立组网的过渡。

二是重创新,释放消费的整力。支持手机企业加强研发创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品娄丰富、性价比高的5G手机,推动电信运营企业通过优化套餐设置逐步降低流量的资费水平、信用购机等举措,带动5G的消费。支持5G模组及行业终端的集成研发,推进5G泛智能终端的创新与规模运用,抓住5G在网络教育、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业务发展机遇,加大5G+VR/AR、赛事直播、游戏娱乐、虚拟购物等运用的推广,带动信息消费的快速增长。

第三是攻难点,解决共性问题。5G不仅仅是给老百姓用的,也是给行业、工业应用的,要推动5G行业虚拟专网工程化的试点,研究出适应各个垂直行业用户需求的5G网络架构和技术解决方案,重点解决好企业数据本地化和网络管控自主化等行业应用企业关注的问题,加速推动5G应用由纯粹针对个体客户到既面向个体客户、也面向企业客户深化和拓展,深化5G跨行业应用的标准、建设、商业模式的共识,推动5G应用由“示范”向真正的“使用”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复产产业链供应链
推进内蒙古产业链现代化的思路和举措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
复工
西藏,复工复产正当时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政策
改变集装箱供应链商业模式
重庆将重点打造千万亩产业链基地
Apple Watch产业链上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