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探析

2020-05-28 09:35冯金友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摘 要:新修订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基于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目的,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以培育人为本位,形成和发展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回顾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根据作者对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结合高中教育教学实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实践能力

20世纪中后期,为应对信息化、全球化和科技创新等社会发展的要求,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结合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先后在教育领域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尝试将核心素养模型纳入各学段和各学科的课程教学中,以提高本国人才的培养质量。进入新世纪以后,我国教育学者也开始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研究,最终构建了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并形成了各学段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我国普通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地理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而提出来的,其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高中地理教学,如何通过地理教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作为教师必须首先明确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人地协调观

人地观念是对人地关系的认知、理解和判断。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研究课题。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每时每刻都要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都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并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自然环境也会影响人的活动,人离不开自然环境。人地协调观是对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认知,它包含科学的自然观、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发展观等基本价值观念, 阐释了正确的人地关系。人类社会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新兴问题,越来越意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遵循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充分利用自然,同自然和谐相处,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二)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地理学科兼具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是一门综合性特别强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地理环境又是一个综合整体,是在不同时间空间组合条件下,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对这个“综合体”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综合思维能力,在观察思考具体地理问题、分析具体地理事物和现象时必须运用总结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比较等地理综合思维方式,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动态地去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在全面观察分析的基础上,理清地理要素间的关系,探究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演变过程,探寻地理问题和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本质和规律,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解决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区域认知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不同的地域,由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的不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而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相同或相近的区域,区域间又存在着相同或相近的地理特征,这是地理环境最基本的特点。将地理环境划分为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不同的区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不同,人地关系的形式和问题也不相同。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是指在考查、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查、实验和调查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是地理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新课标明确提出,课堂应该具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地理实践力要求学生通过利用地理工具、地理观测、社会实践调查、出行等方式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个人品质,也是学生在进行模拟实验等活动中应拥有的个人能力。学生若拥有较高的地理实践力,对其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地理知识的融会掌握能力、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等都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等优秀的个人品质。

二、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引领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航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建议,结合高中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学习准备状态,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现就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實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一)整合教材人地协调素材,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协调发展、统一演化的,树立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在此基础上,整合教材信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使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促使他们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其次,通过学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列举、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人类试图主宰自然,正当人们沾沾自喜之时,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河道淤塞、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破坏问题;水体富营养化、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垃圾污染、光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逐渐从局部扩展到全球,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通过对这些人地不协调的案例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实现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不二选择。第三,通过地理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知。如让学生通过对身边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实地考察、调查和资料分析,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人地协调关系的重要性,再通过召开“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主题班会,制定学生爱护环境守则,开展环保宣传月等活动,让人地协调观念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田。

(二)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是运用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分析与比较等方法对某种事物作出判断和分析的过程。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演化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某一地理要素或局部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或整体发生变化,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再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分析地理事物发生、发展及演化过程,逐步形成和发展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此外,课堂上采用问题式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问题式教学首先将学习内容问题化,然后将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呈现给学生,诱导、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问题式教学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兴趣,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最后,综合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在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时,可以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图层叠加法叠加各因素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间的联系。此外还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可视化功能,在三维场景中模拟现实地物,使学生形成立体空间思维,在读地形图、气压图、等高线等图时能够转化为立体空间,更好的全面理解各种地理原理并学会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增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运用综合思维,发展区域认知品质

区域认知能力是地理学科最基本的能力,区域认知也是地理学习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的一般方法是先对区域进行感知记忆,获取区域的有效信息,进行准确的区域空间定位,再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理,然后对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的多要素进行比较,区分异同,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此过程中发展区域认知品质,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迁移到对其它区域的认知活动中去。区域空间定位一般运用经纬度、海陆位置及重要的地标(或相对位置)和材料信息进行区域空间定位,空间定位是区域认知的前提和基础。区域认知的重点是分析区域空间结构和联系,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理,区域地理空间结构指区域地理事物在一定空间的排列状态及相互关系。教师先要引导学生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抽象概括区域空间结构与联系,然后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比较区域地理特征。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及其形成原理的重要方法是建立思维导图,思维导图直观地揭示了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和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直观地展示了地理思维的过程和路线,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运用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比较区域地理特征常用的方法是比较分析法。从总体上看,全球范围的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但在不同地区又存在着地域差异。由于不同区域所在空间位置的差异,导致了气候、河流水文、植被和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对不同区域的地理事物的多要素进行比较分析,对比异同,有利于促进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发展。

(四)重视地理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与实践,地理实践能力素养,能帮助学生从地理视角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感受真实的世界,领悟地理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与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搭建实践平台,组织开展实践性较强的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校外地理实践活動,在课堂上,可多开展地理实验、制作地理模型或观看实践性的地理影像,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在课外可利用周末或寒暑假安排学生进行野外考察或进行社会调查等活动,以集体组织或课外作业的形式进行,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之中,丰富学生的体验,发展学生乐于行动、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和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素养。

总之,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方面,分别从学生发展所必须提升的价值判断能力、认知水平和行动能力等方面为地理教育教学指明了发展方向。因此,高中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2017.

[2] 夏宏华,刘建平,江盼盼.刍议高中地理学习中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J].地理教学,2017(18).

作者简介:冯金友(1966.10- ),男,甘肃宁县人,硕士,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基础教育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科素养
区域认知及其培养重点解析
中西文化差别之源:大小关系相反的时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