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意识下的建筑空间

2020-05-29 08:11冉春瑶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建筑空间

冉春瑶

摘 要:文章结合日本建筑大师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及其理念,探析展览建筑空间、观众角色、展览作品之间的关联性。通过结合矶崎新成长与学习的经历,以及对建筑的构建、空间形态等方面的梳理,进而剖析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空间表达,借此学习其建筑理念和对空间的理解。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矶崎新打破固有思想,从空间入手设计建筑之路的开端。在今天,人、建筑、展览作品之间越来越具有一种强烈的关联性,我们应从整体意识出发去审视如今的展覽建筑设计在空间感知、体验方面的变化。

关键词:整体意识;矶崎新;建筑空间;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一、背景

二战后,建筑领域各矛盾着的因素复综错杂地交织在一起,人们也对建筑提出功能、使用以及精神审美等方面的要求,后来以必要的物质技术手段来建造。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未来主义式的幻想,70年代出于对技术的热情发展出机器美学①的建筑,80年代关注场所和人文情感的表达,90年代设计与计算机紧密结合,强调美学和空间效果。矶崎新1974年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设计从形态转变为从空间入手,重视人或物连续流动的空间感知与体验,借此达成了建筑与空间流动的统一。现今建筑设计在长期的经济文化影响下形成固化的形式与思维,我们应从不同的视角或变化背后的原因思考建筑设计及发展,避免丧失自我或本土特色的建筑。

二、矶崎新简介

矶崎新1931年出生于日本最早通商往来的九州岛大分县。当代日本建筑界大师云集,师从丹下健三的矶崎新经历了二战后的城市废墟,一直想要学习建筑设计。1950年矶崎新考入东京大学进入建筑系学习,1954年进入丹下研究班,1961年获博士学位,1961—1963年进入丹下工作室工作,1963年开始创立了自己独立的设计事务所。[1]在1964年与二川幸夫②全球旅行时,矶崎新在巴黎偶然了解到与日本建筑完全不同的欧洲建筑,开始了在建筑中的新探索。在理论上:20世纪60年代早期提出的对城市未来发展图景探索的“空中城市”;在70年代他提出的作为表现信息技术缩影的“电脑城市”的一部分“电气迷宫”,并运用此技术管理建筑的更新,而达到智能化的发展;80年代提出以新都厅为典范的“虚体城市”等理论。[2]同许多日本建筑师选择本土特色和个人鲜明特色不同的是,他在建筑设计上注重时代的变化,许多未建成的方案中都有强烈的“未来性”。在早期实践上,矶崎新受现代主义和丹下健三的影响,创造了富有日本现代建筑特征和美学特色的作品,后来在探索创造新建筑时,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维,并在2019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

三、解读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

随着时代状况的变化和艺术作品的流动性变强,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和日本在镰仓建设的第一个艺术博物馆比起来,具有更多的空间以及可能性。如今,艺术和建筑的结合像一件当代艺术作品一样,博物馆或展览场地的概念以及建筑形式开始强调作品与展览场地形态逐渐融合,这种差异的产生使得矶崎新在建筑设计上也开始了转变。矶崎新的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建筑就是他从空间、流动性等入手转变建筑的先导。

(一)流动的暂居地——立方体框架的骨体

矶崎新认为设计都需要先经历自我解体的过程,经过结束—丢弃—空白—灵感浮现。在设计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时,他从矩形开始,进一步转化为三维的球体和立方体。整体建筑运用简单的、没有方向性的、也不符合黄金切割原则的几何立方体和格子体的组合,创造了一个开放的、抽象的、由立方体框架定义的空间,同时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建立一个纯粹自我的结构和秩序。

在建筑设计中他运用立方体的变化创造出了不同的空间与形态,但是框架结构的建筑必须考虑垂直和水平方向作用于结构上的力,他为了不考虑对抗地震外力和构成视觉结构而形成的设计评判标准,使用了外形和比例上一样但实际大小不同的梁柱。而纯粹的立方体要变成真正的建筑需要达到两个条件,其一是具有立方体的骨架结构,其二是具有不同形状和功能性的结构,比如插入阶梯状的构造、供轮椅通行的垂直梯等,以此来补充建筑本身,同时建筑保持了剩余空间的流动和独特性,人与展览作品都是自由、可移动的。走向空间是矶崎新思考如何去超越已经建立起来的存在的作品,同时在时代的变化下挣脱已有的束缚,为建筑带来更多元的视角与可能性,这也为不同意图和目的的展览作品提供了场所。

(二)关联性——人与建筑空间

单一空间是构成建筑最基本的单位,建筑从广义来讲可以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3]对于空间的定义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抽象空间,图纸上划分的线条创造的空间;第二种是能用身体感官直接感受到的空间,这种是可以被建造的三维空间,能被人从一个基本的、客观的层面所感知。

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是被削减到只有基本的立方体框架的建筑,虽视觉效果强烈,但一系列的立方体若想在使用混凝土、大理石、玻璃外墙等材料的基础上做到平整且连续不断,又要凸显外立面的框架,则表面材料只能采用负担得起的高反射的复合铝板,同时通过抛光使它们成为统一且齐平的表面。入口大厅立方体外框尺寸12m,框架中心之间的尺寸为10.8m,为使空间能被人所感知,做了镶嵌在框架之间的玻璃立面。玻璃外墙模糊了泾渭分明的空间分割,并尝试让玻璃反射空间的另一面,制造一种玻璃材质消失的假象,图像还能从抛光后的大理石表面获得更多一层的反射加强视觉效果,自然的环境因素也可透过它进入空间,因此人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一个单独空间。立方体本是典型的棱角分明且静止不动的,通过多层反射后,空间界限可能变得透明甚至消失,最后呈现为一种表面非物质化的效果。模糊空间界限的探索测试了建筑空间在人的生理与心理的感知变化。

从空间简洁建筑大厅向阶梯状的物体方向看过去会有一灭点,所有的面集中在那一点,但是通过那一灭点所实现的透视逻辑创造了一个相反的视觉角度,如果有人在这里,他们会感到既有平常的透视体验,也能看到一种反透视现象,使人同时感受到两个空间的存在。空间意象作为符号,是人对建筑的印象,也是对建筑里面的人的印象,营造空间意象就是建筑设计需要做的。[4]矶崎新认为建筑空间设计的目的就是想要让人感知到这些交错的空间,进而对建筑空间有不同的心理体验。

(三)整体性——连续的空间

从空间的视角切入建筑,建筑对空间的序列组合以及塑造都与建筑里的人或物有所关联。不同的空间是建筑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个性化表达,从整体意识的视角更能发现建筑空间与人、物的关联性。

人在建筑中不能感受到或一眼看到它的全部,而只有在運动中——也就是在连续行进的过程中,从一个空间走到另一个空间,才能逐一看到或感受到各个部分,从而形成整体印象。[3]人们不会简单地坐在建筑物内,而是会来回走动,在走动时的感受会无意识地在人心理增长起来,对这些无意识情感活动的理解会在之后变成对这个空间的个人解读或留下独特的心理感受。对于创造出来的空间,最重要的不是用眼睛去观察,而应该是用人的身体和心理去感知。比如人在城市里穿过街区的内部空间时,会失去对外部空间的感知,但是当人走出之后会发现经历了一番奇妙的空间体验,然后用整体意识去感知空间与人关系上的变化会生发一种不同的体验。当人走进建筑空间当中,所产生的感受的聚集是人对这个空间的印象或感知。矶崎新认为人通过五官感知到的就是空间,空间是人体的延续,因此空间可以激发情感,建筑就是构筑我们的世界。[5]当然笔者认为,建筑只是构筑当下我们所在的世界。群马县立近代美术馆的报告厅中四周随意设置的线条创造了一个无形的立方体空间,从这个看不见的立方体框架正中心往外看,墙上的线条得到了凸显,并成了这里的一样展品。通过这种方式,一个静态的空间变成了动态,透过形式的变化与组织来呈现建筑空间的表达。

当然,由于运动是一个连续过程,因而逐一展现的空间变化也是连续的,人们在观赏建筑时不仅感受空间的变化也涉及到时间的变化。美国建筑师查尔斯·莫尔(Charles Moore)的《度量·建筑的空间·形式和尺度》一书中写:“建筑师的语言是经常捉弄人的。我们谈到建成一个空间,其他人则指出我们根本没有建成什么空间,它本来就存在那里了。我们所做的,或者我们试图去做的只是从统一延续的空间中切割出来一部分,使人们把它当成一个领域。”如果从整体性意识来看,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单一的空间或领域,更多的是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包括人、建筑、展览场所与作品。从整体性出发感受连续的空间,能获得更多样和变化的感知,而对于展览作品和建筑而言,则会有更多种可能的表达和呈现。

四、结语

建筑的空间通过物体的展示和被人的感知体验,自动在人的心理上形成。建筑、人或者展览作品不仅是一种孤立的客观对象,而且也始终作为一种人和所在空间的联系。今天很多沉浸式的戏剧或展览,都在把观众给带进去,不管效果与表现如何,它都反映了这个时代中,人不仅仅是静静看着的观众,而是在其中体验着的一种角色。矶崎新空间设计的转变对建筑空间、展览作品、人的角色逐渐产生差异的这一变化,建筑或展览空间与人关系的转换,人与作品关系的变化,都值得我们用整体意识的角度去看待。建筑让空间讲话,空间在建筑中讲话,而讲的就是建筑本身。

注释:

①机器美学,其一,建筑追求机器本身所体现出的理性与逻辑性,在建筑上强调功能和形式的关系;其二,追求建筑的普遍适应性;其三,追求建筑的高效率性,强调与经济的关系。

②二川幸夫,世界著名建筑摄影大师,世界著名建筑杂志《GA》编集人、发行人。

参考文献:

[1]齐雪荣.矶崎新与中国当代建筑艺术[D].安徽大学,2019.

[2]孙曦.矶崎新:建筑界的“不老”先锋[J].城市住宅,2014(Z1):84-87.

[3]彭一刚.论形式美的规律:摘自书稿《建筑空间组合论》[J].天津大学学报,1982(S1):46-56.

[4]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

[5]袁烽.建成与未建成:矶崎新的中国之路[J].时代建筑,2005(1):38-45.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建筑空间
某休闲场所室内空问设计改造方案
现代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分析
走出建筑结构教育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