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0-05-29 09:05卞素萍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卞素萍

摘 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建设注重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提出保护与发展并进的理念以及加快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得益彰,探索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同时提出文化生态学的重要性,强调保护文化多样性、风貌特色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激发乡村内生动力;以彰显乡村生态文明为目标,让良好的生态助推乡村发展,建设美丽宜居的新乡村。

关键词:发展模式;乡村文化;文化多样性;乡村保护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发展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乡村拥有宝贵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伴随着“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多重挑战,乡村建设应把生态文化、生态经济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经济发展可持续性:严守生态红线和开发强度,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后人的利益为代价,坚持以绿色发展带动乡村经济。在新型城镇化要求下,探索产业结构“多样化”和多元方向发展;加强产业间融合发展,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最小的资源和污染获取最大利益并且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

社会文化可持续性: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延续乡村文化的魅力是关键。加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化规划,留住青壮年劳动力并注入新的发展契机,使乡村维持自身发展动力,加强地区间合作,展现乡村格局风貌和生态环境。建设乡村文化产业,使民俗文化、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兴盛多彩,让乡村更和谐、宜居,促进乡村公共服务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乡村建设要集约化利用自然资源以及通过高效管理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加强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等,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采用“再利用、再循环、减量化”的治理模式,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对自然生态空间的整体保护,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构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格局。

二、绿色城镇化发展和创新成为世界乡村发展的契机

绿色城镇化的创新以系统集成的方式,创新技术、制度设计,统筹谋划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促进各行业及领域间的协调配合。英国的“空间规划”将规划放至空间发展的核心位置,调配土地和资源使用,且将其作为主动对影响空间发展的各种政策进行战略调整的协调平台,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法国典型的观光农业是现代化农业模式,无污染且经济效益显著,其智慧农业也正通过新技术的整合,发展生产效率更高、资源利用更多及污染最小、食品更优质安全的农业生产环境。美国制定法规规范引导乡村发展,吸收传统农业精华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步优化,促进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通过综合计划和地方政府政策保护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如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保护本地物种避免和消除外来物种入侵;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公共和私营实体使用水污染;污染场地的成功修复等。

三、多样的乡村文化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我国乡村自然条件、文化特色、经济基础等各异,因此乡村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保护有特殊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风貌的村落,将历史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进行统筹规划。

美丽乡村建设与地域文化传承。乡村建设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如乡村文化保护在历史根源、建筑景观、乡土文化等元素中重现。按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建立健全文化保护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乡村以文化需求为导向,创新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和人才建设,促进文化服务载体、供给方式等升级,使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更优质。坚持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乡村规划要充分考虑文脉传承、区域共生、空间协同等,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统筹整体规划,让乡村文化激发内生动力。

乡村文化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结合。乡村文化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软实力”,优秀乡土文化挖掘、传承、创新性保护尤为重要。要加强乡村建设规划和传统风貌保护,深入研究文化遗产资源和规划,利用好乡土文化并推动民间传统工艺发展,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文化产业,结合文旅融合展现乡土文化活力。乡村建设突出乡土特色和生态文明,通过乡村资源的全域化整合、多元化增值来增强竞争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科技、人文与农业结合,提升社区文化设施覆盖面、功能、服务效能等,推动文化产业和生态家园建设结合。

四、良好的生态积极助推乡村发展

坚持尊重、保护自然,建设生态系统稳定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需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探索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設,修复和完善生态廊道,保护生物多样性,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以生态保护促进城乡一体化。随着以生态保护为内容的第三产业发展,如现代农业园区集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示范、农业教育、休闲旅游等功能为一体,实现农业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由此需要高新技术支持以及产学研有效对接,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化、标准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生态化发展,将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村落建设结合,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形成精品、高效、生态、观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格局,实现农业新型业态以及多模式融合发展。

以生态农业推动产业融合。生态优美且环境良好的乡村因自然条件优越且资源丰富,有着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且适宜发展生态旅游。要让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转变,由此带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休闲产业发展。南京的美丽乡村建设正通过政策引领、产业融合、科技研发、功能复合,向生态化、科技化、一体化方向发展。以南京江宁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例,作为江宁区“金陵茶村”,通过深度发掘当地茶文化内涵,着力打造融品茶休憩、茶道、茶艺、茶叶展销等为一体的特色茶庄。经过环境综合整治成为生态休闲旅游示范村,以生态农业推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见下图)

五、探索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我国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倡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智能农业,推进绿色有机种植、生态健康养殖业,创建国家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美丽乡村建设要按可持续目标积极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加快农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乡村要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和智能农业,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即向多元化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进化,如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等现代农业。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生态循环的平衡和经济效益提升。现代农业科技园、产业园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水平,为农业发展拓展新空间;建设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引进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引领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农业信息化技术有利于实现现代农业智能化、信息化、新型化发展。

利用文化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注重与其他乡村产业融合,在有特殊人文景观及文化悠久的乡村,文化资源丰富,具有优秀民俗文化及非遗文化,文化展示和传承潜力大。乡村建设要尽可能利用自然、经济、人力等资源,包括土地和现存环境等,通过整体规划提升乡村的产业结构,达到宜居、宜业、宜游,建立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如江苏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绿色发展技术支撑体系,推进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县、村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建设水平,支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朱洪祥等著.绿色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8:6-9.

[2]张晓明.高速城市化时期的村镇区域规划[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6:14.

[3]江洪主编.智慧农业导论:理论、技术和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9:5.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SHB007)资助

(作者系南京工程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文化多样性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网络自制剧及其文化多样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