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背后的改变

2020-05-29 12:30寇介芳
中小学班主任 2020年5期
关键词:读后感王维成员

2019年暑假期间,我阅读了王维审老师的第四本教育专著——《做有故事的教育》。作为“叙事者”成员之一,我追随着“叙事者”行走了3年,我大概了解一些“叙事者”的活动和成果,但是阅读此书之后,我还是被书中的教育故事感动了,我看到了因为“给教育一个故事,让改变发生”所带来的种种令人欣喜的改变。

故事成就了王维审老师

求学时期和初入教坛的王维审老师经历过磨难,受到过不公平的灼伤,他也曾经和大多数教师一样,以为教育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教学成绩得了第一,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或者是得到了别人的表扬,他曾经认真地为别人而活过。后来他意识到这样不行,慢慢地走向了写作,他用文字记录自己或别人的教育故事,他学会了自我评判、自我欣赏,他的精神骨骼也在慢慢成长并茁壮。

令我敬佩的是,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王维审老师出版了四本教育专著。第一本《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是王维审老师对自己近20年教育叙事写作的一个总结和梳理,表达了他在人生最为迷茫的那段时光,如何通过叙事寻找到自己成长方向的心路历程。第二本《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其中的文章大都选自王维审老师主持的几个教育写作专栏,是他在寻找教育方向的过程中,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思考。第三本《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传递了个人如何通过专业写作走上研究之路,从而发现真实有效的教育之道,形成自己教育特色的发展理念。第四本便是《做有故事的教育》,这本书主要记录了王维审老师用故事“改造”现有教育方式的实践探索。与前三本书不同的是,它是对“叙事教育”实践的提炼总结,勾勒出王维审老师对“叙事教育”的基本主张,书中充满了王老师“叙事者”团队和成员的鲜活案例,阐述了教师如何将故事融入班会和家长会、如何用故事开发课程、如何用故事丰盈课堂、如何在叙事研究中走向专业成长等教育活动。当然,这本书里依然有很多让人心动的故事,如“奚奴温酒”“竹篮打水”“鹦鹉学舌”“给木头人贴纸”“给冻顶乌龙茶施肥”“第三只小板凳”“小泽征尔的坚持”“永远的坐票”等经典故事,我们可以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用于自己的班会或课堂;还有若干“叙事者”成员或团队的成长故事,让我读后羡慕不已,也坚定了我继续进行叙事研究的信心。

王维审老师的重大改变是实现了由“教育叙事”到“叙事教育”的升华。在《做有故事的教育》的第三章里,王维审老师阐述了“教育叙事”与“叙事教育”的不同,阐述了“叙事教育”的内涵、特征和价值。他以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的“我喜欢你”主题叙事教育课程为例,阐述了“叙事教育”的课程化实施策略。读时我感觉内心被温暖了,觉得生活在望亭中心小学的教师和学生都太幸福了!他们有一个积极倡导并参加叙事教育的好领导毛家英校长,还有一批身为资深“叙事者”成员的老师,师生间互相用故事表达“我喜欢你”的理由,促进了师生间的关注、欣赏和交流,使整个学校里都氤氲着一种欣赏和关爱的气氛,生活在这里的人怎么能不幸福、不快乐呢?

王维审老师最大的成功是用3年的时间带出了一个几千人的“叙事者”团队,一个自发组织读书交流活动的民间团体。他用超强的自律、自信、自愈和自燃的能力影响着“叙事者”团队里的每一个人,他组织的网络读书交流活动和名师名家讲座,给叙事者成员带来了营养丰富的精神大餐,有力地激发和促进了“叙事者”成员的专业成长。让人记忆深刻的是,王老师还在我们阅读吴非老师《不跪着教书》和张文质老师《教育是慢的艺术》时,分别请到两位作者与我们进行网络交流,回答“叙事者”成员的诸多疑问和困惑,让参与者受益匪浅。

在《中国教师报》“改革开放四十年四十人”评选活动中,《中国教师报》给予王维审老师的推荐语中这样写道:王维审,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讲故事的人,一个研究故事的人;他不断在教育实践中“种植”故事,又在不断种植中收获着教育的美好。

故事改变了成千上万的叙事者

“叙事者”的常态活动是共读、共写和举办网络讲堂。每个月阅读一本书,提交三篇教育叙事和一篇读后感。这件事,坚持1个月、2个月、3个月没有问题,但是能够坚持1年、2年、3年甚至更多的时间就非常困难。但是“叙事者”成员当中能坚持下来的还真是不少。

我就是众多坚持者中的一个。参与“叙事者”,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自律能力增强了,总是能够合理安排工作和家庭琐事,给读书、写作和参加“叙事者”线上活动腾出时间。在王维审老师和团队成员的鼓励下,我的教育叙事和读后感经常被“叙事者”公众号选中发表,还应王老师的邀请给“叙事者”做了一次“我是如何写读后感”的讲座,受到“叙事者”团队的好评;我的读后感《不困惑就是见多识广后的自我和解》《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之后》也分别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和《今日教育》上,这些都得益于王老師和“叙事者”团队的帮助。另外“叙事者”团队还将全国知名的教育报刊的编辑请进QQ群,不时地发送一些征稿信息,鼓励大家积极投稿,我的文章《那些家访所带来的温暖和改变》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发表在2017年《江苏教育》第5期上的。

不仅如此,参与“叙事者”,我逐渐养成了读书、写作的良好习惯,这两者都是治愈孤独和痛苦的良药。人活在世界上总会经历这样那样的遭遇,当我感觉痛苦迷茫、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都会打开一本书阅读,或在键盘上敲打,将自己的痛苦和困惑写下来。阅读能拂去我眼中的阴霾,写作能倾诉我心中的情愫,让我能重新调整,自我抚慰,然后又满血复活,精神抖擞地去迎接新的挑战,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叙事者”成员中不乏具有超强自愈能力的高手,在遭遇家庭变故、亲人患病或去世、自己的工作和成长受挫时,他们依靠读书和写作很快实现自救,痛哭之后依然能够用文字唱歌、用故事抒情。在这本书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里,王老师还列举了因叙事而改变和成长的教师个人和团体:用诗歌叙事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朱保小学教师周庆吉,在童画叙事中走向成长的山东省临沂市枣园小学教师晁栋梁,用故事改变学校管理方式取得显著成绩的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长春路实验小学校长张志刚,“叙事者”雪梅读写团队,“叙事者”望亭团队,“叙事者”兰山团队,等等。事实上因参与“叙事者”而改变成长和生活方向的教师不计其数,他们的改变不仅仅是读了多少本书,写了多少文字,发表了多少论文,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叙事教育”改变了教育心态和方式,温柔了自己的面容,温暖了学生的心灵,幸福了自己的生活,实现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因故事而改变的岂止是“叙事者”,还有“叙事者”身边的人。在忙完教学工作之后,我会在办公室里读书,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偶尔会有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我会与老师们分享我的喜悦。时间久了,办公室里的青年教师也会借我的书读,后来发现他们也在悄悄地自己买书来读,而且我们还彼此交换书籍来读。商相英、曹颖等老师读书的速度甚至超过了我,有时候一周就能读一本,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态平和了、举止优雅了、精神振奋了,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

我在教室里辅导晚自习时,学生在温习功课,我就在读书。课间,有学生过来看我读什么书,他们很惊讶,我读的竟然是教育专著,而不是消遣类的小说。我经常将读书得来的小故事和名人名言与学生分享,向学生介绍我读过的书、书中的人物,让我的学生也能间接受益。我发现,我的学生也开始读高雅的书了。我认为“叙事者”团队的成员们所做的看似微不足道,但必将引发一场教育界的“蝴蝶效应”,会使更多的教师和学生享受到教育的美好。

寇介芳   山东省日照市五莲中学高中化学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

猜你喜欢
读后感王维成员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两只挂钟
如何写读后感
《没头脑和不高兴》读后感
“读后感”等十七则
我家的新成员
《大闹天宫》读后感
课题组成员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