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能感受到的关爱才是真的关爱

2020-05-29 08:14岑远红
读天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关爱

摘 要:“亲其师,信其道”,教育要完成其传道的功能,必须要学生先“亲其师”。如何让学生能真心亲其师?很多教师却难把握。老师们往往为学生付出了许多辛劳和感情,却无法获得学生的认可,甚至与教师背道而驰。通过多年与学生相处以及观察其他师生行為,得到一条感悟,学生能感受到的关爱才是真正的关爱。

关键词:亲其师;信其道;关爱

一、 坚持利他为第一原则

实际工作中虽然老师所做的工作绝大部分是有利于学生的,但为什么学生就不这么认可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并基于利他的原则提出解决方案。

(一)学生不理解

老师往往只提要求,要学生做什么,却很少去分析这样做的原因。比如要注意环境卫生、晚上要按时就寝等等。忽略原因的结果就是,学生在“帮”老师、学校完成任务,是在外力的“胁迫”下来做这些事情,结果可想而知,甚至连老师自己都渐渐忘了为什么要这样做。

老师首先从逻辑上分析学校要求与学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找出有说服力的依据,然后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产生共鸣。简单地说就是老师要充分理解学校的这些要求,然后通过有效沟通将这种理解传递到学生的头脑当中。

(二)老师表达方式欠妥

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学生教好了老师的成就也就有了,然而现实中老师和学生反而成了对立的双方,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在实际工作中观察到的原因之一就是老师表达方式欠妥。

比如常见的学生抽烟问题,老师发现之后,首先就是批评他违反了校规校纪,然后就是纪律处分,最后告知家长,回家之后再挨一顿骂或一顿揍,其结果就是师生之间再加一道沟。这样,师生之间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纪律和处罚上了,而忽略了制定这条纪律的原因,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抽烟本是个人自由,但对自己身体有害,公共场合下吸烟更是害人害己。不妨站在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的角度让他想办法戒烟,然后再以纪律的形式帮助他更快戒烟。这两种做法结果都一样,会给学生纪律处罚,但表达方式完全不一样,后者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在关心他,使之更容易接受一些。

二、 对学生要感同身受

(一)充分了解情况

很多失败的师生交流都是从劈头盖脸的批评开始的,学生连句话都说不上,从头到尾都是老师在批评。在这样的情景中,学生在情绪的作用下,明知道是自己做错了,也会拒绝认错,与老师对着干,即使迫于老师的“淫威”,表面服软,心里也是不服的,久而久之,也会与老师对立起来,形成教育的壁垒。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就一定是客观事实吗?不妨先听一听学生自己的陈述,从学生的视角重新来审视事情的来龙去脉,认真记录关键信息,这个过程中只需做一个倾听者,不要打断,不要评论,给予他们必要的尊重。

(二)尊重学生的情绪

我们要承认一点,任何人都是有情绪的,学生是人,他们也有情绪,而且因为年轻,他们的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差。在情绪激动的时候,是听不进说理的,说理之前先要平复学生的情绪。老师通过了解情况,要尽可能分析学生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这件事情。不管学生做得对与不对,先不要去打压他的情绪,而是从同理心的角度去安慰和平复他的情绪,为后续的谈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是很需要有人和他站在一边的,老师在这个时候要伸出“友好”之手,反之,他会认为你与他对立,后面的所有言行都会遭到抵制。

(三)肯定正面因素

在学生的情绪平复之后,老师就要开始正式谈话了。现在很多人都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批评先表扬。即使学生做得再错,从他自身的角度出发,始终都能够找到几个正确的点,对这几个点进行肯定,表明自己的态度,这是对“同理心”的强化。必须得说明一下的是,正确和错误其实没有明确的界线,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就不同,现在暂时肯定的内容不代表就是正确的,只是为了继续平复学生的情绪,取得他们的“同理心”,为进一步对话创造条件。

(四)以利于学生自身发展为依据,应用逻辑驳斥学生的错误

前面三个步骤都是在倾听和重复,从这一步开始才是老师发言。在这个环节里,老师必须要有明确的观点作为论点,论据要真实可信且都要体现对学生自身发展有利,论证过程要科学严密,充分应用演绎法、归纳法、反证法等逻辑学方法,让学生心服口服。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被情绪所左右,不要用老师身份压人,不要用纪律吓人,不要用大道理来骗人,而是实实在在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关心学生成长的方面来论证。

三、 对学生要尽可能宽容

(一)对学生的错误要宽容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就难了。成人都难免犯错,更何况这些孩子呢?但是,作为老师,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却没有足够的宽容和耐心,更多的是责骂,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抵触和逆反。我们应该建立起一种观念,学生犯错是理所当然的,老师存在的价值就是纠正他们所犯的错误。

(二)对学生要谦虚开放

师生是朋友,首先在心理是老师就应该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学生平等地在一起。至于老师的学问比学生多一点,那也只是因为年长,多学了一点时间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会比老师博学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年轻一代,他们有很多新鲜的想法和知识,老师也要试着去接受他们的“教育”,主动“同化”。

(三)面对学生教师要淡化自我

与学生相处,老师要追求“无我”的境界,不要太强调自身的感受,而更应该多关注学生心里的想法和情绪。作为老师,始终要记住,我们的使命是塑造年轻一代,让他们健康成长,如果太过重视自己的感受,由着自己的情绪来,会将很多负面的因素带到教育中来,与我们的初心背道而驰。

总之,教育是一个充满着爱的工作,这种爱要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而不能被他们抵制,甚至变成师生之间一个不可逾越的鸿沟,我们要想尽各种办法将这种爱展示出来,让学生从心底里接受,我们的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开展,我们的教育使命才能有效达成。

作者简介:

岑远红,重庆市,重庆市九龙坡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关爱
浅谈将爱融入德育中的途径
转化“问题学生”,做智慧班主任
教育是用爱心和责任浇灌的花
宁波旦可韵服饰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研究
让关爱成为留守儿童心底的阳光
真诚激励,关爱相随
试论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