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产业结构相似性分析

2020-06-01 13:45沈兆楠
关键词:三省相似性产业结构

沈兆楠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引言

环渤海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学术界多以北京、天津、辽宁、河北、山东这“三省两市”作为研究范围。该地区地理纬度较为相近,地域联系比较紧密,经济发展大环境一致,产业发展同构化较为严重,地域竞争十分激烈。同时,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环渤海地区高精尖产业多集中于京津两地,山东、河北、辽宁三地科创产业发展较弱。这一现实情况,限制了环渤海地区整体竞争实力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内的提升空间,不利于实现环渤海地区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布局进行研究,分析其内部结构相似程度,找准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的症结所在,打破区域内部产业发展瓶颈,扩大区域内部优势产业带动强度,打造区域发展产业新优势。

国外对产业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早,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就对各国的制造业结构进行了相似性研究,结果发现国家工业化程度与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正相关。[1]Nicole Palan(2010)在研究欧洲地区各个国家的经济结构时,发现欧洲各国的各行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趋同现象。[2]此外,Weisz和Clark(2011)从制度、环境、部门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角度分析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化特征。[3]Zhao(2019)提出绿色、创新、生态是未来中国产业结构的转变方向,减少过度依赖资源的产业,促进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合理化产业布局,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4]

国内学者刘宏曼,郎郸妮(2016)发现,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受到该地区内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等多个因素影响。[5]并且,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产业结构进行深度剖析,陈立泰等人(2019)从生态效率的角度[6]、郑威和陆远权(2019)从创新驱动的角度、[7]徐波等人(2019)从就业结构的角度[8]对国内各地区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与地区生态、创新、就业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紧密联系。同时,周宜昕和郭振(2019)对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及其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正面的乘数效应。[9]足以见得,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与升级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向好的趋势明显。因此,对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区域内部产业发展相似情况,以期克服区域发展瓶颈,减小产业同构化竞争趋势,协调区域产业发展,形成区域竞争合力,探寻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的新出路。

一、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从近年来环渤海三省两市的具体数据来看,促进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由第一产业逐渐变为第三产业,整体上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但同时三省两市的产业发展也各有特点。

(一)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统一

环渤海地区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增长极,但地区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其中北京当属地区发展的典范,产业结构早已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三二一”型产业格局。而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天津同样比辽宁、河北、山东三省的发展水平高,在2014年天津就打破了工业为主的产业发展结构,且“三二一”结构趋势明显。比较而言,辽宁、河北、山东三省的产业结构情况距离京津两地的差距比较明显,但三省都在逐渐地结合自身情况,利用自身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工业环境污染,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转化。

整体而言,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趋势明显,早在2014年就已进入“三二一”型产业格局。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渐趋缩小,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两极分化趋势较为明显,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2000-2018年环渤海地区整体产业结构情况

(二)产业结构梯度差异明显

从三次产业比重来看,北京产业发展优势明显,服务经济主导型产业结构特征明显,第三产业比重高出第二产业比重60多个百分点。天津、山东、辽宁的产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差异,其中,山东、辽宁第三产业比重略高于第二产业,呈现服务业与工业基本并重的“三二一”型产业结构,而天津“三二一”型的特殊之处则在于,第一产业比重极小(不达1%),而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是天津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而河北三次产业分布地方性发展特色较强,表现出服务业和工业并重,二者是拉动河北经济增长的主要部门,但第三产业高出第二产业的部分却不足1个百分点,河北仍摆脱不了工业大省的身份,第三产业仍有待进一步提升。由此可见,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梯度差异和时序衔接性,有利于实现环渤海地区经济实现协同发展(见图2)。

图2 2018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三次产业对比图

(三)地区产业发展协调度差

环渤海地区地域广阔,地产丰富,但细看其产业发展却呈现出极度的不平衡现象,地域产业规模协调化发展难度大。北京作为全国的中心城市,经济基础雄厚,服务经济产业发展优势强,尤其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在环渤海地区占绝对的强势地位;天津则是更多地倚靠工业投资驱动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严重偏科;山东、河北、辽宁的产业发展则多倚靠能源资源和劳动资源,产业较为粗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环渤海三省两市的地域范围内,产业发展面临着“一强四弱”的局面,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极度不平衡,产业协调发展的难度系数较大。

再进一步分析,山东、河北、辽宁三地地理位置极为相近,同时,其产业发展特征也较为相近,地区产业发展同质化特征比较严重。如港口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同质化竞争特别明显,在形成地区产业合力优势的过程中,增大了阻力。

二、产业结构相似度实证分析

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和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在研究地区产业结构相似度上应用较为广泛。[10]因此,在分析环渤海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现实情况的基础上,计算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相似性。同时,引入区位熵指数来分析环渤海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模型所需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和《国家工业统计年鉴》。

(一)模型介绍

1.结构相似性系数

结构相似性系数是用来测定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度,其公式如下:

其中,Xik和Xjk分别表示i、j两地的k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Sij表示i、j两地的结构相似性系数,该系数越大,i、j两地产业结构就越相似。按照国际惯例,当Sij≥0.9时,则认为地区产业存在严重趋同现象。

2.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

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是测定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的指标,公式如下:

其中,Xik和Xjk与结构相似性系数所表示的一致。Kij表示i、j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化程度,该指数越大,i、j两地产业结构差异就越大,反之越小。当Kij=0时,i、j两地产业结构完全相同;当Kij=2时,则完全不相同。

3.区位熵

区位熵是衡量产业的集聚程度和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Xij表示i地制造业中j行业的总产值,Xi表示i地制造业总产值,Xj表示整个区域内j行业的总产值,X表示区域内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当LQij>1时,j行业在区域内专业化程度较高;当LQij<1时,则说明j行业在区域内专业化水平偏低。

(二)模型分析

从结构相似性系数来看,北京与环渤海地区其他省市之间的结构相似性系数相对较低,河北、山东、辽宁以及天津四地之间的结构相似性系数均相对较高,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地区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表1)。由此可见环渤海地区尚未充分发挥整体联动效应,资源配置效率较低,生产力布局出现重复的盲目性,产业结构存在严重趋同的现象。

表1 2018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产业结构相似性系数

再进一步讨论,从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情况来看,2000-2005年以来,以全国产业结构为标准,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产业结构层次上的差异逐渐显现,地区间产业结构专业化分工趋于合理。[11]但2006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基本维持在0.45左右,仍然偏低,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图3)。

图3 2000-2017年环渤海地区克鲁格曼专业化指数演变趋势图

结合制造行业区位熵指数,由表2不难看出,北京、天津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中高端制造业,河北、辽宁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分布相对分散,山东区位熵大于1的行业主要集中于中低端制造业。进一步分析发现,环渤海地区制造业按照技术密集程度分成的31个具体行业中,每个行业都有区位熵大于1的城市存在,同时也发现,绝大部分区位熵指数大于1的行业,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城市同时大于1。由此可见,环渤海地区制造业产业布局虽然各有优势,也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但同构现象也较为严重,不利于做大做强环渤海地区优势产业。

表2 2017年环渤海三省两市制造业各行业区位熵指数

(三)实证结论

经过以上分析发现,环渤海地区内部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同构现象也较为严重,地区间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较为激烈,在中高端科创产业发展方面整体驱动力不足,区域内部创新产业差异化明显。但具体来看,北京在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占绝对性优势,必须发挥其优势,促进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

三、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从整体上来看,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产业结构不断向“三二一”型转化升级,但产业结构同构现象较为严重,地区间专业化分工水平不高,科技创新产业内部差异较为明显。因此,有针对性地提出以下建议。

(一)大力发挥北京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的带动作用

北京在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等多个方面都极具影响力,同样,北京在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方面也发挥了较大的带动作用。北京第三产业极其发达,在促进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提升方面贡献力度极大,尤其是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所占的份额突出。但从环渤海地区整体发展来看,其他地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渤海地区区域内部科技创新产业经济贡献度各不相同,产业发展相差悬殊。因此,必须发挥北京的中心城市作用,尤其是在科技创新产业方面的带动作用,密切北京与其他省市的科创产业联系,打破北京“一枝独秀”的现实局面,促成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百花齐放”。

(二)以京津冀的“发展点”带动环渤海的“区域面”

在地理方位上,京津冀三地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区域,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辐射点也在于此。并且,京津冀协同发展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雄安新区也成为近年来的建设重点,京津冀三地产业发展情况关乎整个环渤海地区的发展。环渤海地区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各个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发展侧重以及发展优势各有不同,要想马上实现环渤海整个区域产业结构、产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在发挥北京中心城市这一优势的基础上,促使周边省市产业发展倚重点向中高端绿色创新产业转移,发挥整体区域的联动效应,借助京津冀的“发展着力点”,连点成线、以线带面,进而带动环渤海地区整个“区域面”的大发展、大进步。

(三)着力打造三省两市各地区的优势产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渤海地区三省两市因政策、资源、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造成各行业之间竞争同质化,产业发展同构化较为严重,环渤海地区各地发展尚未完全形成促进当地经济水平提升的绿色创新生态型优势产业。因此,必须着力打造三省两市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对区域内各地方产业结构进行重组,提高地区专业化分工水平,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发展绿色创新生态产业形态,形成地方产业发展优势,达到强有力的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地区发展一流品牌,提高环渤海地区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增强环渤海地区的产业竞争实力,促进环渤海整个地区产业的长效发展,以实现环渤海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三省相似性产业结构
三省发布“十四五”交通规划 明确智慧交通任务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区域联动护流域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豪华的龙舟
12个毫无违和感的奇妙动物组合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湘鄂赣三省开展新闻出版广电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