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散点图对心律失常快速诊断的价值分析

2020-06-01 12:09吕建琼赵艳华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10期
关键词:室上性早搏心电

曾 欢 李 颖 吕建琼 黎 艳 赵艳华

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 三峡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443003

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社会压力的逐渐升高,心律失常发病年龄也呈逐年降低趋势[1]。故准确诊断、及时治疗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动态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主要手段,能通过记录24h内10万次的心电信号,提高非持续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2]。但动态心电图难以对心律失常自动识别,需经大量人工修改,方能得到诊断结果,耗时较长[3]。对此,有学者指出,使用动态心电图分析仪配套的心电散点图制作系统,能自动生成RR间期心电散点图,并快速诊断心律失常[4]。但也有学者认为,心电散点图仅适用于评估患者心率变异性,并对心电散点图诊断心律失常的准确性提出质疑[5]。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198例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以评估心电散点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为临床尽早诊疗心律失常提供新思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我院198例心律失常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者;伴眩晕、气短、心悸、胸痛、胸闷等临床症状且结合24h动态心电图证实为心律失常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合并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精神疾病者。198例心律失常患者中男112例,女86例;年龄44~67岁,平均年龄(54.39±9.14)岁;冠心病134例,肺源性心脏病49例,其他15例。

1.2 方法 受检者均使用动态心电图仪(荷兰飞利浦公司)行24h系统监测,动态导联三通道分别对应V1、V6、AVF导联,详细记录监测数据。将监测数据处理分析,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人工校正,作为诊断金标准;采用人机对话方式排除伪差,自动绘制24h心电散点图。

1.3 心电散点图诊断方法 (1)窦性心律:呈一分布图形,表现为粗棒状、细棒状或类棒球拍状。(2)室性早搏:四分布图形,B线斜率<0.132;三分布图形,B线斜率为0~0.088;二分布图形,B线斜率为0。(3)室上性早搏:四分布图形,B线斜率为0.132~0.506;三分布图形,B线斜率为0.18~0.80。(4)心房颤动(房颤):扇形图形,底边斜率>0.11。(5)心房扑动(房扑):网格状有序分布图形。(6)房颤伴室性早搏:扇形图形底边下方有一条与X轴平行的线性图形。(7)房颤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扇形图形底边有一条与其重合的线性图形,或在底边上方与其完全平行的线性图形。(8)房颤合并房扑:扇形图形中可见网格状图形。

2 结果

2.1 198例心律失常患者金标准检查情况 198例患者经金标准判断为室性早搏75例(37.88%),室上性早搏96例(48.48%),房颤24例(12.12%),房扑2例(1.01%),房颤合并房扑1例(0.51%);其中室上性早搏最多。

2.2 心电散点图诊断价值 心电散点图诊断准确率为92.42%(183/198);其中室性早搏诊断准确率为92.00%(69/75),室上性早搏诊断准确率为90.63%(87/96),房颤诊断准确率为100.00%(24/24),房扑诊断准确率为100.00%(2/2),房颤合并房扑诊断准确率为100.00%(1/1),见表1。

表1 心电散点图诊断价值

2.3 不同心律失常B线斜率比较 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及房颤B线斜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室上性早搏>房颤>室性早搏(P<0.05),见表2。

表2 不同心律失常B线斜率比较

注:与室性早搏比较,aP<0.05;与室上性早搏比较,b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缺血发作为心律失常致死的重要原因,能引起局部心电不稳定,诱发严重心律失常,预后差[6]。故尽早发现心律失常对患者预后非常重要。临床研究也发现,冠心病患者在心律失常早期可无明显症状,而在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时,才出现胸痛、眩晕等典型症状[7]。因此,探寻一种简单易行、迅速地检查方法,以尽早发现心律失常,有其必要性与重要性。动态心电图在阵发、偶发心律失常中具有较高检出率,但需人工校正,耗时长,能引起治疗延误等不良后果[8]。心电散点图则能通过制作系统自动绘制散点图,将大量心搏信息呈现于直角坐标系中,使医师能快速地整体观察,迅速得到诊断结果[9]。对此,本研究就心电散点图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展开分析,以评估心电散点图快速诊断心律失常的可行性。

本研究中,心律失常有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房颤、房扑、房颤合并房扑,其中室上性早搏最多,占比48.48%,与国内学者研究结果有所不同[10]。该学者对该地区急诊单位调查,发现最常见快速型心律失常是房颤,其次为室上性早搏。分析造成2种结果不同的原因:研究选取地区及纳入标准不同。另外,心电散点图诊断心律失常准确率为92.42%,其中诊断房颤、房扑、房颤合并房扑准确率可达100.00%。这也说明,心电散点图能通过分析心律失常的规律图像,准确诊断心律失常。且房颤在心电散点图中表现为特殊的扇形结构,其底边即为动态房室结功能不应期的界限,而房扑时传导比例不断变化,使其呈网格型[11]。故心电散点图诊断房颤、房扑、房颤合并房扑准确率较高。然而,心电散点图对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可出现不同程度误诊及漏诊。究其原因可能与室性早搏多呈四分布,少数可表现为三分布;室上性早搏则多呈三分布,部分为四分布;2种图像存在一定交叉及相似有关[12]。

除上述结论外,本研究还发现,室性早搏、室上性早搏及房颤B线斜率比较,存在显著差异,且室上性早搏>房颤>室性早搏。目前,学术界将期前收缩前点形成的吸引子称B图,其长轴称B线,B线斜率则反映期前收缩联律间期与其前窦性RR间期的关系,故不同起源心搏B线斜率存在显著差异[13]。因此,临床利用心电散点图诊断心律失常时,需结合B线斜率,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综上所述,心电散点图对心律失常诊断价值较高,具有快速、准确率高等优点。

猜你喜欢
室上性早搏心电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心电向量图诊断高血压病左心室异常的临床应用
心电医联体建设需求分析及意义
基于非接触式电极的心电监测系统
穿戴式心电:发展历程、核心技术与未来挑战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查出早搏,不等于得了心脏病
普罗帕酮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观察
针对性护理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婴幼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