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审题立意及写作“五要”法

2020-06-01 09:53吕永海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0年12期
关键词:论据论点中心

吕永海

“千古文章意为本”!审题立意是作文的第一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立意准确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深刻、集中、新颖”。具体来说,“正确”就是要内容正确,符合题旨;“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观点具有启发性;“集中”是说文章只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新颖”是指文章要有新观点、新见解、新的角度,给人以新的启迪和新的联想。立意准确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否则即使满篇珠玉锦绣,也很难得到高分,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在动笔前一定要慎重,否则匆忙下笔,一旦发现偏离题意再想中途易辙就难以挽回。在考场上有限的时间内和特定的氛围下,要做到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准确审题立意,做到不跑题、不离题、不偏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除了靠平时大量的写作训练外,还需要掌握一些必备的临场技巧和写作方法,就此,笔者总结了“五要”法,可供中学生参考。

一要准确引述材料。引述材料也叫“续读”。作文题目中所给的材料,是写作的主要依据和出发点,所以要认真研读“吃透”材料。在准确理解材料的内涵、把握材料中心的基础上,做到简洁引述材料。对于简短的材料,例如2020年高考上海卷、浙江卷的作文材料要求针对某几句话或现象谈自己的认识、思考或看法,旨在聚焦个体的社会责任,引发思辨性的思考。创作时可以采用“全文照搬法”;对于较长的材料,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和Ⅱ卷的作文材料,是关于历史故事的叙述和国际援助物资上寄言的选择、提炼,旨在引导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创作时可以采用“概述法”或“取舍法”。或作梗概式的概括,或根据材料的中心和主旨作有针对性的引述。尤其是根据需要,对材料的引述做一些必要的加工、剪裁和取舍,对材料中与论点关系密切或明确表达观点的内容则要强调和突出,达到“论点源于材料,材料生发论点”的要求。这一点实际上是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引述材料时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盲目性和随意性,导致引述的材料散乱无主,缺乏向心力和指向性,需要尽量避免。

二要综合取舍提炼感想。从引述的材料中提炼出“感想”即中心论点。论点就是作者对所议论问题的见解和主张。一般是在引述材料之后,紧接着用一个句子点明中心论点。可以是肯定式判断句,也可以是否定式判断句,直接表明主张,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

如何提炼感想呢?首先要读懂材料,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材料中找出相关要素,对材料进行因果分析和思考,辨析材料之间的关系。例如2020年高考全國Ⅲ卷作文的材料:“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这则材料的命题意图就是体现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主题“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实际上就是引导考生反思自己的高中生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未来目标。其次要通过抓文本中心、找关键词句、多角度构思、联系身边事例和当前社会现象等方法来提炼感想。“关键词句”是指最能够体现材料主旨的词、句,从关键词、句中找出共同点、不同点,归纳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多角度”是指材料所涉及的不同对象,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作文材料中的三个人,齐桓公的“心胸宽阔、唯才是用”,鲍叔牙的“谦虚礼让,不计私利”,管仲的“才华出众、恪尽职守”;“联系现实”是指有什么看法和教育意义,有哪些现实意义?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Ⅱ卷作文,要求写一篇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稿,就要联系当前“全球抗疫”的国际形势,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表明青年一代在危机情境下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写好考场作文的关键就是要从所给的材料中提炼出符合命题意图的论点。如果是单则材料,就要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筛选出感触最深、最熟悉并有话可说的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去提炼、发挥、阐释,切忌感悟多、头绪杂,因多中心而没中心。如果是多则材料,就要想到命题人既然把这些材料放到一起,肯定就有一个取舍的原则,也就是说这些材料一定能共同说明某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很有可能就是这些材料的中心,是命题意图之所在,也是作文立意的根据。因此,千万不能被某一则材料的中心所干扰,而要竭力找出这些材料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只有这个共同点才是共同中心,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出感想论点。

三要掌握多种论证方法。就是对所选论点展开分析论证,要通过对所选论据进行深入、透彻地剖析,找出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可以发掘出所给材料中的论据,使论点和论据有机地统一起来,让论据能够严密、充分、有力地阐明、支持论点。当然,要做到严密论证,我们还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方法。例如人们常说的“摆事实,讲道理”的例证法就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恰当合理地使用例证法,理性分析材料,能够提高说理的深度。例如2020年高考山东卷作文要求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文中就可以列举一些抗击疫情的具体事例;在议论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经典著作、历史文献、谚语、成语、俗语、传说、诗文等,这种引证法能够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采用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对比论证,能够达到否定错误论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通过引用成语、典故或讲故事等生动的事物来打比方叫作喻证法,能够把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形象生动、通俗易懂,使大家乐于接受;通过分析事理,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分析导致一个结果的不同原因或同一原因引发的不同结果,分析某一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可能性等,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或联系规律),能够使事例有力地证明自己的论点。

四要由“点”到“面”联想深化。根据材料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即由材料中的人物、事物,联想到许多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想象出许多美妙的画面,为写作提供丰富的信息,特别要注意联系当前的社会现实(或身边的人物、事件、现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某种思想、观点、认识、看法等,往往与所给的材料有某种相似性或相关性,我们要联系自己平时的观察、思考,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出其中的深刻含义。当然,材料再丰富,也只是一个“点”、一个小的“方面”,如果再联系社会现实,这就像照相机镜头画面定格后又逐渐地放大、放远、展开更广阔的背景一样,使得文章的内涵更丰富、更广阔,能使读者由衷地感到从材料内提炼出的观点确实有意义,能令人信服,这就是从“点”到“面”的联想深化。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Ⅲ卷的作文,既可以从“点”(个人成长的困惑及反思给人的启发)展开议论,还应该从“面”(个人成长与国家民族命运息息相关)的高度联想深化。

五要回扣材料升华论点。在议论文中,扣中心式结尾就是扣论点,它是在“议”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这种方法能使论点更鲜明地印在读者的头脑中。可以借用名言警句,再作概括;或诗意点化,升华论点;或巧妙发问,引人深思;或画龙点睛,意味深长;或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进行暗示,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或总结全文,发出号召、倡议,产生一种感召力,激发读者深省、响应,使之付诸实践。总之,就是要使结尾回扣材料,照应开头,使文章中心鲜明突出,结构严谨,浑然一体,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天成的感觉。例如2020年高考山东卷作文材料中的“一米线”,可以在作文中把它的含义加以引申、扩大:“一米线”在疫情中虽然暂时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短暂距离,但是它却表现了我们全国人民上下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齐心协力共同抗疫的新时代社会面貌。

高考考场作文的写作要想获得高分,除了准确审题立意外,还要尽量做到以下“五要”。

一要擬个好题目。对于高考作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文章的题目,看到一个新颖、醒目的好题目会让阅卷人眼睛为之一亮,顿生好感;反之,如果题目拟的不当或者很平凡,不但难以引人注目,而且还会因标题而误导文意,从而导致偏题的可能。所以说,题目的好坏与否可能直接影响阅卷人对文章的评分。

二要注意点明题意。高考作文是应试作文,其目的是让阅卷人最大限度地评一个好成绩,所以让阅卷人尽快地把握题意,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作文中一定要注意处处点题。恰当的点题,不仅是自己获取“保险分”的“奠基石”,更是挽救离题作文的“救命稻草”。所以,在行文中要不断提到文题,点明行文与文题的关系,引领阅卷人随着我们的思路走。

三要观点鲜明。站在阅卷人的角度,如果你的作文立意过深,或表达得过于含蓄,阅卷人可能一下子不能准确把握。所以文章的观点要明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决不能模棱两可。尤其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要保持始终不变。这样才能让阅卷人匆匆读过一遍之后,很快能看出文章的优点和亮点。

四要结构清晰。高考作文大多是议论文,这类作文一般是按照“引(概括或引述材料)”——“议(点明论点)”——“联(分析论证)”——“结(总结)”的结构展开。这类作文只有做到切合题意,结构清晰,语言有张力,才有可能得高分。

五要卷面整洁美观。文面是给阅卷人的第一印象。尤其是网上阅卷,扫描过的作文卷面的工整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感受。所以在书写时要高度重视文面质量。千万不能为了赶时间而书写潦草,或随意连笔、草笔书写,或者对写误、写错的字一顿涂抹。一定要做到卷面整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灵活运用标点符号,不要一逗到底;当然,还要注意字数符合规定的要求。

猜你喜欢
论据论点中心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先定中心后搭配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议论文如何分解分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