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回归教育本源的探讨
——兼论老年教育培养功能及其培养规格

2020-06-02 03:16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教育培养本源规格

【内容提要】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承担终身教育任务的老年大学同样属于这一范畴。本文从分析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本源入手,提出老年教育亟须正本清源,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老年教育的本源,认识老年教育的培养功能及其培养规格,从而促进老年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问题的提起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该命题如果放在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人们比较好理解。但要落地到老年大学,许多人却很难认同。老年人退休就意味着退出社会劳动岗位,退出社会分工领域,还需培养吗?如果说要培养,那是要为谁培养?培养什么?培养了派何用场?可以预料到,业内外人士都会提出种种质疑。在老年教育研究领域,在剖析老年大学现实问题时,人们往往较多涉及的是老年教育立法、体制、资源、管理、师资和课程等等,固然这些都是比较重要的,但不能忽略了老年教育的本质问题,即“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

提出这一问题,是因为老年大学受到一些社会力量的干扰和来自其他方面包括老年人自己的影响,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它应有的发展轨道,偏离了自身发展的规律。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一旦走上功利化道路,就很难独善其身,很难健康持续发展,很难办出社会欢迎的学校。尽管老年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型一样,对人的发展作用并不是万能的,但老年大学确确实实能够影响老年人的终身发展。如果老年教育不走进老年人的精神世界,不与老年朋友的心灵面对面,就无法给予老年人最真实的生命教育,那只是一个缺少生机与活力的知识世界,只是一个没有灵魂徒有外表的生活世界。

因此,亟须来个正本清源,正确而全面地认识老年教育的本源,认识老年教育的培养功能及其培养规格,从而促进老年大学的健康持续发展。

教育和老年教育的本源

本源,在汉语中一般指源头,借指事物的根源、起源;也指根本,指事物的最重要方面。“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教育之本,实际上就是培养塑造一种人的存在方式。

(一)教育的本源在于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其理由是: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个过程伴随人的一生,贯穿人的整个生命过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道理。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尽管其他社会现象对人的发展也有影响,如社会生产对人的发展影响很大,但它不是自觉地、有目的地影响人的发展。尽管老年大学属非正规教育中的继续教育,但它却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教育活动。第三,在教育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老年大学中既有教师和学员,还有正规的课程,三种要素客观存在,教育的两大法则“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教育本源在老年大学办学中依然体现

老年大学教育仍然属于“人们在一生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中的一部分。尽管老年教育区别于正规教育和学历教育,但仍属于老年人进入社会后的一种教育类别,是有选择、有组织、有系统的学习活动,不是为了获得学历,而是为了提升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后现代社会学告诉我们,老年人虽然退出职业岗位,但仍会受到原先社会分工的影响,仍会追求道德价值、生活价值,仍具有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仍要追求人的尊严和健康生活方式。这些就需要通过各种教育特别是老年大学的培养去实现,其培养人的性质确定了老年大学应有的地位、作用和要求。

老年教育专家岳瑛教授认为:“老年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实现老年人的全面发展,完善人生,提高生命质量,创造老年人幸福;老年教育的现实目的,在现阶段就是培养符合小康社会准则的人,其核心就是提高生活质量,适应时代要求。”

由上可见,老年教育的终极目标更应该体现教育的本源,即通过知识传授和技艺提高,启迪老年人的心灵,完善老年人的修养和品行,构建和谐自然的生命历程。

常州老年大学校园全景

(三)纠正在老年教育本源问题上的偏差认识

一要破除“应时教育”论。不能将举办老年大学简单看成是“应时教育”。有些人将举办老年大学的归因,说成是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日趋严重使然,将老年教育看作是“应时教育”。无疑,办老年大学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但老龄化不是办老年大学的唯一动因。试问,假如老龄化程度减缓了,是否就不需要老年教育了?殊不知,老年大学举办不是由老年人数量的多少决定的,而是属于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在任何时候任何人群中都会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要求继续学习的行为将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其学习动机将更趋多元。

二要破除“应老教育”论。一些地方过分强调老年大学课程设置是“应老教育”,认为“以老为本”就要体现在为离退休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的养老内容上,单纯让老年人有“玩玩”打发日子的地方,教学上不作要求,学习者“来去自由”,这显然还停留在老年大学创办早期的认知层次上。有的学校过分强调老年大学要“养教结合”,其实是混淆了老年教育的“教”和“养老院”的“养”之间的不同性质。教育是有“本末”之分的,老年大学不能只着眼于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适应,否则,教育就没有办法真正地去培养老年人积极、独立、健全的自由个体。一旦老年大学成为“单纯休闲娱乐”的场所,那么,就会违背老年教育的本质。

三要破除“应市教育”论。有的把老年教育片面理解为适应老年人“市场”需求的所谓“应市教育”,老年人有何需求就办什么班,满足于“门庭若市”“一座难求”的热闹。诚然,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要考虑老年人的愿望和要求,但更要准确把握和体现老年大学教育的总目标,努力实现老年人学习需求与老年大学教育总目标的有机统一。“应市教育”催生的多是“短平快式”“碎片化式”的课程,老年课程缺少应有的系统性和规范化,使得课程设置盲目、零碎,甚至混乱,学员在选择时不知所措。重复性学习、“断崖式”训练和“跳跃式”升级比比皆是,这就很难完成好培养的具体目标和要求。老年教育不能搞急功近利,不能浮躁,应静下心来,按照教育的本源和老年大学的培养目标,脚踏实地去做。

四要破除“应师教育”论。一些地方搞过分受制于师资来源的“应师教育”,老年大学开什么班、上什么课,不是取决于培养人的课程需要,而是有啥特长的老师就开什么课,这在贫穷落后的偏远地区作为一种临时性、过渡性的短暂办学措施,无可厚非;但不能推而广之。长此下去,办学就会显得过分随机化、兴趣化,缺少教育培养的统一性和持续性。

以上这些,都是缺乏老年教育的本源意识所产生的观念和做法,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老年大学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加以纠正,让老年大学回归应有的教育本源。

老年教育培养功能的几个特点

(一)定向性。老年教育活动,是通过培养目的得以定向的。具体体现为:

一是对老年教育的社会性质起定向作用,对老年教育“为谁培养人”具有明确的指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占中国社会的十分之一,在高度老龄化地区占比还要高,他们的面貌决定着当代社会面貌,也影响着现在年轻人的未来走向。年轻人要培养,老年人同样要培养,尽管目标任务不同,但同样是为社会培养人。

二是对老年人培养具有定向作用,具体到一所老年大学即“培养什么样的老年人”。各老年大学都有各自的办学口号,但在培养定向上是趋于一致的,即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完善人生,具有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老年人。

三是根据培养老年人的需要,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的定向作用。显然,老年人的课程与正规教育有明显区分,它不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变化,还具有独特的培养课程体系。

四是根据培养老年人的需要,对任课教师教学的定向作用。换句话说,不是想去任教就能担任老年大学教师,至少要有教师专业身份而且懂得老年人心理、生理特征,并能根据培养要求采用适合老年人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发展性。教育,是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必然关系,是由“发展”来维系的。没有人的发展,就没有这种关系,也就没有“教育”。所以,教育即发展。人们通过建立教育关系,通过教与学的活动而实现人的发展,这就是教育。

老年教育在老年人的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现代社会,个人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老年人同样如此。

(三)社会性。“把握老年教育与时代发展、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探索老年教育承载的社会功能,有助于我们深化对老年教育的认识。”这是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张晓林会长撰文所强调的老年教育社会性。

张晓林会长有两大观点,第一个观点是,“老年教育具有引导、助推老年人重新回归和融入主流社会的支点作用”。老年人仍然是“社会关系总和”中的老年人。老年大学的兴起和发展,是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新的广阔的社会活动舞台,为这些老年人重建社会人际关系、重新融入主流社会打开了一扇大门。第二个观点是,“老年教育是老年人‘再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一个人要被社会接受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必须学会和掌握通行于社会的基本规范和知识,这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科学技术发展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背景下,只有学习和具备一定的技术和文化知识,才能够在社会生活中畅通无阻,真正融入主流社会。这就需要老年人继续学习,进行“再社会化”。

老年大学培养规格的确定与应用

培养规格是学校对所培养人的质量标准,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它是学校工作的立足点和重要依据。

老年大学培养规格是各专业课程培养目标的细化,是对老年学员培养质量要求的规范,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检查和评估质量的依据。

(一)培养规格的特性

有教育专家认为,“教育质量的标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一般的基本质量要求,另一个是具体的人才合格标准。”具体到老年大学的培养规格,可否理解为:第一层次所指的是社会对老年人培养规格的统一性要求;第二层次所指的是社会对老年人规格的多样性需要而设计的各种培养规格。因此,老年教育培养规格有两个特性,即统一性和多样性。

老年大学可借鉴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学校的做法,对老年学员的培养规格提出统一性要求。鉴于老年大学入学门槛比较低,学员构成比较复杂,很难用“一把尺”衡量,因此“统一性”主要体现在学员的社会公德、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和身心健康等最基本的要求上。

老年教育培养规格的多样性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决定:一是老年人融入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不同的人群抱着不同的学习目的,老年大学要分别去适应;同一个人抱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学习后会提升自己的学习目的档次,老年大学同样要引导和帮助他们达到较高层次。二是老年人受教育程度的特殊性。老年人有丰富的知识和阅历,他们的认知构成比较丰富和复杂,不能把老年人当作一张“白纸”。而且每个老年人所拥有的知识和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从这个角度看,针对老年人的课程是最复杂的,而相应采取的课程方法也不尽相同。三是老年大学办学条件的差异性。办学条件形成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反映在课程、师资和硬件建设上的差异,学员培养规格就不一样了。这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四是个人专长的倾向性。老年学员的学习倾向总体上可划分为两类,即缺乏性学习需要和成长性学习需要,这样就导致出现两种类型的课程设置:满足缺乏性学习需要的适应性课程设置和满足成长性学习需要的引导性课程设置。前者属于精神文化需求的“补缺”,后者属于精神乃至生命的“成长”。

(二)培养规格的要素

一般而言,教育培养规格构成要素的划分,主要有三种:“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和“四要素”法。“二要素”法构成包括“专业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要素”法构成包括“复合知识结构+综合能力结构+人格素质结构”;“四要素”法构成分为“知识+能力+素质+价值”。对老年教育而言,各种要素的选择通常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如:教育目标和老年社会需要;学科体系、知识内容的内在逻辑;学员的认知规律、身心状况等。

从本质上而言,老年教育不是根据社会分工而培养专业或职业接班人,主要是针对已经退出或即将退出职业生涯的老年人。因此,对象不同,需求不同,教育目标就会不同,各要素的体现也就不同。如信息技术、健身、养生类学科较多从“二要素”法考虑,主要解决专业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问题;再如社会科学、文史类学科,对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有要求,而且老年人选择人文学科,较多是出于精神需求和个人价值需求,其培养规格较多从“四要素”法考虑。

当然,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分类不可绝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灵活掌握和使用。

(三)培养规格的原则

1.培养规格应当突出校本特征。当下的老年大学,办得都比较综合,具有多学科的“相对优势”,尽管所涉课程内涵并不完整,课程质量还不尽人意,但已初步具备培养“复合型”老年人的教学条件,也具备向学员提供选择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的学习条件。因此,在老年人培养规格设计时,应当充分发挥综合优势,使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之间优势互补,为学员拓宽知识面和提升综合技能。

2.培养规格应当突出“纲举目张”。要解决老年大学培养方向的缺失,有条件的老年大学应为各学科专业制定老年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培养方案就是“纲”,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和方法等就是“目”,抓住培养方案这个“牛鼻子”,就有工作实施的抓手和方向。

3.培养规格应当突出时代特征。新时代、新技术、新材料,促使老年学员在知识结构方面,要具备现代科学技术的文化知识与技能。比如,信息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应当突出计算机知识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艺术类专业的培养规格,应当是懂专业、有文化、能表演、可编导的复合型人才;养生健身专业的培养规格,在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方面,应当突出“应知”和“应会”的能力,等等。

4.培养规格应当突出各要素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老年教育培养规格优化目标之一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对于不同的专业,其具体内涵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对于偏基础性的专业课程,其知识结构不但要求“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深度,即知识要深厚一些;而对应用性的专业课程,则要求其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更强一些。又如,在素质结构方面,道德高尚、文明高雅是对各专业课程的普遍要求,而对于能够通过第三课堂为社区提供志愿者服务的,则提到更高层次的要求,即应当具有奉献精神。

5.培养规格应当突出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性需要的关系。根据实际情况,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素质结构以及三者的整体结构进行科学的、合理的、精心的设计,而且还要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员能够在统一要求下,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为此,构建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课程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老年大学培养规格完全可借鉴职业院校的做法,采用“公共基础课+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的模块式课程结构,这个课程结构在实施时按照“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思路来进行。底层课程指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基础模块,这些课程属于专业群的基础共享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员的社会共同信念和情感,使学员具有正确的生活观、价值观;加强人文素养,树立法制观念,使学员成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身心健康、遵纪守法的老年公民,如老年心理学、国学传统等。中层课程是指专业群中各专业核心训练项目模块,与专业技能技术能力的形成直接相关。高层课程是指根据学员发展需求及形势发展变化开设的课程,专业间可以互选,学员可在相关课程中进行选择。

以上模块式课程结构,着眼于老年学员终身学习需要,体现了既有梯度、又有宽度、还具前瞻性的“金字塔”式的课程体系。并为准备长期或短期学习的,具有不同目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老年学员,创造了接受教育的条件和机会。■

猜你喜欢
教育培养本源规格
近3成苗企难以维持!规格越大越亏,2022如何让泥鳅赚钱?
怠速开空调车内噪声的优化
闭月羞花
千里求师
探本源,再生长:基于“一题一课”的生成式专题复习课的探索
滑雪社会体育指导员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研究
西夏文《高王观世音经》底本源出考
保函回归本源
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服务当地区域经济
浅析小学教育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