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叶寻根,86岁老人千万元回报家乡

2020-06-03 11:52浙江惠之
金秋 2020年1期
关键词:空降兵家乡

文/浙江·惠之

花季从军,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风采

马旭是谁?一切要从2018年9月那个美丽“误会”说起。那天,两位老人来到武汉一家银行,准备向黑龙江哈尔滨市木兰县一个账户转账300万元。因为金额较大,银行职员起了警惕,怕老人遭遇电信诈骗,偷偷报警。警察赶来大家了解了事情原委,才发现这背后有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85岁高龄的空军离休干部马旭和丈夫颜学庸的事迹至此广为人知……

1933年5月,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父亲早年过世,母亲拉扯她和弟弟艰难度日。随着解放军在东北战场节节胜利,许多年轻人积极应征入伍。当时村长建议马旭母亲送一个娃去当兵,“弟弟太小,妈就让我去了。如果没参加解放军,真不知我以后会怎么样。”马旭笑言。15岁的马旭穿上军装,成了名医务兵。1948年著名的辽沈战役打响,她背着红十字药箱奔赴战场。激烈战斗中,她也端起钢枪痛击进攻的敌人,光荣负伤并立功,被授予“解放勋章”。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年轻的马旭与英雄黄继光在一个部队。上甘岭战场上她冒着枪林弹雨抢救伤员,还把清脆甜美的歌声带给志愿军官兵,大家亲切地称她“战地小百灵”。

回国后,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第一军医大学深造,1956年她以全优成绩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二十刚出头,就获得“一把刀”美誉。1961年,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降兵部队,作为军医,28岁的马旭负责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她很快发现经常有空降兵因落地不稳使脚踝和腰部受伤。

“保障空降兵,不会跳伞怎么行?”想找到避免空降兵着陆受伤方法的马旭,萌生学跳伞想法。当时部队1万多人,没有女兵跳伞先例。此时,马旭和同为军医的颜学庸刚结婚。为了能成为伞兵,为了空降兵事业,马旭与丈夫商量后,毅然作出不要孩子的决定。当年是颜学庸亲自为妻子做的绝育手术。然而,由于当时马旭身高1米53,体重72斤,远不能达到训练大纲要求,加之没有女空降兵先例,部队领导几经考虑,婉拒她的请求。可马旭没有放弃,她在宿舍旁挖了个1米多深的坑,填上沙子,用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拼搭起自制跳伞练习台,一天跳几十甚至上百次,浑身摔得青一块紫一块。一边继续软磨硬泡说服首长。没能参加跳伞训练,她就在一旁偷偷学习,晚上等伞兵训练完了,她悄悄跑到训练场,借着月光练习。

半年后,部队要对空降兵进行考核,马旭却出现在考核场。“当时我的跳伞动作规范,跳得漂亮,大家给我鼓掌。主持伞训的副师长当场说:‘我批准你跳伞了!’”马旭高兴得热泪盈眶。从此,马旭开始和男兵一起跳伞。1962年她成功登机跳伞,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作为第一代女空降兵,马旭总计跳伞140多次,她的矫健身姿闪现在山壑丛林、皑皑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这一跳就是20多年,马旭跳伞身影遍布大江南北,被誉为“空中花木兰”。在新中国女空降兵里,她创造三项中国之最:第一位跳伞女兵、跳伞次数最多女兵、实施空降年龄最大女兵。“95年世界妇女大会”召开前,马旭被我国有关部门评为中华文明史上“妇女第一人”。直至上世纪80年代,她以大校军衔退役。

乐守清贫,夫妇俩潜心科研造福空降兵

能捐千万,肯定富有!如果到过马旭家,就绝对不会这样认为。

作为师级离休干部,他们曾拒绝部队提供的优越生活条件。离休后,马旭夫妇没有住在部队安排的住房,而是搬到武汉市远郊黄陂区一个极简陋小院里,过着简朴生活。院里有两间自盖的低矮砖房,院子一角辟出小块地,她和老伴种上橘树和一些蔬菜,这里和农村最普通的院落比还要差。

老两口无儿无女。走进马旭家,屋内条件简陋得让人难以想象:许久没粉刷的墙壁有些墙皮已剥落,客厅吊灯年久失修,睡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硬板床,沙发已露出破麻布和棉絮。最贵的家具是当年老人为搞科研专门打的书柜,里面装满两位老人的科研成果和资料书籍。这套书柜,也仅花了五六百元。一日三餐,他们吃的都是粥、馒头、面条和青菜。二老共用一部用了10多年的翻盖手机。马旭自认为最好的一双鞋,是一双地摊买的仅值15块钱的靴子,老两口从未去商场为自己添置一身衣裤,身上穿的从来都是原部队配发的衣服,迷彩服洗得发白。“家里最值钱的家当是书籍、报纸和各种资料。”马旭和老伴笑着说,有人觉得我们日子过得苦,有人觉得我们对自己太抠门,但我们觉得很好了,够用了,多了也浪费。

马旭和丈夫离休后没闲一天,潜心搞起科研。如何避免伞兵着陆损伤,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几十年来一直困扰国际军事保健医学界。为攻破这一难关,马旭与从事军医工作的丈夫颜学庸一起查阅大量资料,深入连队调查研究,亲自登机跳伞,研究设计各种护踝器材。为此,他们不知推翻多少方案、绘制多少图纸,有时到了痴迷程度。

1983年4月,这对相爱在朝鲜战场的伉俪,经过无数次试验,创新研制出“充气护踝”,填补我国空降兵这方面空白。他们研制的充气护踝结实、轻便、柔软,可使跳伞着陆冲击力减半,扭伤情况近零,深受空降兵欢迎,1989年获国家专利。做成后,已是花甲之年的夫妇,还坚持自己去青藏高原做跳伞试验。其实,“充气护踝”只是夫妇发明中的一项,几十年来,两位老人小革新不计其数。1995年,解放军报一篇报道称赞马旭夫妇发明的“单兵高原供养背心”填补空降兵高原跳伞供氧一项空白。马旭又获得“供氧背心”国家发明专利证书,她和丈夫又在世界空降史上创下一项新纪录。

离休后,马旭夫妇专注医学科研,在军内外报刊发表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撰写《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空白,获4项国家发明专利。马旭后来捐献的千万善款,一部分来自他们研发科研成果的报酬和奖励。马旭夫妇发明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深得空军领导赞赏。美国发明年会多次邀请他们参加国际会议。在我国空降兵中,会运用英、日、俄三国语言、科研硕果累累的马旭,令外国专家赞叹不已,他们说,中国女兵创造一个个神话,不愧为中国军中“居里夫人”。

86岁捐献乡亲1000万

没有儿孙绕膝,却有相濡以沫。马旭说:“我老伴是四川人,我俩同岁。”谈到晚年生活,虽然简朴,也有乐趣,“我和老伴每周都坐公交去武汉黄陂老年大学学电脑、学拉丁舞。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学拉丁舞就是活动筋骨。”

人行千里常思亲,树高千丈不忘根。马旭少小离家,戎马一生,热爱家乡始终如一,晚年思乡更切。随着年纪变大,马老萌生向家乡捐款想法。但是,马旭东北老家早已没什么亲人,苦于没人帮她完成心愿。这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息传来,马旭激动不已。“我的家乡木兰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我要把攒的钱全部捐给家乡教育事业,让孩子们摆脱贫困,接受好的教育,将来为家乡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妻子的决定,颜学庸十分支持:“她有今天,全靠家乡送她来当兵。眼下我们生活幸福,不能忘记家乡黑土地的兄弟姐妹。”“现在国家精准扶贫,实施东北振兴。我是一名党员,应该带头响应。在我心里,有国才有家,国家强大富裕了,才有好日子过。我应该为家乡做点什么!”夫妻俩不谋而合。

2017年9月,黄继光生前部队在武汉举行纪念黄继光牺牲65周年活动,曾和黄继光同属一个师的马旭作为特邀代表参加。活动中,马旭见到多年未见的老教练员金长福,跟他说起想把毕生积蓄1000万捐给家乡木兰县的想法,并委托其帮忙联系家乡政府。2018年3月,金长福帮马旭与木兰县取得联系。2018年5月,木兰县教育局长季德三第一次跟马旭通电话,了解到老人有两个心愿,一是将毕生积蓄捐给家乡,二是希望去世后骨灰可以送回家乡,与父母安葬一起。2018年9月,季德三和同事在金长福陪同下前往武汉,代表木兰县政府接受马旭老人捐款。马旭第一次捐出300万元,并承诺2019年理财产品到期,捐出余下700万元。之后就有开头银行发生误会那段插曲。

马旭捐给家乡的1000万元,是夫妻俩毕生一分一毫、省吃俭用攒下来的。“只因为我在家就是个穷孩子,我希望这钱捐给家乡的穷孩子,希望他们得到良好教育,有了知识就有财富,有了财富更有知识,是良性循环。所以我要把积攒的1000万元捐出去!”马旭为家乡捐款千万义举在黑龙江引起轰动,让父老乡亲动容不已!

2019年2月18日,马旭获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这是“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组委会授予空军离休干部马旭的颁奖词。“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马旭和老伴颜学庸身着迷彩服,相互搀扶缓缓走上舞台,他们抬起右手,庄严敬了个军礼,全场掌声雷动,许多观众热泪盈眶。“毕生积蓄全部捐出,你们以后生活怎么办?”面对主持人提问,马旭毫不犹豫地说:“我和老伴都有离休工资,看病也有保障,物质上的条件,我觉得不需要追求太多。”全场再次爆发出雷鸣般掌声!

按照马旭意愿,她的捐款将用于木兰县教育、公益事业。经木兰县委、县政府研究并同马旭商量决定,首期捐款300万建设一个公共场馆,用于开展教育、文化活动,场馆名称初定“马旭文博艺术中心”。

2019年4月8日下午,马旭夫妇来到工商银行武汉市机场河支行,在湖北省军区老干办、省军区第七干休所和黑龙江省木兰县委、县教育局等军地领导共同见证下,将700万元分两次汇往自己家乡,完成捐款1000万元心愿,兑现诺言。

“黑土地,你的女儿回来了!”时隔72年,马旭还乡。她站在松花江桥上,迫不及待地高呼,她的“衣锦”仍是那身迷彩。2019年4月,马旭捐款全部抵达木兰,以她名字命名的文博艺术中心迎来开工建设,未来将成为红色教育基地,也为孩子们开展各类活动提供场所。在乡亲们簇拥下,马旭来到建设工地,来到当地小学,给孩子们讲起过去的故事,一起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019年9月5日,马旭荣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成为颁奖晚会一道亮丽风景。从年少从戎到扎根科研,从离而不休到捐款千万,这位70多年军龄的老兵始终保持战斗姿态,用一生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书写优秀退役军人奉献担当。“她是一盏明灯,残年风烛依旧发光,用无疆大爱照亮人间。”组委会对马旭如此评价。

猜你喜欢
空降兵家乡
军中有戏言
军中有戏言
空降兵突击
家乡一别四十年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家乡的早秋等
女空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