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方案、世界行动

2020-06-03 06:00张惠远张强胡旭珺
世界环境 2020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文明生物

■文 / 张惠远 张强 胡旭珺

生物多样性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程度,以及国家竞争力和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世界的共识,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于2020年10月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题确定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深入理解这一主题,对于加快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努力达成《公约》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和惠益分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提高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两个维度理解地球生命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命体、生态因子以及相关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它既是生物之间及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直接提供了绝大部分的食物、纤维、药物、建筑和家具材料及其他生活、生产原料,同时还提供大量间接的生态系统服务,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恢复生态系统、清洁水源、宜居环境和缓解贫困等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人类的生存、健康、发展以及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人类与生物多样性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等复杂的自然与人文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了地球生命共同体。与此同时,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生态文明: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不仅强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还从文明角度强调了全球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人关系的重构。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地球生命共同体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已经形成了生态平衡,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将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并最终危及人类自身。例如,研究表明物种多样性丧失、生态系统破坏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破坏。当前,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与丧失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重威胁之一。联合国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经济学报告显示,每年生物多样性丧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2万-4.5万亿美元之间,相当于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7.5%。联合国粮农组织2019年发布的报告也指出,粮食和农业生物多样性正在加速消失,加上人类依赖越来越少的物种获取粮食,使原本就已十分脆弱的粮食安全防线接近崩溃边缘。

另一方面,从人与人关系来看。生物多样性是全人类的财富,生物多样性损害与丧失所产生的系列影响,也将是全球性的,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一个明显例子。与此前发生的SARS、埃博拉、尼帕等一样,新冠肺炎发生的原因极有可能就是人类食用野生动物或者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导致长期存在的病毒实现从动物到人传播。这些全球肆虐的由动物病毒引发的疫情,不仅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生物安全提供了现实论据,也提供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全球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有力证据。因此,必须从地球生命共同体的角度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生命共同体的健康安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

二、生态文明是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自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签订以来,世界各国采取了积极行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重要进展。例如,近1/4的国家已经实现了保护其17%陆地区域的目标,部分物种得到了保护与恢复。但总体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仍然严峻。10年前,《生物多样性公约》 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审议通过了2010-2020年的20个爱知目标,从目前缔约方提交的履约进展看,目标难以实现。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2019年发布的报告指出:目前约有100万种动植物物种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物种将有可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灭绝;当前物种灭绝的速度比过去1000万年的平均值高出几十到几百倍,而且正在加速。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理念到行动仍然面临诸多困境,亟须推动从地方到全球、从理念目标到技术模式等各个层面的“革命性改变”。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虽然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和严峻形势,但也取得显著进展和成效。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占国土陆域面积的18%、领海面积的4.6%,90.5%的陆生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植物种类、65%的高等植物群落受到有效保护。最近,《自然》 刊登题为《中国在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占据中心地位》的文章,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就进行了高度肯定。数据也表明,中国已完成20个爱知生物多样性目标中的3项,保护栖息地不再流失、污染治理等12项也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提出生态文明理念,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创新制定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按照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实践,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了中国贡献。

生态文明具有坚实的世界基础和明显的世界意义。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文明所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及生命共同体理念,既是中国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优秀生态文化的体现,也是盖娅假说、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富勒地球飞船论等西方生态哲学思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拓展,为推进全球共同行动提供了最大公约数。同时,生态文明把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拓展到生态、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五个维度,强调从文明高度、系统层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把包容、和谐作为重要目标原则,并把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东方智慧和中国方案。生物多样性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一直都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大会将主题定为生态文明,凸显了从文明高度、系统层面加强全球行动的意图,也体现了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认可。

三、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界行动

将于云南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既担负着对过去10年生物多样性保护进行总结的任务,也承担着制定2020年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重任,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里程碑。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已经“严重改变”75%的陆地环境和66%的海洋环境,超过三分之一的全球陆地表面和近75%的淡水资源被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将在未来数十年内进一步加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仍有13亿人处于“多维贫困状态”,如何实现保护和发展双赢仍然面临巨大挑战。虽然约束性不足、目标模糊、难以实施、进展难以跟踪、主流化难以实现,是当前生物多样性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但究其根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决定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成败的关键所在,而推动世界范围的共同行动更是重中之重。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全球范围的人类福祉提升,需要以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推动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的范式。在制定“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过程中,需重点关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终极目标,并据此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阶段化的战略目标框架,筛选设定简单有效、可量化、可跟踪的目标指标。二是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作为基本准则,统筹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突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整体保护,实现生态保护的协同提升。三是将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作为关键行动,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注重自然内在价值,推动生态效益向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更综合的人类福祉转化,提升国家、地区、公众、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愿与行动。四是将构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作为重要举措,加强全球合作,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文化、科技等多种手段,推动形成全球目标与国家行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有效机制和政策工具,提升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能力。

猜你喜欢
共同体文明生物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生物多样性
爱的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请文明演绎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漫说文明
第12话 完美生物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