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三种译文对比研究

2020-06-03 17:08古琦慧
科技风 2020年16期

摘 要:许钧的翻译层次理论为翻译工作者进行翻译批评和赏析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框架,文章从思维、语义和美学三个层次对散文名篇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的三种译文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有助于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翻译水平和鉴赏能力。

关键词:翻译层次说;翻译赏析;译文对比研究

Abstract:Xu Juns theory about translation hierarchy provides us with an excellent theoretical framework,which can help us do a better job in translation criticism and appreciation.According to this theory,we contrast and study the three translated versions of the famous prose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 from three levels — thinking,semantics and aesthetics.In this process the ability of translation and appreciation is expected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Translation Hierarchy Theory,translation appreciation,contras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一、绪论

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是美国久负盛名的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华盛顿·欧文的散文名篇,文章经典地体现了欧文作品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同时又恰到好处的幽默夸张的写作风格。他的“音乐性和有律拍的风格,娴熟的幽默和梦幻的魅力”[1]在文章中得以充分展现,因而文章一出版就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文章在我国被多位译者译成中文,可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而“通过对不同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考察涉及文学翻译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如翻译的时代因素,译者风格的客观存在及表现,翻译方法与效果,译者对原文的阐释角度与价值取向等,从中发现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给人们以启迪”。正因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对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的不同汉译本的对比分析来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取得翻译水平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现选取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的三种译文文本以许钧的翻译层次理论为分析框架进行对比研究。

二、翻译层次说

许钧[2]认为,翻译是多层次的实践活动,其中最思维、语义与美学是最主要的三个层次,思维层次是翻译转换的基础,这有两点,一是人类思维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二是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系;语义层次包括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指的是词汇所指意义、句子结构义(语法义)和句间关系义,言语意义指语境义、修辞义或蕴含义;美学层次则是对美的感受与表现。

三、三种译文的对比研究

(一)思维层次的共性

笔者选取的三种译文分别由夏济安、高健和林纾翻译(以下简称夏译、高译、林译)。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描写了作者自幼对奇风异俗的好奇和对外界的向往,以及成长后对美丽风景和历史文化与日俱增的热爱。应该说,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类普遍的感情,从这一点来说能使译者们产生一致的理解和感情的共鸣,因而从思想上往往可以收到一致的效果;而对欧文文笔的共同欣赏也使译者们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表现出一致的策略。不过对思维层次的赏析并非本文的重点,本文的重点还是对语义层次的赏析。

(二)语义层次的对比

1.语言意义

(1)首先是对词汇所指意的理解。语言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词汇,有几处词汇所指义值得探讨。

原文one long summers day这个短语的翻译,夏译为“漫长的夏天”,高译为“一个漫长的夏日天气”,笔者认为这两种翻译都欠准确,“day”在这里既非指“季节”也非指“天气”,而是指“一个夏日”,因而最赞成林译的“夏假长日”。

对于文中一词their sages and great men,高译为“圣贤与伟人”并未充分考虑上下文来把握其实际意义,译得过了,而林译为“故老”却又没能完整并充分表达原作者仰慕的情感色彩,夏译的“耋老硕德”则最为贴切。

另外,whence I stretched my eye over many a mile of terra incognita该句中的many a mile,夏译为“一哩之内”则是明显的误译了,英文中“many a”是“好一些”之意,这个词恰恰不是“一哩之内”而是“好几哩”的意思。

(2)其次是对句子层面的理解。对于难点句to the frequent alarm of my parents,and the emolument of the town-crier原文并未使用复杂的从句结构来表达结果,而是簡洁地使用了介词to和两个名词alarm,emolument,达到了押韵的效果,使散文有了诗的韵律和美感。

夏译该句时,使用了增译“因此我常常失踪”和平易直白的语言来明确表达原文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林译文也使用了增译“辄倩人四出侦我”。笔者比较赞赏高健的翻译“此事固曾使我的父母饱受虚惊,市镇报讯人却也赖以而沾益颇丰。”虽然没有直接道明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但读者仍可通过“此事固……,却也……”这样的连接词来体会文章的含义,同时又保留了行文的工整和朗朗上口的韵律。

(3)最后是对句间关系的理解。句例:But Europe held forth the charms of storied and poetical association.There were to be seen the masterpiece of art,the refinements of highly-cultivated society,the quaint peculiarities of ancient and local custom.

該段原文虽然对美国只字未提,但上文中大段对美国风景的赞美和一个but道出了这段对欧洲的描述是与美国相对而言,夏译“欧洲的美较之美国的美更富于历史与诗意的联想”用增译的手法将这层意思体现了出来,而高译“然而在传奇与诗意的联想方面,欧洲却具有着它特殊的魅力”则更贴近原文,用“然而”“却”来暗示这种对比;值得注意的是林译文“唯欧洲古迹多,不能不往;而美术产品亦多,足备观览,且先正典型,尤宜瞻仰,至于风俗异同,更当一考”似与原文略有出入,这大概是林先生自身国学深厚却并非通晓英文,译文常常是与人合作而成的缘故吧!这段原文继续往后读,句子之间的关系就更明显地体现出来了:My native country...;Europe was rich in the accumulated treasures of age.原文作者在这段描述中,其实一直是将美国和英国对比着来进行描述的。

2.言语意义

(1)先来看看对语境的把握。句例:How wistfully would I wander about the pier-heads in fine weather,and watch the parting ships bound to distant climes—...

原文中的would从语法上来说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作为助动词表示过去将来时态,这样理解的话,原文的意思就会被理解为“在未来晴好的日子里我将怀着何等渴望的心情去码头边漫步,看那离去的船只驶向远方……”;二是作为情态动词表“愿意”“会……”的心情,如果这样,原文就可以理解为“我常常会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怀着多么渴望的心情漫步于码头,看那离去的船只驶向远方……”。那么此处究竟作何理解更合适呢?这就要从上下文的语境中去寻找答案。从作者前文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作者自小就爱游历,他生长的城市被他摸了个遍,想必码头也是他常去之地吧!因此笔者认为将would作第二种理解,理解为情态动词比较合适,表达了作者强烈渴望的心情。而从三位译者的翻译来看,三种译文也都选择了作为情态动词来理解并通过译文描绘了作者的这种心情。

(2)再来看看对修辞义或蕴含义的把握。我们知道欧文善于运用修辞并通过修辞来表达其内心情感,如拟人语句Her very ruins told the history of times gone by,暗喻语句every moldering stone was a chronicle,笔者认为应该把原文的这种美充分再现出来。

林译“至欧罗巴洲,则万古菁华所聚,断瓦颓垣,其中咸有史迹,即残碑一片,其中亦足凭吊英雄”完全失去了对修辞手法的再现,高译“每块残砖烂石都是一部史册”仅保留了暗喻的描写,夏译则将原文的暗喻改为明喻“每一块腐蚀的石头,都好像是一本历史读物。”而三种译文无一对拟人手法进行再现。笔者认为在对修辞手法的翻译上,三种译文都略显随意,再现不足。笔者试译如下:我的祖国如青年,朝气蓬勃、前程似锦,欧洲则恰似长者,岁月沉淀、宝藏聚积;在欧洲,正是那些废墟遗址在讲述着逝去的历史,而每一块残石就是一部编年史。

(三)美学层次的分析

美学层次的分析,我们着重研究译文中通过“移情”[3]处理表达对美的感受与体现。近年来有学者将移情的概念引入翻译研究,如胡慧[4]就描述了移情于原作中出现的物或人的重要性,强调译者应移情于诗中之景、诗中之物和诗中之人。下面我们来看看The Authors Account of Himself三种译文在移情上的处理。

原文中作者至始至终称呼他的祖国为“her”,可见作者将自己对祖国的赞美之情通过拟人的方式移情于物。对于Her mighty lakes,like oceans of liquid silver;三位译者对原作的移情处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林译“湖身广博如海”采取了不译的方式,也就是省去了原文的移情表达;夏济安译为“美国有大湖,银波闪翻”则全部译为“美国”,这显然降低了原文的移情度;高健译文“试想她那银波荡漾、与海相若的浩渺湖面”中的“她”,完全保留了原作的移情处理。众所周知,在各国的文学作品中将祖国比喻为一位女性甚或是母亲是十分普遍的做法,因而这样的移情处理是为人类所共识的,并不会形成不同文化之间理解的障碍,因而笔者比较赞同高健在译文中的移情处理。

四、结语

许钧的翻译层次说将翻译过程分为思维、语义、美学三个层次,较全面地涵盖了翻译原文时应考虑的各个方面,因而值得翻译工作者学习参考借鉴,在进行翻译或者研究翻译时要全面的关照和审视,从而在思维、语义及美学三个层次上全面再现原文的风貌。

参考文献:

[1]戴婉平.华盛顿·欧文的散文风格[J].云梦学刊,2003(03):78-80.

[2]许钧.文学翻译批评研究[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

[3]谭业升.论翻译中的语言移情[J].外语学刊,2009(05):137-142.

[4]胡慧.汉诗英译中的审美移情[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54-159.

[5]谢世坚,郎茹娟.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眼睛”修辞的汉译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42-48.

作者简介:古琦慧(1970-),女,汉族,湖南长沙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