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众人合力脱贫攻坚

2020-06-03 09:31杨艳艳
科学中国人·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助力科普精准

杨艳艳

减贫,目前是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目标。在联合国2030年的后发展议程中曾提出,2030年全球要消除绝对贫困。相比联合国的标准、目标,我国的目标是要提前10年达到,即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可以说在减贫事业上,我国走在了全球的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为起点,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为标志,中国扶贫开发进入脱贫攻坚新阶段。据2019年年底中国社科院、中国社科院科研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發布的《社会蓝皮书:202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我国年均减贫人口在1000万以上,我国精准脱贫方略取得重大成效,到2020年底我国可以保证实现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的目标。可见经过全党全社会7年多精准扶贫,4年多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注重基层建设 因地制宜实现脱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想要脱贫致富,就应使现有的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落地开花,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解决当地百姓切实存在的困难,用新的知识、技能为当地农户搭起走向富裕的希望之路。多年来,科协的各个省、市、县等单位,注重基层建设,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战。

吉林省通榆县科协:蔬菜花卉专家送科技下乡

2015年3月9日,吉林省通榆县科协邀请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专家到通榆县开通镇东郊村蔬菜协会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为广大农户讲授棚膜蔬菜栽培技术及防病害知识。

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黄瓜研究所所长赵福顺向农户传授了适合北方种植蔬菜的栽培技术。将多年研究选育出的“吉杂”系列黄瓜品种推荐给农户,为他们讲授了黄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日光温室冬春茬黄瓜栽培技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蔬菜生产中的应用等。研究院徐丽鸣老师为农户们讲授了豆类蔬菜生产技术、新型菜豆露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及蔬菜穴盘育苗技术,并推荐紫喙油豆、黄玉油豆两种极具经济价值的经济作物。

赵福顺将东郊村蔬菜协会定为帮扶对象,长期进行技术支持,将其列为“棚膜蔬菜生产综合技术推广与应用”科技扶贫项目,利用东郊村现有蔬菜基地和环境气候特点,以棚膜蔬菜专用新品种及安全生产技术为支撑,在开通镇建立年产1500吨以上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科技示范,把目前处于盲目生产的菜农引领到规范化、高效化的绿色蔬菜生产道路上来,最终提高菜农的收入和生产积极性,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带动整个通榆县棚膜蔬菜产业的良性发展。

山东省科协:为贫困地区群众送去科学文化食粮

2016年4月,山东省科协、省财政厅联合制定了《山东省数字科普扶贫项目(2016—2018)实施方案》,项目以加强贫困地区科普设施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标,计划用3年时间,实现全省(除青岛)6805个省定贫困村每村安装一台数字科普播放终端,实现省定贫困村数字科普服务全覆盖,科技助力精准扶贫。

山东省科协充分调研、综合分析贫困村的环境条件、管理服务能力和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确定了工程实施以山东数字科普工程系统为资源、技术、服务依托,在统一标准下追求差异,在统一管理服务中体现个性,精准施策,确保贫困地区数字科普公共服务水平不降低。一是终端软件系统控制方面,在确保与山东数字科普工程系统技术同步的同时,提高了终端的配置与应用标准,增加了终端在线节目分类下载存储播放和内置点播功能。二是设计安装了人工开机系统界面和简洁直观的生活百科、健康养生、种养技术、致富经营等点播栏目菜单,便于群众操作观看。三是精选节目资源,确保群众需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助力实施对口精准扶贫工程

广西百色市平果县马头镇塘莲村、古念村和果化镇巴龙村3个村地处百色市革命老区的边远地区,是广西科协直接对口精准扶贫村,共有贫困户737户,贫困人口2982人。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协在中国科协支持下投入61万元,自身投入21万元,全力支持3个村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

一是大力发展种桑养蚕产业。桑蚕产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之一,是短平快的脱贫项目。广西科协派驻3个村的第一书记利用中国科协支持的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项目款,为农户购买了65万株桑苗,带动全村250多户农户种植桑苗1100亩,并邀请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专家来到村里,在田间地头举办种桑养蚕科技培训,培训贫困群众500多人次。因在石漠化地区桑蚕产业发展成效突出,古念村被西南大学(院士工作站)、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平果县农业局联合评为高产高效蚕业综合示范(广西)基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和平果县蚕种站将古念村确定为“石漠化地区桑树生态治理修复试验示范基地”。

二是大力发展养鸡协会。当地庭院养鸡素有传统,而且肉质鲜香,在当地小有名气,是农户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支撑之一。在广西科协驻村第一书记的指导下,成立合作社,分别与南宁、百色、平果等地的养鸡公司进行了接触,洽谈供应鸡苗。按照计划,养鸡公司将为贫困户和养殖大户发放约10000羽鸡苗,年内将使农户增收50万元。

三是大力发展高山火龙果种植产业。广西科协指导巴龙村以火龙果种植及套种和种桑养蚕为突破口,着力打造高山火龙果品牌,鼓励村民种植火龙果、金钱草。对连片50亩的火龙果予以每亩150元的苗木补助;对套种金钱草或专门种植金钱草的农户,予以种苗免费提供。

四是发展“互联网+科普”助力精准扶贫。2016年广西科协还在3个扶贫村开展科普中国农村e站的建设。

湖北省科协:一村一品带动一方脱贫

湖北省孝昌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07个、贫困人口38414户、124433人;丰新村是省级水库移民特困村。丰新村现有8个自然湾9个村民小组,全村人口513户1912人,耕地面积1101亩(水田678亩、旱地423亩),山场面积4300余亩。由于可耕种面积少,山岗面积占比大,一直缺少稳定的经济来源,是导致丰新村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精准扶贫初期统计丰新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01户300人,占总人口的15.8%。

为了长久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2017年4月由湖北省科协协调成立省农科院果树服务专家团重点支持对接丰新村。在省科协组织领导下,经过多方调查研究,根据丰新村的自然资源特色和产业发现状况,确立了以发展桃产业为“一村一品”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发展的思路,充分发挥自身科技优势,在丰新村开展了关键技术创新、典型示范引领、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和体制机制创新等举措,广泛进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推广,显著提升了科技对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将研发的新品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精准运用到扶贫项目中,帮助果农走上了依靠科技发家致富的道路。

如今,专家团队已将丰新村打造为“全国‘一村一品乡村”,截至2018年,丰新村贫困户平均增收23%,目前全村已脱贫76户256人,协助当地完成了既定减贫目标任务。同时在孝昌、孝南沿线打造了以“七仙红”桃品牌为代表的“十里桃花”桃产业带,孝昌县发展桃园面积8.5万亩,让更多的果农享受到了品牌红利,种桃已成为当地果农的主要收入来源,当地果农普遍增收20%以上,有效带动了一方脱贫致富奔小康。

山西省科协:助力精准扶贫推进乡村e站建设

自2015年以来,在中国科协和中国农技协的指导下,山西省科协和山西科技传媒集团大力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为了满足新时期科普信息化服务“三农”的新需求,山西省科协直属单位山西科技传媒集团依托丰富的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网络资源和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在积极建好“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线上服务平台”的同时,大力建设科普中国·乡村e站。乡村e站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让“科普中国·实用技术助你成才项目”真正在农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乡村e站有固定的场所、有稳定的经营项目(如农资)、有对口的科技专家或乡村土专家,对本村及周边乡村有一定的辐射面,并服务有一定数量的农户;每个e站都有宽带接入、有良好的网络环境、站内WiFi覆盖,有中科云媒或PC端、移动端,有POS机、刷卡器、科普图书、挂图等科普设备和科普资源,有精准科普推送系统,能够让农民享受精准、实时、在线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实用技术咨询信息化、会员客户管理信息化、物资交易结算信息化。

乡村e站通过整合农村科普信息化服务手段和内容,依托强大的专家团队,通过PC端、APP、微信、热线、微博、码上致富溯源系统、精准科普推送系统、中科云媒等,为农民搭建起实用技术学习平台、远程互动培训平台、即时信息查询平台、农村电商创业平台、专家在线服务平台。

通过不懈努力,乡村e站品牌已在全国广大农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乡村e站服务终端的功能也渐渐被许多农民了解、接受和掌握。乡村e站在改变农民传统观念,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方面的作用逐渐显现。

内蒙古科协:启动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项目

2019年11月,内蒙古科协启动2019年自治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项目。该项目由内蒙古科协投入近100万元,由自治区内31家学会组织实施,项目覆盖全自治区7个盟市共30个国贫旗县和林西县。

内蒙古科协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促成盟市、旗县(市、区)科技需求与学会资源有效对接,提前制订帮扶计划,统筹规划、精心布局,为贫困旗县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大力推广普及农村牧区先进实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落地应用;围绕贫困地区生产经营实际需求,建立学会服务站,对贫困户开展“定点、定向、订单”式的培训,提高劳动生产技能;大力培育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建立与贫困户稳定的带动关系;广泛开展科普活动,提升整体贫困地区公民科学素质。

四川省德阳市科协:解决扶贫项目技术瓶颈

目前正值抢农时、抓春管、促春耕的生产关键节点,针对四川省德阳市永兴镇、普兴镇猕猴桃产业扶贫“金桥工程”项目需求,3月19日,德阳市科协、市人社局组织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研究所副研究员董官勇一行,赴中江县永兴镇、普兴镇开展实地技术指导。

在永兴镇大柏山村猕猴桃试种基地,专家一行查看了猕猴桃苗株长势和棚架搭建情况,指出苗株水肥供给不足、棚架搭建间距太小等问题,提出补肥补水、疏架疏苗等补救措施,并现场指导了苗株嫁接技术。在普兴镇江水村,12畝猕猴桃苗株已完成嫁接,专家表示苗株嫁接后,将迎来快速生长,在做好水肥补给的同时,应尽快完成棚架搭建,防止苗株折断。针对种植户提出套种经济作物问题,专家建议可在株距1米外间种大豆、玉米等当年收经济作物。

在金桥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德阳市科协始终重点关注精准扶贫产业项目,协调落实专家线上“微指导”与实地指导相结合,深入实施专家下基层行动,帮助农户掌握种植技术,助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下一步市科协将精准施策,进一步在专家智力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帮助农户在种植期关键节点解决技术难题,真正实现引种示范,带动一方。

术业有专攻 科技引领致富路

除了各个省、市、县等地方科协单位深入一线,认真落实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各个学会也积极响应号召,前往各贫困市县,为当地百姓带去福音。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政策,服务贫困地区依靠科技力量脱贫致富,这既是党和国家赋予社会组织的重要责任,也是新时代下学会组织展现新作为,体现新担当的时代使命。

中国水产学会:赴江西开展产业扶贫

2019年4月10日,中国水产学会、江西省水产学会与都昌县人民政府共建科技服务站签约仪式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举行。自2018年10月以来,中国水产学会、江西省科协与都昌县政府积极推动共建都昌科技服务站,助力江西省渔业转型升级和渔业产业扶贫。共建都昌科技服务站是中国水产学会2019年重点工作之一,通过整合国家、省、县3方资源,创建了基层科技服务站的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助力科普精准
欧几里得:助力几何学的独立与发展
助力乡村儿童阅读推广
科技助力等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精准扶贫美了乡村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