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百问(一)

2020-06-04 05:35洪厚甜
艺术品 2020年1期
关键词:魏碑临帖书体

文/洪厚甜

和叔:学习书法有人主张专攻一帖,您说学一帖好还是学多帖好?

洪厚甜:临一个帖和临多个帖实际上这是专和博的问题。就是说,你要对一个帖深入的时候,对技术的深度追问的时候,对一个艺术风格的形成元素追问的时候,一定要专,就是一个帖,甚至于一个帖的一个局部,一个局部里边的一个细节进行追问,而且是常态化的追问。

多个帖的运用,就是博的问题,一个人不论是对技法的运用和技法的拓展性运用,他是要在一个广阔的视野下来进行的。

所以说你仅仅是局限于一帖,你就不可能有对技术运用的一个广度和宽度,那么你就很难让你的技法运用在一个比较宽泛的、一种拓展性的意识下来展开。

诺水游子:您觉得应该如何对待碑和帖的关系?又如何去审视它们各自不同的魅力?以及学习书法过程中应该如何把两者有机地统一?

洪厚甜:在书法中,碑与帖的概念一般是两个系统,帖主要是指以“二王”的行草书技术体系传承下来的,以阴柔之美为主要审美内涵的审美体系或者技术体系。一般我们说的碑,它是这样一个阳刚的技术体系,尤其是我们在碑的概念上下意识认为是汉碑和魏碑,严格说来唐楷它也是以帖的技术来完成的东西,属于帖的技术范畴。

同样,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可能一些作品趋向于碑的厚重的雄强的东西,它也有一些作品可能是趋向于帖的阴柔之美的东西。就好像贝多芬作曲一样,他既有体现人的内心挣扎的这种《命运交响曲》,也有体现优雅的这种《致爱丽丝》。总之,任何艺术家都是多面体,因为艺术表现的风格,也是因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境遇,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可能偏重于雄强,也可能偏于阴柔。首先我们要的是在这里边的互补,在互补中实现相互之间的映衬。

风荷举:对于学碑,怎样把碑的感觉转换成自由书写的状态,有笔墨情感?

洪厚甜:碑的学习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版块,因为魏碑和唐楷是构成楷书的两个重要的部分,它可以说是楷书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取法对象。我们在学魏碑的时候,应该多着眼于魏碑的质,而不是魏碑的形。但是所有的质和点画的形态它都是不可分的,我们要说的就是把线的线质的追问放在首位。

那么什么是魏碑的线质呢?简单地说就是大篆的线形和隶书的线形。这个质是很重要的,有这个质,它没有魏碑的形,也有魏碑的味。这个是一个前提。我们在做魏碑尤其是刀刻痕迹比较重的、方的包括《龙门二十品》这一类魏碑的时候,就在对它点画形态有棱有角的地方表现上要弱化,意到即止,不要刻意去描摹、描画点画的那种方啊,刻啊,那种机械的一些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了对那个点画形态的简单刻画和那种浅层次的描画、摹仿,我们的书写实际上就进入了一个比较自由的状态。尤其是当我们写《石门铭》《郑文公碑》等很多这种对点画外在形态不是刻板的魏碑的时候,就更能感觉这种线质的重要和书写的自由。

米仓居士:能从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从书法的角度谈谈您对“由技进乎道”的理解吗?

洪厚甜:在书法的学习上,技和道实际上是不可分的,只不过我们在人的不同层面的时候,可能侧重点不一样,你没有离开道的技,也没有离开支撑技的道,所以说技是道的一种外化,客观的外在表现形式,那么道又是潜在的支撑技和引领技、应用技的状态的潜在把控,或者是方向。在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对技术的追问通常是机械的、认真的、深入的,对技的追问是永无止境的。反过来对梳理一个人,就是表现人生、把控人生、引领人生境界的东西,我们所说的道,反映大自然根本的运转规律和艺术核心价值的这个东西,它也是要随着人的学养,人的经历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地升华和提升的。技是没有高级和低级之分的,也就是说能够证道、体现道、表现道、载道,实现它功用的技都是有价值的技,也就是说在道的表现上能够印证道,还能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通过对技的运用而又升华了人对道的理解认识和把控的这样一个东西。总之它都是通过学习来完成的,一句话,道随时没有离开技,技随时没有离开道,道可以让技升华境界,技也可以让道得到更好的感悟和升华。

米仓居士:能阐述一下书法五体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该如何对待吗?

洪厚甜:五体书本来就体现了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递进关系,从篆书到隶书,从隶书衍生出草书、楷书和行书,文字的发展是这样。但是在具体的书法的技术里面,应该说存在于所有书体的基本元素是线条。能够提升线条、丰富线条、让线条自然变化的只有篆书,篆书是提升线的品质的唯一的通道。隶书是中国方块字的基本形态结构的开始。行草书是真正解决线与线之间由断到连,由连到断的这种节奏变化、衔接技术里边的转换关系。楷书每一个点画所赋予的独立的形态和它所表达的独立的意象,让线的角色意识更加丰富,这都是楷书能够解决的。所以说五体书它每一个书体都在一个点上,能够给我们在运用及开拓书法艺术的语言的深度和表现力上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作为书法艺术家,就是第一,认识语言;第二,掌握语言;第三,开拓书法艺术语言。只有这样,我们的艺术才能够最深刻地表达书写者主观的审美意象、审美体验和审美诉求。

有凤来仪:请教老师,只会临,不会创。该如何迈过这个门槛?

洪厚甜:其实你提这个问题,它是一个大家在学习书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也是临帖和创作的问题。我们大家现在有一个错误的概念,就是说临帖是一套,要把临帖学到的这些东西运用到我们创作当中去,还要有个转换。所以我们经常在社会上听到从临到创的转换。

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误解,我们学习书法,学习古人书法,学习褚遂良,我就按照褚遂良的这一套技术系统、技术规律,运用规律和审美取向来写,观千剑而后识器,你知道王羲之这一套技术体系是在什么状态下的运用,你也知道颜真卿是怎么运用的,你也知道米芾,也知道历史上很多很多大师的运用,难道你还从里面感悟不出,作为书法创作和运用技巧的共性和个性生成的理由吗?!这些个性、共性里边它相互生发、相互支撑、互为互动,你按照这个去创作,必然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哪里还要去学转换呢?!今天学到今天用,明天学到明天用。

一曲:我们怎么理解五体皆能与专攻一体的关系呢?

洪厚甜:五体书本来就是一体的,我们在平时把它分为五体是为了在不同的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看到它是五体。作为一个书法的专业人,你应该是全面修养,你可以让自己的全面修养在一种书体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展现,那么你可能在这个书体上发挥得充分一点,这都是互为一体的,总之做的时候要把每一种书体的整个技术体系,起的功用、关键性你必须认识到。比如篆书在线条的丰富性上、线条的品质的提高上,隶书在作为方块字的构造、线与线的组合关系上,然后就是行草书转换技巧,楷书在塑造典型的个别点画的个性化方面,都有它不可取代的功用。那么我们对每一种书体研究得越广、越深、越透,它们之间互补性就越强,你不管在哪个书体上都要深入地开拓,才有更大的可能。

肖扩:临帖的时候,如何做到既能体现出原帖的风貌,又能有更多的生发性、可能性?

洪厚甜:我们临帖的时候是这样的,你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目的,临帖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同样一件优秀的经典范本,我们可能最初阶段是从学它的技术开始的,就只关注技术,你不可能一下子关注的太多,所有的层面你都关注到了,它不可能的。那么你关注它的技术,然后我们再去比较它的技术跟传统经典的其他技术的渊源关系,深刻地认识技术、掌握技术,然后熟练地运用技术。在这个基础上你再看它运用技术完成的表达指向,就是他去表达结构,还是通过结构和这个线条去表达情感,它也是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

当你要进入这个阶段的时候,你就要把握自己是在哪个阶段,目的是什么。比如没有解决技术的时候,就不要去贪求什么风格取向表现。

当你掌握了技术、掌握了字法、掌握了字的结构之后,就可以重点关注他在形成自己风格上,或者风格的开拓、生发上做了哪些努力和有效劳动。我们以此为借鉴,来培养自己、塑造自己的个性,运用传统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向往,这是从里边从原理上去着眼。总之要分阶段地学,不同的阶段侧重点不一样,效果也就不一样。

rabbids:当接触到一个新的范本时,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解读?最好的切入点是从哪里开始?

洪厚甜:当我们接触一个新的范本的时候,实际上有很多种情况,只要我们选择学习对象的时候,它是一个逻辑链的,可能这个时候我们是把它作为结构的分析学习研究来选它,也可能是从点画线条和点画形态塑造的这个角度来选它,还有的是为章法的学习来选它,你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的学习阶段,是没有一定之规的。

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选择学习范本的时候,一定不能盲目,有的是感受型学习,有的是技术型学习,还有的是风格的塑造方面的学习,这首先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再决定你在选择它的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手段和方法,所以我说一定是这样的,目的最重要,你选择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当然,如果我们是从对线和对线的形态塑造这个角度,肯定核心就是起、行、收线条本身、线条本身技术的关注,它是用的哪一类线形,摩擦大还是摩擦小,起笔细腻还是粗犷,这个你都要根据它是帖的还是碑的,你都要有所区别;结构上是开放的还是收的,要分类的,它整个相互之间是以收里边的放的关系,还是放里边的收的关系;它怎么来营造一个精神的亮点和精神的突出,让你感动的地方?它是如何调动手段的?这些都是你应该思考的。

猜你喜欢
魏碑临帖书体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清代碑学的最高成就:两个人,四种书体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打铁老太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