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区域软实力水平测定与实现路径研究

2020-06-04 12:35陈国生张亨溢杨红
经济研究导刊 2020年13期
关键词:衡阳市实证分析因子分析

陈国生 张亨溢 杨红

摘 要:在对国内外有关“区域软实力”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关于区域软实力的概念,并构建代表区域软实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比较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包括衡阳在内的5个省内主要区域的统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这5个区域的区域软实力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提升衡阳市区域软实力的路径。

关键词:衡阳市;区域软实力;因子分析;实证分析;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3-0046-03

一、区域软实力指标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衡阳市区域软实力的评价,主要是依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静态比较。当前,国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较为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因此,本文在“区域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选取了四个维度建立起“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其中包含4个二级指标(区域形象、政府执政能力、区域文化素质、区域环境);28个三级指标(资本竞争力、经济体系健全水平、经济国际化程度、外企占区域总企的比重、科技实力水平、人才竞争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水平、政府社会凝聚力水平、公司与政府关系灵活性、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社会安全程度、政府间正式交流水平、市民创业精神水平、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市民诚信意识、市民交往操守水平、影劇院、剧场个数、区域名胜古迹、从业人员文化素质、建成区绿地覆盖率、道路交通设施指数、区域知名度、全年接待来自海外的游客人数、每万人星级宾馆数、室内基本基础设施水平、区域绿化程度、区域环境质量水平、区域环境舒适度水平),较全面、系统地体现了区域软实力的各方面内容(如表1所示)。

二、衡阳市区域软实力实证分析

1.分析方法。本文选用因子分析的数理方法对衡阳市软实力进行实证分析。因子分析方法主要是通过对诸多变量的相关性研究,用假想的少数几个综合因子来表示原来变量的主要信息,同时形成了反映因子和指标包含信息量的权数,以计算综合评价值。

2.分析对象选择。本文选取了湖南省境内京广铁路沿线的岳阳、长沙、株洲、衡阳和郴州5个省内主要区域作为与衡阳软实力进行比较研究的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首先,长沙是省会,也是湖南省会城市;其次,在地区划分上,选取了岳阳、株洲和郴州分别作为湘北、湘中地区和湘南地区的代表,与衡阳进行比较研究。

3.因子分析过程。本文选取了因子分析方法,其基本步骤如下:一是指标数据标准化,消除量纲的影响,得到标准化矩阵;二是求相关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确定因子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三是确定主因子的个数,一般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因子作为解释因子;四是对各主要因子的经济意义做出解释,其意义由因子负载最大的几个指标的综合意义来确定;五是计算各因子的分值和综合分值,由此对研究对象进行排序比较和分析。

三、因子分析的数据结果和分析

根据《湖南省统计年鉴(2017)》《2017年湖南文化和创意产业发展统计概况》以及湖南省相关市州的统计年鉴(2017),本文直接或间接计算得出以上指标X11,X12,…,X49的数据,并运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获得区域软实力的综合指数,就此完成得分排序,详细结果以及内容(如表2所示)。

1.区域形象。衡阳与长沙、株洲、郴州市间差异非常大,发展极不均衡。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业发达,以及历史源远流长知名度高,这就跟衡阳地区拉开了较大差距。对于长沙而言,作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发挥着重要的经济纽带的作用,将湖南的经济文化等贸易枢纽连接得更为紧密。早在西汉时期,长沙就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一个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与其他城市相比往往体现了同时代最高的水平。其次,长沙市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数相对较多,发展较为稳定,每1万人中从事和文化产业相关的人员数量高达41人左右,与湖南省他城市相比,稳居第一。株洲在电力机车、有色金属得冶炼、化工锻造、航空航天发动机研制、陶瓷烟花爆竹等生产都有一定的造诣与经济地位。由此可见,株洲工业涉及面广,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基础深厚。

2.政府执政能力。衡阳与长沙、株洲、岳阳差异也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长沙、株洲不管是在政府社会凝聚力水平方面,还是在公司与政府关系灵活性方面,高居全省前列。

3.区域文化素质。衡阳也落后于其他城市,在影剧院、剧场个数方面,衡阳市明显不足,严重地制约了衡阳区域文化素质市的发展。湖南省所组织的“平安湖南”的创建过程中,长沙做得最好,衡阳则未及全省平均水平,有待加强。此外,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而言,长沙对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的投入,始终排名第一,而衡阳也是排名靠后。

4.区域环境。衡阳与长沙高低之差高达60%,主要源自于各个城市内建成区绿地覆盖率、道路交通设施指数存在较为显著的差距,特别是长沙这个城市,拥有着地理位置优越,文化素养程度高等优势,凭借合理的发展模式,旅游发展各种新业态相结合的新模式不断涌现,多位于一体,将城市的文化资源充分得到利用与互补,全年接待来自海外的游客人数、每万人星级宾馆数等与湖南其他城市相比遥遥领先,让长沙人民的文化幸福感得以提升。

从本文表2中的因子综合测评总得分可见,长沙的得分最高,说明其区域具有最强的软实力;株洲得分次之,表明这个区域的区域软实力较强;岳阳、郴州的得分又次之,说明其区域软实力相对前两个区域较弱;衡阳得分较低,表明其区域软实力水平较差。

四、衡阳市提升软实力的路径

通过对衡阳与省内四大城市的区域软实力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衡阳的区域软实力处于相对较低水平。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区域软实力的塑造对衡阳面对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意义重大。衡阳要想成为大湘南重要的增长极,更快更好地发展,就必须提升衡阳的区域软实力。

1.塑造区域品牌。名牌和品牌是一个地区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标志,一个区域的品牌越多,说明这个区域的经济地位越高,辐射力和影响力就越强,所以要通过塑造品牌工程,借以优化区域的产业结构,经营区域品牌,提高区域价值,是区域软实力塑造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要培养一批品牌企业,需要明确目标,保证高质量,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要在全市开展多种活动加大宣传的力度,如举办专家讲座等,营造良好得品牌战略氛围。

2.吸引外资业。近些年来,衡阳市在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上,已经突破了过去的缺乏重点、缺乏全局统筹的缺陷,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但是随着激烈的竞争,衡阳在发展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还会遇到各种新的困难,将会碰到各种潜伏的危机。衡陽作为一个处在大湘南的核心城市,它的发展是充满曲折的,要更好地吸引外资,需要高度重视加强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得全局性和计划性,选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突破口。根据衡阳现有市场的重新布局,建立和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管体系。

3.注重科学技术的投入。目前,世界进入信息时代,科技创新成为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综合国力的重要引擎,很多国家呈现出大幅度加大科技投入的趋势。要改变衡阳市科技投入管理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投入不足与浪费低效并存的现状,可以实施以政府采购等多种政策调节手段积极引导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加大科技投入;构建多层次科技金融支持体系平台,拓宽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建立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

4.加强区域文化建设。区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综合,是支撑区域生存与发展的无形资产与巨大动力。区域的文化不应仅仅是区域图书馆、文化宫等基础公共文化设施,区域的民俗文化和经贸活动也应是发展区域文化的重要场所和载体。衡阳的民俗文化资源也很丰富,如衡山的年画、常宁的版画、南岳的抗战文化、衡阳的大雁文化等等,形成区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文化都能向全省、向全国展示衡阳的区域软实力。

5.提高市民的文化素质,增强市民的形象建设意识。衡阳市民的人均教育程度偏低,对此,衡阳市政府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增强市民的区域软实力建设意识,提高市民参与区域建设的热情,使区域软实力建设从口头上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越.习近平“文化基因”论的思想内容和新时代意义探究[D].南宁:南宁师范大学,2019.

[2]  邓倩.城乡统筹视角下“西三角经济圈”人力资本投资路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3]  黄志鸿,郑珍远.中国东南地区各省份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分析[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20-24.

[4]  耿晓娜.江苏省大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构建及评价[D].南京:河海大学,2006.

[5]  李琪,邓倩,钟超.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58-60.

猜你喜欢
衡阳市实证分析因子分析
Breaking down the three ideological obstacles in the Cultural Exchange between China andthe West
On?the?importance?and?practicality?of English? Autonomous?Learning?in?Junior?Middle?School
On how to streng then the?Education?of?Middle School students’Moral?accomplishment
Funny English Expressions of “Convenience”
电子服务质量与顾客忠诚的关系研究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