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青年”的解读与对策探讨

2020-06-04 08:14朱玉梅陈珍玉
文学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佛系正能量青年

朱玉梅 陈珍玉

内容摘要:“佛系青年”是当代的网红词汇,指的是用淡然处世的态度对待周围一切的青年群体,他们具有无欲无求、淡然不走心、消极应对等特征。“佛系青年”产生的原因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受价值虚无主义思潮的影响、青年人自身心理等。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等多种方式,加强对这类青年的帮扶和引导,帮助其恢复正能量。

关键词:佛系 青年 正能量

一.“佛系青年”的涵义和特征

“佛系”这个词2014年来自于日本发表的一本杂志来源于,指那些喜欢自己一个人呆着,对谈恋爱没有兴趣,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的一类人。而这类人主要是指男性青年,被称为 “佛系男子”。从外表上看,他们和普通人没有差别,但心态方面有以下特征:“自己的兴趣爱好永远放在第一位,所有事情都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1]。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使得这种风气被更多的青年所热衷和追捧,自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开始认同这种生活态度,在2017年的时候达到高潮,成为了该年度热门的网络词,该词被众多的青年一代运用。

“佛系青年”具体指的是那类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采用平和、淡然的态度面对周围的一切人和事。大多数是指青年人。随着“佛系”词的流行,进而衍生出一些相类似的词汇,例如:“佛系追星”、“佛系养娃”、“佛系点赞”、“佛系买家”、“佛系员工”等。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网络中、生活中青年们在一些情况下开始运用“佛系”这个词形容自己或他人,以避免一些尴尬的场合或是表达自身的不在乎态度。他们通常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这种高度的自重态度,使他们只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内心的生活,而抗拒社交、恋爱、竞升等互动性较强的活动,失去探索世界与社会的兴趣,具有“顺其自然、失之淡然、消极待世”[2]的特征。具体如下:

第一,无欲无求,顺其自然。具体表现为:对一样具体的事物或是抽象的东西无占有欲,得到也行,得不到、失去了也行,不与他人竞争,没有输和赢的概念,凡事顺其自然。这种状态听起来似乎像道家文化所提倡的顺其自然,也类似佛家文化所达到的看淡俗世的高境界, 但这些表现更多的是出自于这类人选择用这种方式逃避当今社会激烈的社会竞争,用以自保。他们形式上的无欲无求并没有撇干净内心的俗世杂念,例如对金钱、权力、地位等的渴望,而是在无法真正得到这些“欲望”才选择另一种方式自我安慰罢了,或者说为了掩盖内心的欲望而表现出来的看淡一切的态度。

第二,凡事不走心,失之淡然。具体表现为:学习和工作生活中不够主动,常常被安排工作和学习任务,为了工作而工作,为了学习而学习,基本上能够完成任务,但缺乏创新和激情,属于被动接受或是强迫完成任务。实际上, “凡事都不走心”并非青年人的本义,这主要是这类人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经历过高度紧张的状态,并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短暂的休息。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对工作、生活、学习失去了信心而选择放弃努力,采取得过且过的一种“混世”态度。这种态度进而成为了他们能够接受各种失败的理由,可以说是他们不敢面对失败而寻求的一种精神慰藉。

第三,消极待世。具体表现为:只关心自己的兴趣爱好,沉迷于自己的世界,不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常常宅在家里,生活基本通过网络媒体,不参加社交活动,满足这样的现状,基本脱离了现实世界。事实上,这种表象反映了他们缺乏能力去社交和实践,想通过一种更快速便捷的方式既能满足自身的独处渴望,又能了解时事政治、社会热点,从而逃避了与他人接触和打交道,避免麻烦或是让人察觉自己的不善社交。

二.“佛系青年”产生的原因

1.物质生活环境的丰富。在解放初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偏低,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温饱问题,那时候的年轻人需要通过劳动,不断地奋斗和拼搏来养活自己和家人。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新一代的绝大多数青年在父母一辈的努力下不需要过多的考虑物质生活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年轻人不需要任何努力便可获得比他人努力工作所得还要丰富的物质生活,这为青年佛系心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90后”“00后”便是其中占大多数的一批青年,他們即便是不努力奋斗、不自我拼搏也不会存在生存危机,还能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是佛系青年看淡一切,对生活、事业无所追求的最重要原因。

2.社会竞争压力的加剧。与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社会竞争压力日益加剧的今天,青年一代逐渐变得焦虑。大多数年轻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验不同的压力,例如:学习阶段的课业和考试压力、工作阶段的职场竞争压力、家庭的恋爱和婚姻压力、成家后的房贷车贷压力、养育下一代的经济压力等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给青年一代不愿承受的巨大压力,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选择用脱离世俗的态度试图规避这些本应承受的压力,不愿意接受各种考验和挑战。实际上,大多数“佛系”青年都希望自己能够应对社会压力,也曾经有过目标,但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偿所愿以致于他们转而采取消极应对的态度,暂时把自己解脱出来,看似坦然无畏实则是阶段性斗争的暂时“停战”。[3]

3.受“快乐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教育改革从禁止“打骂体罚”,“减负”,到如今流行的“快乐教育”,受到了很多质疑。“快乐教育”是英国著名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出的,本意是用快乐的手段来教育孩子,让孩子主动参与学习,使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充满兴趣和快乐。但我国自从推行“快乐教育”以来,却是如何想方设法让孩子快乐,而忽视了成绩和能力的培养,只要开心就好。因此,在“快乐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孩子,他们从小不爱学习、怕吃苦、贪玩、喜欢逃避、遇到困难就放弃等等。奋斗、拼搏、努力在这些孩子身上也就不存在了,怎么高兴怎么来。这也是青年佛系心理产生的重要原因。

4.青年群体的颓丧心态。应该“佛系青年”看似超脱物外,风轻云淡的洒脱态度,实则暗含着青年群体“颓丧”的心态。“佛系青年”不同于佛教经历过人世苦难后的洒脱自在,是面对社会阶层固化,打破阶层局限实现自我突破越来越困难的境遇后的自我打趣与自我安慰。[4]他们回避挑战,面对竞争和压力,消极懈怠,不争不抢。减肥减不了、找不到老婆、买不起房子,就算了吧,觉得自己这辈子也许就是这样了。科技的高速发展也为这类人提供了成为“佛系青年”的土壤和养分,或者说网络便利造就了众多的“佛系青年”,强化了青年一代的颓丧心态,他们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生活作息经常不规律,与现实生活社会隔绝,他们没有社交,即使见面也是大家坐在一起玩手机。互联网也促使了颓丧心态的加深和固化。别人的丧,往往是一种自嘲,如果你真的信了,进而也受到感染,就会采取更丧的态度来对待自己。

三.“佛系青年”的引导策略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习近平主席曾在多个场合对青年一代提出殷切的期望,他指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就像植物的成长需要阳光和雨露,一个人的成长也需要前进的动力,而这个动力就是理想和信念作为精神支柱。新时代的青年人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有责任和担当。因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教育,例如:可通过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员思想教育、班会课、专题讲座等等,筑牢青年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青年选择正确的道路,进一步明确目标和方向,提升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懈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教育青年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树立理想,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并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青年只有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实现人生价值。[5]

2.提倡艰苦奋斗教育。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就奉行艰苦奋斗教育。要向成就大事,需要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的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老一辈人的艰苦奋斗,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更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家长、学校和社会应当引导青年学生接受艰苦奋斗教育,锤炼坚持的意志品质和吃苦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艰苦奋斗才能创造美好的人生。

佛系青年恰恰就是从小缺乏这种精神,生于物质富裕的年代,接受着快乐教育,所以当面对巨大的社会竞争压力时失去了斗志。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必须依靠青年一代付出加倍的努力、艰苦奋斗、不畏困难、坚韧不拔。

3.加强感恩教育。“90后”青年一代,缺乏在物质匮乏的社会中磨炼,并且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享受家长的宠爱,他们的家长很多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满足各种需求,较少地培养他们的感恩和回报意识,导致他们学习上不努力,工作上不尽力,生活上过得去,行动上不积极,“90后”青年群体面临着各种压力。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各界包括家庭加强对佛系青年的感恩教育,通过营造感恩氛围、培育感恩文化、开展“寻找身边感恩故事”等活动提高青年一代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意识,提升责任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内心意愿进而懂得要回报社会、回报家人。

4.加强心理辅导与疏导。“佛系青年”群体的问题究根到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属于心理层面的问题。他们大多数不缺乏物质方面的满足,但精神方面的需求未能得到充分满足,故而产生了逃避和封闭心理。因此,政府和社会在对新一代青年进行心理排查时特别地给予这类群体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免费为其安排心理辅导,严重者及时给予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预,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或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宣传,大力弘扬社会正能量,帮助广大青年树立信心,唤起青年精神、青年信仰和社会责任意识。国家和社会也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措施,深入了解青年一代的心理需求,帮助他们摆脱困境。“90后”青年群体必须积极摆正心态面对生活,提升自身生存、生活技能,使自身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社会庞大工程,需要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完善并最终得以解决。[6]

参考文献

[1]武红娟,任莹.佛系青年热现象浅析及其引导[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第2期).

[2]第天骄.“佛系青年”的价值困境及其超越[J].北京青年研究,2018,(第4期).

[3]王琦,巩彦博,丁燕.试论“佛系”青年的基本特征与产生原因[J].青少年学刊,2018,(第4期).

[4]卜建华,孟丽雯,张宗伟.“佛系青年”群像的社会心态诊断与支持[J].中国青年研究,2018,(第11期).

[5]武红娟,任莹.佛系青年热现象浅析及其引导[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第2期).

[6]戴仁卿,杨殿闯.“90后佛系青年”文化现象的反思与解构[J].当代青年研究,2018,(第3期).

(作者介绍:朱玉梅,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陈珍玉,江西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猜你喜欢
佛系正能量青年
法系妈&佛系爸
“佛系”掩盖了什么?
佛系
佛系青年(双语加油站)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
香港“正能量”游行反“港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