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现状与培养

2020-06-05 12:42包善慧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2期
关键词:青年新时代

摘 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关乎着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习近平在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与青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新时代”是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的定位,“青年”是个人和社会两个维度的定位,而新时代青年则是“新时代”与“青年”的重合点。青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对于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探究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现状对于培养能够担当时代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

时代呼唤使命,使命呼唤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就是要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青年的担当精神需要找准定位、激发潜能、内化于心从而使青年敢于担当、能够担当、乐于担当[1]。

一、新时代与青年

新时代与青年有着内在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要理解“新时代青年”的含义,可以分别从“新时代”和“青年”的定位出发。在这里,我们采取坐标系的方法更加形象地定位:以历史为纵坐标,现实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可以确定“新时代”的位置,以个人生命历程为纵坐标,社会关系为横坐标的坐标系,可以确定“青年”的位置。

(一)新时代的定位

从历史维度来看,新时代是不同于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新的历史方位。一方面,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些成就具有开创性,使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变革,我国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虽步入了新的历史起点,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还没有变。

从现实维度看,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将对世界的影响更加全面、深刻、长远。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转型升级逐步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将具有更强的活力和动力,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随着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的逐步形成,新时代中国将会为世界共享共赢提供更多的活力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新时代的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但需认识到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1]。

新时代基于当前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与时代共进的重要体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需要有人担当。

(二)青年的定位

从个人维度看,即个人的成长发展的自然属性来看,青年是人生成长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整个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期。我国《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界定青年的年龄范围是14-35周岁,在这一阶段,人们身心发展速度快并逐渐走向成熟。青年时代“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收获,每天都有新期待。”[2]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只有充满理想,敢于担当,才能获得真正有意义的人生。“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3]。”只有奋力拼搏过的青春才会丰富,只有敢于担当的青春才能无悔。

从社会维度看,即从青年的社会属性来看,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是社会的活力之所在。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青年不仅仅是个人成长发展历程的重要阶段,更是社会中充满朝气与理想的群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在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作为社会阶层中最富有创造热情和创新意识的群体,是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4]。

“新时代青年”是“新时代”与“青年”的重合点,是历史和现实、个人和社会的交汇点。时代呼唤使命,使命呼唤担当。青年群体先天的优势决定了青年要担当时代使命,新时代青年的时代特点决定了新时代青年能够担当新时代使命。新时代青年群体与国家的生命周期是同频共振的,新时代的青年思维活跃、乐意接受尝试新事物,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也符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二、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现状与原因

“担当”是指承担、担负起相应的任务责任。担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新时代所呼唤的重要精神。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新时代青年是否具有担当精神,对于中国梦的实现进程有着重要影响。担当精神体现在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等多个层面上,为探究当今青年担当精神现状,我们科研小组在创新训练计划里以成都部分高校为例进行了线上线下的调查和访谈。

在对新时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认识中,调查的536人里,有64%的青年认为自己具有使命与担当,这表明大部分青年对于自己的价值引导方面是积极的,但仍存在36%的青年并不认为自己有使命与担当,这表明部分青年对于自身定位和价值引导方面还不够清晰准确。数据中,66.9%的青年认为上课玩手机是缺乏担当的体现,但其中有65.7%的同学上课玩手机,这表明青年在知行合一方面还有待提升,自律意识还不够强,也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其次,调查数据显示有30.6%的青年认为使命感和责任感是一种负担,这表明,少部分同学对于使命和责任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把责任看作是一种外在约束机制,是一种负担,而没有内化于心,作为一种内在的机制约束自己,没有将使命感与责任感融入自身的发展中,将其看作是外部的“压力”而非内部的“动力”。

在对影响新时代青年形成使命与担当的因素分析中,调查对象中有75.75%认为学校教育对自身形成使命与担当具有积极的影响,这表明,青年对使命与担当的认识大部分是在在学校教育中,学校是青年形成正确的使命观、责任观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对青年担当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在认为自己缺乏使命担当的调查对象中,有85.34%的人认为是由于自身能力不足,73.3%的人认为是自身意识薄弱,40.31%的人认为是缺乏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这表明,大部分同学认为缺乏使命担当的主要因素在于自身能力和意识方面的欠缺,同时,社会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的教育与宣传还不够深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数据显示,有69.22%的人认为自身抗压能力不足是阻碍其成为有使命与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的因素,同时,有56.16%的人认为由于自身目标过于功利阻碍其成为有使命与担当的新时代新青年,这表明,青年对于使命担当的心理和意识是需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在社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部分青年由于抗压能力不足和目標的功利化而选择盲目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而忽视精神世界,遇到事情总是选择逃避,怕担当、怕苦怕累、甚至有时候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总体来说,大部分青年对使命与担当有比较正确的认识,并主动积极的培养自己的担当精神,但仍有部分青年对新时代青年使命与担当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有些错误认识,缺乏担当精神,知行不统一,导致这些的原因主要是主观上的认识不够深入,意识薄弱,意志力不够坚定,如何能够适应青年的特点使青年将时代使命内化于心外化与行是研究青年使命与担当所必需面临的现实问题。

三、青年担当精神的培养

(一)找准定位,敢于担当

敢于担当,就是要敢于面对自己,就是要敢于承担起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就是要不逃避、不退缩,自觉主动的担起责任。

主观上,青年要加强对自我的认识。青年要对自己负责,坚定理想信念,磨砺顽强意志,要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找准目标和方向,为之努力奋斗。同时,要将自己放在时代的背景、国家的发展之中,要将自己的小梦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要充分认识到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新时代与自身“黄金时期”的同频共振,认识到青年群体的特点是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特点,从而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担起重任。

客观上,社会要帮助青年找准定位。青年是实现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关键群体和先锋力量,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青年发展的舞台越大、空间越广就越有机会实现人生的出彩[1]。青年的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帮助与关心,青年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但他们在全面分析问题、理性看待是非上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要社会为青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各有关部门应当为促进青年的发展建立有效的机制体制,要关心爱护青年,在实际的行动中让青年感受到党和国家对他们的重视,从而坚定信心,敢于担当。

(二)激发潜能,能够担当

青年不仅要敢于担当,还要有能力担当。能力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而来的,是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锻炼出来的。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过硬”就是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并且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学以致用,就是能够接受实践和人民群众的检验。

首先,青年要注重理论学习。“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疏离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3]。”广大青年应该如饥似渴的学习,找到学习方法,掌握好理论知识,打牢基础知识及时更新知识,只有练好基本功,掌握好知识才能够为担起重任奠定基础。

其次,要坚持知行合一,在实践中锤炼自己的品格,坚持学以致用,在社会这个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正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2]。”青年要在在实践中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小事做起,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关心帮助他人,在实际生活中主动承担自己的责任,展现出自己的担当。

(三)内化于心,乐于担当

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外化于行。只有将外部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才能够真正自觉主动地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在担当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从而给予自己强大的动力,如此良性循环,使青年成为一个有担当精神的人。

要使担当意识内化于心,少不了各方面的教育。家庭、学校、社会要坚持三位一体,从多个角度、以多种方式培养青年的担当精神。家庭是人成长发展的基础,在家庭中,要弘扬担当精神的家风,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对子女担当精神的教育;在学校,要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正确引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之中,不仅注重思政课程,更要注重课程思政,强化青年的“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将自己和国家相联系,主动担起历史的使命和时代的责任;在社会中,要加强对担当精神的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化对担当的理解和认识。

只有对国家、对民族有着强烈的认同感才会主动积极地将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才不会将使命和担当看成是一种负担。当我们将历史赋予的使命,时代赋予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应然,看成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使它们成为自己的内深动力,才会在担当中感受到自豪与骄傲,感受到自足与快乐。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1]。”如何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提出的新的任务,通过对新时代青年的认识以及其担当精神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新时代青年担当精神的培养仍需加大力度,从多个方面促进广大青年敢于担当、能够担当,乐于担当。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

[2]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2).

[3]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第4页.

基金项目:四川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批准号:201910636015)。

作者簡介:包善慧(1999- ),女,汉族,四川广安人,四川师范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

猜你喜欢
青年新时代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