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区革命:点线面推进 提升农业效益

2020-06-06 01:46袁航
当代贵州 2020年8期
关键词:坝区香葱农业产业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袁航

坝区是贵州农业最宝贵的资源,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所在,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威宁麻乍坝区一年种植三季萝卜,单季亩产4000公斤;

湄潭兴隆坝区通过“稻+虾蟹”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1.1万元;

石阡石固坝区运用“蔬菜和羊肚菌接茬”模式,实现平均亩产值2.6万元……

2019年以来,贵州坝区现代农业呈现出高效益发展态势。

1月6日召开的全省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推进会,对今年坝区工作做出部署:聚焦推进“六个转变”,加快将坝区培育成全省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打造成贵州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聚宝盆”,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为决胜脱贫攻坚、同步全面小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贵州,山地多平地少,土地资源破碎分散,能进行规模化利用的地块有限,一直制约着贵州农业的发展。

贵州要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有限的土地要素上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因地制宜、精准选择产业是重要环节。

近年来,贵州把坝区作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突破口,不断推动规模化种植,一个结构优化、特色高效的农业产业体系正在形成。

平塘县六硐坝区,独特的盆地地形,自成一个四季鲜明的区域小气候,六硐河穿坝而过,为坝区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过去,六硐坝区主要以发展水稻、油菜、玉米等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投入多、产出少、收入低成为困扰地方发展的主要因素。

去年以来,在全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潮中,六硐坝区充分利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气候宜人、风光秀丽等资源优势,引进3家企业,改变以往传统的水稻、油菜种植,全部调整为茭白、茄子、西瓜等经济作物,坝区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有效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

仁怀市结合实际,探索出坝区带坡地、核心区带辐射区的新路径,在规划的7个坝区中,宜菜则菜、宜稻则稻、宜粱则粱、宜果则果、宜游则游,综合效益普遍实现翻番。

贵阳市花溪黔陶坝区通过精准选择产业,规范生产流程,畅通销售渠道,全乡种植香葱面积上万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种植生产超过4000亩,年总产值达3.6亿元,有效带动了广大种植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贵州充分发挥坝区耕地相对集中的优势,解决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瓶颈,精准优化农业产业的资源配置,从而部分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有效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形成让一个坝子带动一方发展的良好局面。

创新引领农业提质增效

“太阳出来红彤彤,大家一起来栽葱;松林葱地上万亩,不用外出去打工。”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踏土村,71岁村民黄朋光,用山歌唱出坝区发展带来的巨变。

2018年,松林坡乡紧紧抓住坝区这个关键,大力调减低效作物种植,依托得天独厚的冷凉气候优势,引进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多季香葱,综合效益和样板效应显著,辐射带动毕节全市3.62万亩香葱种植。

“现在香葱一年可种三季,每季每亩可产2500公斤,按照平均每公斤4元计算,每年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贵州新农汇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责人周礼贵说,为确保香葱卖得出、卖得好,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特点把基地细分为专供广州、上海、重庆、浙江、长沙5个园区,选择不同品种、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种植,实现了香葱种植一季多收。

所谓一季多收,即科学安排作物茬口,将一季变多季、用空间换时间,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这是贵州坚持创新驱动、丰富坝区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内容。

除创新一季多收模式外,贵州还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探索出一田多用、一物多用模式,实现了高效耕作、高效种养、高效产出。

“一田多用”,就是结合实际,在土地要素上高效耕作。平塘县者密镇围绕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要求,各地坝区在建设中大力推广“一田多用”模式,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旱轮作、稻+农事劳作体验、休闲旅游观光、农耕文化传承等,努力提升坝区土地利用效益。

“一物多用”则在遵义市坝区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

遵义推广农业“321”优良组合模式,在设施大棚发展叶菜—果菜—叶菜、果菜—速生蔬菜—果菜、羊肚菌—竹荪等种植;在优质稻作物区大力发展稻+鱼(蟹、鸭、虾、龟)绿色种养,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推进坝区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坝区是贵州农业最宝贵的资源,是挖掘农业生产潜力的关键所在。

2019年,贵州省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果:坝区以全省7.2%的耕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5%的种植业产值,亩均产值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全省坝区平均亩产值逾7500元,同比增长30%以上。

树立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务川自治县都濡街道桐木村,曾在发展艾草产业时,部分村民对其效果表示怀疑。因为发展产业需要流转土地,当地部分村民却宁愿把土地荒废,也不愿流转出来。

正安县谢坝坝区规划种植商品蔬菜2300 亩,可带动周边农户种植5000亩蔬菜。图为谢坝坝区一角。 (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 高航 摄)

一开始,村民也有自己的顾虑:世代靠土地生存,没了土地还是农民吗?

针对这部分村民的想法,村“两委”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自己种只能勉强糊口,流转出去不仅能参与分红,还能在基地务工,比以前会更轻松、更富足。

经过多次做工作,村民们开始转变理念。

观念一变天地宽。桐木村龙洞组村民徐景昌说,他和老伴在基地务工,每天工资80元,两个人一天就有160元的收入,平均每月上班25天左右,一个月有3500元至4000元工资,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是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的5倍。

不仅是桐木村村民开始转变观念,全省各地依托坝区建设,开始逐步形成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决不在坝区种植低效作物、决不撂荒土地”逐渐成为大家的共识。

坝区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村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撑,是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当前,贵州推进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受客观条件影响和千百年来传统种植思维制约,全省坝区发展的底子依然十分薄弱。

基于客观地形条件,这种薄弱主要体现在坝区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和农民、农业现代化意识有待提高。这就要求贵州要从山地特色的实际出发,把分散在各处的坝子、山坳、坡地、山地等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规模化基地,真正走出一条适合贵州山地特色的规模化发展新路。

贵州要继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灌溉系统等。同时,提升农户发展现代农业意识,积极运用新理念、采用现代化方式,发展高效农业。

猜你喜欢
坝区香葱农业产业
香 葱
贵州省普安县楼下镇磨舍坝区作物气候适宜性分析
丰收
丹寨烧茶坝区产销有门道 坝区有活力
推动500亩以上坝区农业高效发展
——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步涛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李集香葱
四季小香葱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