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院脑血管疾病患者30日内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2020-06-06 04:43周启燕李春漾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合并症脑血管医疗机构

——周启燕 李春漾

脑血管疾病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由于其治疗复杂、易复发,出院患者再入院率也较高[2]。有研究表明,40.4%的卒中患者在出院一年内会发生再入院现象,仅15%的患者在出院5年内未发生再入院现象。脑血管疾病的再入院与疾病复发、感染、合并症并发症及其引起的瘫痪等都有密切关系[3]。探索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复发再入院的显著影响因素,针对性加强管理,可以合理降低脑血管疾病再入院率,提升医疗质量,提高医院运营效率,优化配置区域内医疗资源。

表1脑血管疾病患者30日内再入院基线特征描述

分组30日内非再入院(人)30日内再入院(人)再入院占比(%)P年龄(岁) 0.009 158 1~<151600.00 15~<45402236.02 45~<652 17817545.81 ≥653 22518448.17性别 0.016 18 男4 04128875.39 女1 7809424.61医保类型 <0.001 市医保5485514.40 油田医保3 24025767.28 自费2 0337018.32出院转归 0.494 9 好转5 19034389.79 治愈440256.54 未愈6471.83 其他12771.83是否手术 0.006 416 是687277.07 否5 13435592.93主诊断类型 <0.001 蛛网膜下腔出血10051.31 大脑内出血1 0084210.99 动脉阻塞与狭窄9051.31 其他脑血管疾病586153.93 脑卒中4 03731582.46有无并发症合并症 0.036 有5 32336194.50 无498215.50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标化

研究资料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某三级甲等医院病案首页数据,主要针对30日内脑血管疾病复发再入院进行研究。数据纳入规则:(1)出院时间在2012年7月1日-2018年12月31日;(2)主诊断为脑血管疾病(ICD-10编码为I60-I69);(3)删除包含缺失值及有逻辑错误的记录;(4)删除在院死亡患者记录;(5)按照30日内是否有再入院记录对数据进行标记。在对数据进行清洗与标化时,若患者的出院记录时间与入院记录时间为同一天,则视为同一次住院记录。

1.2 再入院患者与非再入院患者基本特征比较

根据患者是否有30日内因脑血管疾病复发的再入院记录,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中的交叉表分析法对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出院转归、是否手术、主诊断类型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合并症7个分层变量进行统计,由R软件完成。年龄分为4个年龄段,即1岁~14岁组、15岁~44岁组、45岁~64岁组、65岁及以上组。将主诊断按照国际疾病ICD-10分类编码分为5个大类,分别为蛛网膜下腔出血(ICD-10编码为I60)、大脑内出血(ICD-10编码为I61)、动脉阻塞与狭窄(ICD-10编码为I65、I66)、脑卒中(ICD-10编码为I63)、其他脑血管疾病(ICD-10编码为I62、I64、I67、I68、I69)。在该分析中,只区分有无并发症合并症,在下一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中将对并发症合并症种类进行区分。然后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上述因素是否会显著影响脑血管疾病患者30日内复发再入院。检验水准为a=0.05。

1.3 脑血管疾病30日内复发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将卡方检验分析出的显著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应用软件为R软件。计算OR值,筛选出影响脑血管疾病30日内复发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其中,OR值大于1为危险因素,OR值小于1为保护因素。在此,将并发症合并症人次数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序,累计占比80%以上的并发症合并症包括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糖尿病、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肺部感染、动脉狭窄、高尿酸血症8大类,剩余归纳为其他并发症合并症。

2 结果与分析

2.1 脑血管疾病患者30日内再入院特征分析

对年龄、性别、医保类型、出院转归、是否手术、主诊断类型以及有无并发症合并症7个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由表1可知,脑血管疾病复发患者30日内再入院多集中于45岁~64岁年龄组及65岁以上年龄组,这两个年龄段脑血管疾病患者30日内复发再入院比例累积达93.98%;男性30日内复发

表2变量赋值情况

项目变量名赋值年龄X1连续型变量性别X21=男,2=女医保类型X31=市医保,2=油田医保,3=自费是否手术X41=是,0=否蛛网膜下腔出血X51=是,0=否大脑内出血X61=是,0=否动脉阻塞与狭窄X71=是,0=否其他脑血管疾病X81=是,0=否脑卒中X91=是,0=否合并高血压X101=是,0=否合并糖尿病X111=是,0=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X121=是,0=否合并肺部感染X131=是,0=否合并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X141=是,0=否合并动脉狭窄X151=是,0=否合并高脂血症X161=是,0=否合并高尿酸血症X171=是,0=否其他并发症合并症X181=是,0=否

表3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项目估计值OR值标准误差ZP截距项-2.246 90.105 70.340 5-6.599<0.001年龄-0.232 10.988 70.084 0-2.7650.003 5医保类型 油田医保-0.195 00.822 80.157 6-1.2380.215 9自费-0.974 20.377 50.189 1-5.152<0.001市医保1主诊断 脑卒中0.743 12.102 30.141 95.236<0.001并发症合并症高血压0.431 11.539 00.140 93.0610.002 2 其他部位动脉粥样硬化-0.933 60.393 10.179 2-5.210<0.001高脂血症-0.349 90.704 80.169 7-2.0620.039 2

再入院患者多于女性,占75.39%。在382人次脑血管疾病复发再入院患者中,82.46%由于脑卒中再次入院。另外,年龄、性别、医保类型、是否手术、主诊断类型以及有无并发症合并症均是影响脑血管疾病30日内复发再入院的显著因素。

2.2 脑血管疾病患者30日内再入院影响因素分析

将上述显著影响因素纳入逐步回归分析,变量赋值情况见表2,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表明,年龄越大,越不容易产生30日内复发再入院;与市医保患者相比,油田医保与自费患者更不易出现30日内复发再入院。影响脑血管疾病30日内复发再入院的危险因素包括主诊断为脑卒中及合并高血压。与第一次入院主诊断为非脑卒中患者相比,第一次入院主诊断为脑卒中的患者出现30日内复发再入院的可能性是非脑卒中患者的2.102 3倍,第一次入院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出现30日内复发再入院的可能性是第一次入院未合并高血压患者的1.539 0倍。

3 讨论与建议

3.1 脑血管疾病30日内复发再入院的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年龄越大越不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复发再入院现象。可能原因为老年患者病情复杂,会在不同医疗机构之间转诊,而本研究仅采用了一家医疗机构数据。一项来源于美国8个州的回顾性研究显示,第一次出院主诊断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30日内全因再入院率与年龄显著相关,且年龄越大越容易发生30日内再入院现象[4]。在未来研究中,可用全样本对本研究结果进行校正。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主诊断为脑卒中及合并高血压的患者更容易发生30日内复发再入院。一项针对我国29个省375家医院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纳入分析的50 912名卒中患者中,有28.8%在出院后30日内有再入院现象,其中34.8%因为卒中复发再入院,这也是第1位再入院原因;排在第2位的再入院原因是高血压,22.94%因高血压发生30日内再入院[5]。另一项针对挪威人群的回顾性研究表明,高血压是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与2年~5年内再入院的显著影响因素[6]。

3.2 建议

建议医疗机构规范脑血管疾病临床路径,提升医疗质量,提高诊疗水平,控制脑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合并症状况,减少30日内再入院现象发生,从而合理控制医疗资源的使用。

同时,建议大型医疗机构与社

区医疗机构联动,构建脑血管疾病及高血压早期筛查与预防体系,从源头控制发病率[7]。

此外,建议针对已确诊脑血管疾病患者或合并高血压脑血管疾病患者,建立医师、护师与家庭医生相结合的慢病管理团队,也可利用可穿戴设备与大数据分析挖掘技术建立慢性病远程管理平台,及时发现危险因素,早预警、早干预,以降低脑血管疾病30日内再入院率[8]。

3.3 本研究局限与展望

本研究仅涉及区域内一家医疗机构数据,数据来源单一。但该区域仅有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由于脑血管疾病的复杂性,大部分脑血管疾病患者都会在该医疗机构进行诊治。因此,该机构数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区域脑血管疾病30日内再入院情况。未来,可以将该区域内几家医疗机构的数据作为分析样本,结合机器学习等分析方法,建立脑血管疾病30日内再入院预测模型,以指导该区域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升整体医疗质量水平。

猜你喜欢
合并症脑血管医疗机构
湖南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评审与分析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FMEA法应用于现代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工作中的体会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安庆农村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症的影响因素
CT脑血管成像和造影的区别是什么
心理护理对脑血管疾病后抑郁的辅助疗效观察探讨
针对性护理在妊娠合并症患者中的作用及效果分析
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管理研究
医疗机构在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