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的“兰台”与“御史台”

2020-06-07 11:45沈雷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
关键词:御史台兰台专业化

沈雷

摘   要: 西汉兰台为藏书之所,由御史中丞执掌。随着御史执掌的细化分离,东汉时,藏书类职能先后归于兰台令史、东观郎,至曹魏演成独立之官署秘书。御史官署在西汉经历了由御史寺到御史府的变化后,东汉设于兰台,故得称御史台。曹魏时,兰台藏书类职能彻底分离出去,使兰台成为御史官署之代称。

关键词: 兰台   御史台   职掌   专业化

“兰台”和“御史台”两名俱可指称御史之官署,就此定义而言,两者往往可以相互指代,但两名定义内涵的确定都有一个发展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此两名之所指并不完全相同。西汉时只有“兰台”之名,而无“御史台”名;东汉时,出现“御史台”名,但“兰台”之所指并不全同于“御史台”;三国曹魏时,“兰台”成为御史官署之代称。但此后之正史中,此两名非可混用,不同朝代对御史官署有专名的不同,如《唐六典》所记:“御史台,汉名御史府;后汉曰宪台……魏、晋、宋、齐曰兰台,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曰御史台。”[1]本文就“兰台”与“御史台”两名为御史官署的定义而言,揭示定义内涵的形成过程。

一、兰台

兰台之名最早可见于《战国策》:“前夹林而后兰台。”[2]兰台在此为建筑之台名。《史记正义》曰:“兰台,桓山之别名也。”[3]引《括地志》曰:“北岳有五别名,一曰兰台府。”[3]此兰台为山名,并无关于作为官署之兰台。

兰台与御史的最初联系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御史中丞之职为“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內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4]。在《资治通鉴》中此段的断句为,“一曰中丞,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5],将殿中与兰台断开理解,意指两者并非一处。陈苏镇先生更进一步指出《百官公卿表》“在殿中”后脱“兼典”二字,若有此二字,则相关内容当点为“一曰中丞,在殿中,兼典兰台,掌图籍秘书”[6](125-155)。则知兰台非处于未央宫之“殿中”区域,而是另有其处。据陈苏镇先生推测,当与未央宫前殿台基北侧偏西的一块长方形夯土遗迹有关[7](37-62)。西汉时期的兰台是一具体建筑之名,为藏图籍秘书之所,即如颜师古云:“兰台,掌图籍之所。”[4]由御史中丞所掌。

御史中丞职掌图籍秘书之任与御史之官的形成有关。御史之名见于《周礼·春官宗伯》:“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者受法令焉。掌赞书。”[8]御史之官原为掌管国家法令文书的史职类官,图籍秘书等文书归御史所掌,睡虎地秦简《尉杂》有“岁雠辟律于御史”之条[9],即御史掌法令文书也。此外,御史所掌之图籍秘书还包括国家的户籍、舆图、诏令、奏章等,如《史记·萧相国世家》,“(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阸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3],可知西汉时此类文书是藏于兰台的[7]。此外,兰台所藏还包括图谶之书,《汉书·王莽传》称“甘忠可、夏贺良谶书臧兰台”[4];另似还有巫蛊之书,《汉书·田千秋传》,称其为丞相,“亲掘兰台蛊验”[4],即到兰台“案验”太子巫蛊之事[10](114-126),则兰台也应藏有巫蛊相关的书籍。

后世的史籍追溯御史职能时,多强调其掌文书赞治的职能。如应劭《汉官仪》“御史,秦官也。案:周有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又称“侍御史,周官也,为柱下史,冠法冠”[11]。之后的史籍基本遵从应劭之说,如《宋书》“侍御史,于周为柱下史。《周官》有御史,掌治令,亦其任也”[12]。《唐六典》侍御史条云“《周官》宗伯属官御史,‘掌邦国都鄙及万民之治令,以赞冢宰。凡治之者,受法令焉。以其在殿柱之间,亦谓之柱下史。秦改为侍御史”[1],其说更加统一完备。而到了杜佑《通典》,则认为“御史之名,《周官》有之,盖掌赞书而授法令,非今任也”[13],唐代之御史为专职之监察官,非掌文书之任,故杜佑认为古今御史之任不同。清人在《历代职官表》调和之云:“谨按《周官》,御史次于内史、外史之后,盖本史官之属。故杜佑认为非今御史之任。然考其所掌,如赞冢宰以出治令,则凡政令之偏私阙失皆得而补察之,故外内百官悉当受成法于御史。实后世司宪之职所由出。”[14]御史在西周原属史官,在战国时由文书之任演生出了执法之责。《初学记》御史大夫条曰:“战国以为纠察之官,兼典史官。”[15]战国时期的御史皆有史官和监察官两种职能。《汉书·百官公卿表》中所记御史中丞掌兰台图籍秘书之职,即御史早期史官之职能的延续,西汉时期,御史仍保有史官和监察官两种职能。

东汉,御史的史官职能开始分离转移。东汉时设有兰台令史一职,“掌奏及印工文书”[16],文书即指兰台所掌图籍秘书,图籍秘书不由御史中丞掌,而设专门的职官管理,还是附于御史中丞之下。兰台令史并有“典校秘书”之任,《汉书·班固传》,“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16]。《唐六典》云:“汉御史中丞掌殿中兰台秘书图籍,因置兰台令史典校其书,班固、傅毅初并为兰台令史。王充云:‘通人官兰台令史。比校书郎中。”[1]此校书职能和之后发展出的著作职能是由掌图籍秘书的藏书职能衍生而来的。此时东汉之兰台似已成为御史中丞下属的官署之名,有职官也有独立的职掌。并且御史中丞的职掌描述由西汉时“掌图籍秘书”变为“内掌兰台”,兰台不再是具体地点、建筑之名,而是成为御史中丞所掌的一个机构名称。但兰台并未继续发展、演变为独立之官署机构。东汉又设东观,兰台的藏书和校书类职能开始向东观转移。刘知几《史通》云:“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纪》及诸列传、载记。又杨子山为郡上计吏,献所做《哀牢传》,为帝所异,征诣兰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述之所也。自章、和已后,图籍盛于东观,凡撰《汉记》,相继在乎其中。”[17]随着东观的出现,“图籍盛于东观”,校书、著作类等职能也“相继乎其中”,东观开始取代兰台和兰台令史的地位和功能。如《汉书·窦章传》:“章入东观为校书郎。”[16]《后汉书·马融传》:“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16]陈苏镇先生认为,东观恐非独立机构,可能从属于兰台,是兰台的藏书之所[6]。作为藏书地点的东观,开始出现由其命名的职官,称在东观校书者为东观郎,《后汉书》“(李)尤同郡李胜,亦有文才,为东观郎”[16]。《唐六典》云:“至后汉,始于东观置校书郎中。”又“东观有校书部,置校书郎中典其事”[1],则藏书类职能进一步分离独立的趋势,此种现象亦同于兰台和兰台令史的出现。由于专业的分工和职掌的专门化,原先一官多职下的不同职能开始分离,归并于更专业的职官。而此新出之职官最初是统属于原先的职官之下的,如兰台令史下属于御史中丞,东观从属于兰台,其职官名多由地点前缀,显示其“不成熟、非独立”的状态,即并未完全摆脱原上级职官的影响。但有了此职掌专业化下独立之趋势,藏书和校书著作类的职能终将演变为独立之机构。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初置秘书监官”[16]“属太常,掌禁中图书秘记,故曰秘书”[1]。独立机构秘书监的设立,即职能分离演化之结果,但此秘书监不久即废,独立之官署机构要到曹魏时期才最终出现并稳定下来。《初学记》记秘书监沿革曰:“按秘书监,后汉桓帝置也,掌图书秘记,故曰秘书,后省之。至献帝建安中,魏武为魏王,置秘书令,典尚书奏事,即中书之任也,亦兼掌图书秘记之事。魏文帝黄初初,分秘书立中书,中书自置令,典尚书奏事。而秘书改令为监,别掌文籍焉。……及王肃为监,以为魏之秘书即汉之东观之职,安可复属少府,自此不复焉。”[15]曹魏之秘书监即是东汉东观之职,在职掌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下,设官分职更加细化,官职趋向于专门化,兰台藏书类职能分离并最终独立,演成独立之官署机构。至此,兰台所带有之藏书类职能彻底剥离,成为新的官署机构,即秘书监。《魏志》裴注引《魏略》:“薛夏……黄初中为秘书丞”,“太和中,尝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为台也,而秘书署耳,谓夏不得移也……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18]?曹魏时,秘书已脱离兰台的统属,成为独立之机构,与兰台地位相同,故可以公事相移。西汉时御史所领之监察和史职藏书类职能,经过两汉三国的发展,藏书类职能先后归于兰台令史、东观和东观校书郎,最后演变为独立之秘书监和秘书机构。自此东汉以来的兰台只剩下御史的监察职能,所以曹魏之后,即可以兰台之名代指御史官署。

这两种职能虽已分离,但在观念中,因其源起于同一职官,对其间关联的认识仍长期存在,提及御史则必上推至《周礼》之史职,直到唐代杜佑,才明确提出现今御史之任已非原先之史职藏书之任,而是监察之职。又因原初的统一性,分离后的官署机构具有了“亲和”性。如唐龙朔二年,改秘书省曰兰台[15];又如《通典》云“汉初,御史中丞掌兰台秘书图籍之事,至魏晋,其制犹存,故历代营都邑,置府寺,必以秘书省及御史台为邻”[13];又《历代职官表》:“御史台常与秘书为邻。唐世藏书皆具数申御史台,盖故则也。”[14]则兰台与秘书之联系绵延不绝,所谓“故则”即成例。

二、御史台

御史之官署称御史台,其名之出现有一个发展的历程。《通典》称“(御史)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御史大夫寺,亦谓之宪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梁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13]。《唐六典》称:“御史台,汉名御史府;后汉曰宪台,时以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谓之三台。魏、晋、宋、齐曰兰台,梁、陈、后魏、北齐、隋皆曰御史台。”[1]则知御史之官署在不同朝代是有不同的专称的,非可用一“御史台”之名即可统括历代御史官署。

西汉称御史大夫寺,颜师古曰:“诸官曹之所通呼为寺。”[4]其位置在宫中,卫宏《汉旧仪》称“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门无塾,门署用梓板,不起郭邑,题曰御史大夫寺”[11]。司马门即宫之外门,在西汉为未央宫之外门,《艺文类聚》引《贾谊书》曰:“天子宫门为司马门。”[19]历代注家亦同之,如《史记》裴骃集解,“凡言司马门者,宫垣之内,兵卫所在,四面皆有司马,主武事。总言之,外门为司马门也”[3]。则御史大夫寺在司马门内即在宫中,《汉旧仪》又称“御史、卫尉寺在宫中,亦不鼓”[11]。则御史大夫寺在宫中无疑,且又可简称为御史寺。西汉御史大夫寺又可称御史府,与丞相府并称两府。寺与府之异名,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差别,内涵也有变。寺为官署通名,如前引有卫尉寺,而称府则不同。《左传·隐公七年》杜预注“计献诣公府卿寺”[20],卿称寺,公为府,长官身份的不同,官署名随之变易。府为公府,如后世有开府之制即是开公府。位公则称府,东汉有三府即三公府,“谓太尉、司徒、司空府”[16]。西汉时御史府与丞相府称两府,意味着御史府为公府,御史大夫有公的身份,其职任为三公之职。

汉初,御史大夫官署称寺,身份与诸卿无差,在《二年律令·秩律》中,御史大夫与诸卿并列为二千石。《茂陵书》称“御史大夫秩中二千石”[4],再到《汉书·百官公卿表》,不记御史大夫之秩级,只说其位上卿。对于御史大夫秩级的发展,阎步克先生研究认为约在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御史大夫随中央诸卿升为中二千石,仍在列卿首位。之后,地位逐渐上升,超越九卿而自成一级,为上卿[21](86-99)。杨振红先生认为御史大夫称三公最早在汉景帝时期,御史大夫的秩级并未与列卿有差别,认为之后御史大夫的秩级并未同列卿有别,一直为中二千石[22](88-105)。丞相毫无疑问为三公,秩级并不与列卿同列,汉初御史大夫则与诸卿同列,似无差别。总之,御史大夫之形象相当复杂,有三公之名,却并未完全有三公之实,本身秩级同诸卿无异。对此,本文认为其中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御史大夫初为卿,之后如杨振红先生所言,随着三公九卿理论对汉朝的影响加强了,御史大夫虽无三公之实却仍被视为三公之一[22]。御史大夫随之从卿位升格为公,官署名由御史寺变为御史府。而其由寺到府的转称大致在汉武帝时期。武帝时期曾设大司马之官,《续汉书·百官志》记:“初,武帝以卫青数征伐有功,以为大将军,欲尊宠之。以古尊官唯有三公,皆将军始自秦、晋,以为卿号,故置大司马官号以冠之。”[16]武帝置大司马官号加于大将军,将卿位之将军提高到公位,则御史大夫从卿到公的转变应始于武帝时期,以比附成就三公之制。而至成帝时,此种比附最终化为现实制度,之后又多有反复。总之,西汉初称御史大夫寺,后称御史府,并无御史台之称。

御史台之名,始于东汉,称台应源于兰台之名。西汉末期,御史大夫与大司空多历回换,制度不恒。东汉则不设御史大夫,改为司空,《续汉书·百官志》本注:“御史大夫转为司空,(御史中丞)因别留中,为御史台率,后又属少府。”[16]但司空之职任与原为御史之率的御史大夫已完全不同,御史中丞便成侍御史之长官。西汉时,御史中丞在殿中并掌兰台,领侍御史十五人。东汉时,御史大夫不存,其属官入于兰台,胡广《汉官解诂》云:“建武以来,省御史大夫官属入侍兰台。兰台有十五人,特置中丞一人以总之。”[11]则东汉时,御史官署设于兰台,故得称台,为御史台,长官为御史中丞。赵岐因生于御史台,故取字为台卿[16],则御史台之称在东汉确存。又由于其設于兰台,因此可称为兰台寺。东汉时又称其为宪台,因职掌法宪之故,谢灵运《晋书》称“汉官,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为外台,是为三台,自汉罢御史大夫,而宪台犹置,以丞为台主,中丞是也”[15]。御史官署以“台”为称始于东汉,由具体的地点名演生称官署名,过程类同于“省”的形成。

东汉时称兰台多指兰台令史和藏书类职能,御史台又称宪台不与兰台相混用。随着藏书、校书类职能由专设职官领掌,兰台渐只剩监察之职能的御史。东汉王充《论衡》云“兰台之官,国所监得失也”[23],王充为东汉末人,即在东汉末兰台之官即被同于监察之官了。到曹魏新设秘书,别掌文籍,兰台掌藏书之类的职能彻底分化出去,只留下御史之监察职能,故之后兰台可专指御史之官署。《宋书》记殿中侍御史,云“魏又有殿中侍御史二人,盖是兰台遣二御史居殿内察非法也”[12],兰台在曹魏已成为御史官署之指称,正如《唐六典》所记。

三、结语

战国以来,御史即有史职和监察两种职能。西汉时因长官地位的变化,御史官署由御史寺变为御史府,并无御史台之名,兰台只是御史藏书职能下一具体藏书建筑之名。东汉,随着职掌专业化的发展,御史藏书类职能开始分化,兰台成为御史中丞属下一个官署之名,领藏书类职能。之后在曹魏时期,藏书类职能最终形成新的官署机构秘书,兰台遂成为专职监察的御史之官署的代称。东汉,因御史官署设于兰台,御史台之名开始出现,之后以“台”称御史官署在后代相沿不变。

参考文献:

[1]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刘向,范祥雍笺证.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6]陈苏镇.东汉的“殿中”和“禁中”[J].中华文史论丛,2018(1).

[7]陈苏镇.汉未央宫“殿中”考[J].文史,2016(2).

[8]孙诒让.周礼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9]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8.

[10]辛德勇.汉武帝太子据施行巫蛊事述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

[11]孙星衍.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12]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8.

[14]纪昀.历代职官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5]徐坚.初学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7]刘知几,著.浦起龙,通释.史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8]陈寿,裴松之,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9]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

[20]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1]阎步克.从《秩律》论战国秦汉间禄秩序列的纵向伸展[J].历史研究,2003(5).

[22]杨振红.秦汉官僚体系中的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统及其意义——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社会构造研究之一[J].文史哲,2008(5).

[23]王充.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猜你喜欢
御史台兰台专业化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宝鸡市:档案局(馆)“兰台讲堂”正式开讲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权力制约视角下的宋代司法运行机制
论我国检察院的角色定位、具体权能及其尴尬
唐代监察制度初探
四季兰台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