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遗址遗迹保护需创新推进

2020-06-08 05:53杜敦科
当代贵州 2020年10期
关键词:遗迹遗址长征

杜敦科

(作者系遵义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 / 陈翔 张莹)

全民共享和社会参与应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理念,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全民共享和社会参与的实现途径,在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中推进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使这一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长征遗址遗迹见证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远征,是中国革命史上宝贵的红色遗存,也是象征中国革命精神的永恒标识。有学者统计,国内长征遗址遗迹计有1万处左右,绝大多数没有专项维修维护费,在开发方面则存在建设急功近利、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从整体上把长征遗址遗迹保护提上日程日益紧迫,加强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首先必须把基本功做扎实。地方政府应当坚持守土有责、保护优先原则,在思想认识、政策制定和基本保障等方面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通过压实主体责任,形成长征遗址遗迹保护长效机制。同时,也要开拓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多种保护方式,增强保护工作的社会效益。

发挥长征遗址遗迹多重价值

长征遗址遗迹具有特殊的文化特征:在分布上呈珍珠链式小遗址状布局;在形态上以乡村自然景观和普通建筑物为主;在价值评估上以历史价值、教育价值和情感价值为主,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对次之。基于这些特点,在守住红色文化阵地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将长征遗址遗迹与当地旅游发展规划、区域特色旅游项目或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提升长征遗址遗迹的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例如,贵州正在实施以山地为特色的全域旅游新模式,《贵州省全域山地旅游发展规划》业已出台,长征遗址遗迹丰富了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山地旅游项目开发应积极融入红色文化元素,打造以“红+绿”为主题的旅游休闲区、以红色文化体验为主题的长征文化体验游等新项目。另一方面,将红色文化开发与当地创意产业相融合,突出文化形态创新和宣传方式创新,达到资源价值提升的效果。当前,各类红色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但低端同质化现象明显,创新性不足,市场潜力有待继续开掘。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进,应该大胆尝试互联网+红色文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如通过微电影、动漫、网络游戏等形式挖掘本地长征文化遗产,将生动的素材以现代手段展示出来,扩大长征文化产业业态,提高精神产品转化能力和社会效益。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针对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基础较薄弱、脱贫攻坚难度较大的县乡,应适度考虑从长征文化开发角度提高精准扶贫能力,将长征文化与扶贫脱贫挂钩,把红色文化保护开发与振兴当地经济文化联系起来。可以通过观光休闲农业载体,打造集红色文化、观光旅游、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及特色旅游线路,把长征遗址遗迹的教育价值、经济价值融合起来。

积极推进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的社会化

长征遗址遗迹很多散落于农田乡野之间。这些遗址遗迹所属的县乡级文物保护单位普遍存在资金、人员短缺和技术落后等问题。基于这一状况,结合海外相关经验,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可以引入民间资本,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政府提供必要的激励措施,打破体制机制限制,探索由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团体参与等多种方式方法,推动保护工作社会化。

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既包括物质层面保护,也包括精神价值层面的保护。纯粹以商业模式开发可能会造成经济利益至上、淡化精神价值的结果,提倡社会化保护能够最大限度规避单一利益群体主导决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政府部门的作用是把握文化遗产保护的正确方向,加强管理和监督,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加强对本地区文化遗产的宣传推广,在招商引资的同时加强招财引智;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保护专家主要参与决策和论证,为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提供可行性方案,确保文化遗产不被滥用和破坏;社会团体、基金组织及其他社会力量可以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技术支持,或参与文化景观创新设计,或加强社会监督。

红军长征路线图。

推动长征遗址遗迹保护的社会化,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多方参与而了解、认识到红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进而影响、带动更多人参与红色文化保护。这一理念在英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及我国的台湾、香港等地区均有较成熟的实践。如英国的民间团体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发挥的作用涉及对保护工作监督与指导、提供技术咨询、宣传文化遗产、培训技术人员、开展学术调研、购入文物并实施专业保护等。我国香港地区则探索出了文物的活化保护理念,即通过对文化遗址的再利用,使公众获得最大效益。如前法院变成艺术课堂,旧警署变身文物酒店,医院旧址化身文化园林等等。这样以社区为单位,利用非政府组织或社区负责人动员公众参与保护,既提高了居民文物保护意识,又实现了文物价值的全民共享。

2016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共享和社会参与应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理念,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全民共享和社会参与的实现途径,在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中推进长征遗址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使这一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下去。

以申遗为抓手推动长征文化走向世界

长征遗址属于线性遗址,跨区域特点为长征遗址全面有效保护增加了难度。近年来,四川、贵州、广西等省区都在积极规划推动长征遗址遗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动长征遗址遗迹申遗可以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为长征遗址遗迹保护创造更好条件,也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信。当前,各地的长征遗址遗迹已基本摸清,历史文献积累也较为厚重,长征精神的凝练、宣传工作卓有成效,各地的保护意识在不断提高,长征文化的价值认同日益广泛,这都是长征遗址遗迹申遗的有利条件。当然,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也有不少困难需要克服。一是相关文物主管部门还没有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缺少领衔者组织实施。当前,应加强长征遗址遗迹申遗工作论证及科学研究,推动这一工作及早列入议程。二是要论证遗址遗迹的命名问题。我们现在所说的长征遗址遗迹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自然价值、历史价值几乎都不限于长征文化这一方面,单纯以长征遗址遗迹命名,往往会忽略这些遗址遗迹的文化多样性。因长征遗址遗迹体现出多样性的文化存在与多重文化时空的整合,长征遗址遗迹在命名上不具有涵括性,硬要以长征遗址遗迹申遗会淹没遗址遗迹固有的价值。较好的解决办法是可以考虑将各地长征遗址遗迹以某某建筑群、某某遗址、某某生态系统等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这种将多类型文化遗产整合申遗的方式已有先例可鉴。2017年7月,厦门鼓浪屿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这个被誉为“建筑博物馆”的文化生态中,有西洋建筑、传统民居及近现代建筑,其中中共福建省第二次党代会会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旧址就坐落在这一建筑群之中。长征遗址遗迹申遗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采取片区化方式完成申遗,而不是统一包装、统一命名的方式。

另外,在申遗之前,可以在国内先行实施将长征沿路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承载着重要长征文化及遗产的村落列入国家传统古村落,把重要长征遗址遗迹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工作,使长征遗址遗迹得到及时有效保护,也为后续申遗工作做准备。

猜你喜欢
遗迹遗址长征
淮安市加强对泗州城遗址的建设引导
考古学家怎样发现遗址?
灵渠历史文化遗迹探踪
大河村遗址仰韶文化房基保护加固修复
元上都遗址出土石刻的保护与研究
爷爷的长征
韩信在淮安的遗迹
长征八号,入列!
红军长征起止于何时?
沙海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