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20-06-08 10:42黄维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黄维

【摘 要】本文分析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因势而谋,着眼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应势而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顺势而为,扬长避短用好新媒体;形成合力,构筑网络育人新格局。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机遇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2C-0132-02

新媒体时代人人手握“麦克风”,时刻表达并传播着各种观点,产生包罗万象、丰富多彩的信息元素,高校学生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新媒体环境下体现出信息海量与多元化、信息呈现爆发性与碎片化、人际互动虚拟与数字化等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一、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第一,新媒体信息的海量与多元化,使得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或教材,不再拘泥于单一的讲授模式、受制于时空的限制,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的音频、动画、虚拟仿真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与此同时,新媒体为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使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了解到更多深层次的解答,对同一个活动可以借鉴更多的角度和形式。海量多元的网络信息,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辨能力,强化学生自我发展能力。

第二,新媒体信息呈现的爆发性和碎片化,使高校不再拘泥于“长篇大论”的教育,而可以打造系列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网络作品,有利于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入耳入脑入心。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在呈现内容上尽可能聚焦、在呈现方式上尽可能生动,加之图片、音乐和视频的手段及方式渲染,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从而实现信息传播和影响价值。教师通过定期进行网络内容撰写和推送,引导学生进行围观、讨论和分享,可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第三,新媒体网络互动的虚拟性与数字化,使得高校师生的交流可以借助互联网虚拟平台开展,并以数字符号为中介进行情感交流,模式由“主体—客体”变成“主体—数字符号—客体”。一方面,教师通过数字中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实现“一对一”的深层次交流,交流的内容得以保持,交流进程得以延续,有利于提升交流的深度和质量。另一方面,数字化表达符合大学生作为“网络原著居民”的身份特征,迎合他们的表达方式,有利于充分激发青年大学生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降低防备心态并坦露个人真实的想法和诉求,增进教师对实际情况的把握。

二、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第一,新媒体使得高校教师和课堂不再是信息获取的唯一渠道,也弱化了教师的角色权威和学术权威。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参差不齐,西方国家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优势,大肆宣扬和强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有组织有目的进行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其中不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价值观的渗透。这些多元的思想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容易导致学生迷失方向。

第二,新媒体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导致信息的零散、孤立和不全面,教育的开展过程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讨。碎片化的内容有可能是科学的概括,也可能是断章取义的错误表达。网络热点可能是正能量的价值引导言论,也可能是别有用心之人有意引导的负面舆情。少部分人利用网络炒作一些非主流、违背党和国家意志的言论,或者断章取义党和国家政策,或者恶意抹黑和调侃英雄人物,并形成热点在网络上进行发酵,这些网络热点都会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

第三,新媒体弱化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因教师和学生掌握的信息不对称、拥有的时空不对等因素,师生之间身份地位区分明显,教师可利用信息权威和角色权威等对学生开展面对面的灌输式教育。但是在网络平台上,主体和客体不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以网络虚拟符号为中介进行交流,主体面对的是符号化的客体,这个客体可能是真实的客体,也可能是虚假或有所隐瞒的客体,这为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增加不确定因素,导致主体的主体性不断下降,客体的主体性不断增强,弱化了主体的权威和灌输式教育的开展。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要创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根据时代新人的培养目标做到因势而谋,根据学生多元化需求做到应势而动,发挥新媒体的优点做到顺势而为,构筑网络育人合力的新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因势而谋,着眼于时代新人的培养。因势而谋,强调的是对形势的科学分析和研判。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要因“时代新人培养”这个“势”而整体谋划。

全国教育大会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階段的“拔节孕穗期”,其价值观尚未稳定、心理尚未成熟,最容易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西方敌对势力有意渗透和肆意挑衅的情况更加严峻,国内外各种风险滋生、噪音杂音乱起以及各种虚假消息泛滥,容易对大学生造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严守意识形态安全的底线,着眼于大局,落脚于小事,既要用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去聚焦,也要着眼于学生关心的、上心的和操心的事情,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习,潜移默化地增进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识和价值认同,引导教育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应势而动,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应势而动,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脱离于时代、国情和实际唱“独角戏”,更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新媒體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能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海量多样的资讯,他们个性鲜明,更服从于自己对世界的理解和判断;他们观念多样,不再盲从于权威而是服从于自己的信仰;他们需求多元,不再将就于传统的教育和说教。高校要应“学生多元化需求”这个“势”而有所行动。

高校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解决学生的所忧所虑所盼,要搭建“互动式”教育的平台,利用网络匿名和快捷等特点,开通“校长信箱”“你我悄悄话”“校务咨询”等网络渠道,畅通学生意见申诉和建议提交的渠道,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回应大学生网民的意见和诉求,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设立“学术沙龙”“校内网上书市”“多媒体信息库”等栏目,通过开辟教育专栏、设置专题论坛、提供教育资料、通报教育动态、交流经验等做法,拓宽信息渠道,扩大教育覆盖面,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兴趣,对信息进行选择、判断和整合,形成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和价值判断。

(三)顺势而为,扬长避短用好新媒体。顺势而为,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带来了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亲和力的新途径。高校要顺“新媒体优点”这个“势”而有所作为。

高校教师要“多上网”“上好网”,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网络动态、网络思维和网络诉求,针对大学生关心的个人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国家发展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网络平台“一对一”“点对点”的深度指导和服务,在深度交流中实现释疑解惑和思想引领。要创新网络教育的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生命力和震撼力,并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就要提高网络信息的吸引力。要注重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效度,打造一批有深度、有广度和有吸引力的校园文化网络品牌,既要做到把握政治主旋律,又要突出生活化平民化;既要聚焦重点热点焦点,又要突出内容的亮点美点和吸引点,不断满足青年大学生对高质量网络媒介的需求。要挖掘新媒体优势与大学生互联网思维的结合点,加强对大学生参与网络平台建设策划、组织、激励和引导,调动大学生网络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在参与和实践过程中释放、分享和获得正能量。

(四)形成合力,构筑网络育人新格局。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一批导向正确、影响力广的网络名师,建设一支由学生和青年教师组成的网络宣传员队伍。要提高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引导他们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把握正确舆论方向,抓好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时期,引导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要加强对学生网络舆情的动态监控,及时掌握学生的信息舆情动向,及时做好沟通交流和互动工作,及时屏蔽负面的信息,降低不良信息的影响;要建立上下齐抓共管、多方共同参与的监管机制,定期对高校内的“两微一网一端一抖”等网络平台进行审查,牢牢抓住意识形态安全之根本,守住价值主线、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对出现的一些负面信息坚决查封,确保网络内容的正确价值导向。要协调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的力量形成合力,对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管理监督、检查评估,抢占、筑牢网络宣传思想主阵地,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环境。

【参考文献】

[1]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85

【基金项目】2017 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GXGZJG2017B184);桂林理工大学2019年辅导员专项研究课题项目(校级)“地方高校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提升的研究”(GUT19FC23);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区级)“学生主体视角下广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GXGZJG2019B136)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 维(1986— ),男,广西横县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学生工作部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
RCEP与房地产机遇
再见,机遇号
不必过于悲观,四大机遇就在眼前
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
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启示
运用慕课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