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背景研究

2020-06-08 09:48罗玉洁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1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

摘 要:经历整风运动后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丰硕成果,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初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和纵横交错的国内形势成为该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也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解放战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背景研究

经过抗日战争艰苦卓越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一支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队伍。解放战争时期的共产党在经历整风运动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丰硕成果,全党上下思想空前统一,这为快速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也为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性发展”奠定了基础。此时复杂多变的国际背景和纵横交错的国内形势也成为该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的奠定

从理论内容上讲,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极其丰富。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及毛泽东思想基本成熟都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首当其冲的是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及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论新阶段》《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等论著中,毛泽东深刻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领导者、动力、目的、前途等问题,依照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基本国情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从歷史的角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特点及规律,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及文化的纲领,从而系统地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沦。在毛泽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政策》《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和周恩来的《论统一战线》等论著,从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关系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在当时民族民主革命中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历史必然性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巩固和发展爱国主义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对党的统一战线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其次是针对党的建设理论及军事理论,“毛泽东在《反对自由主义》《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学习和时局》《反对党八股》”和刘少奇的《论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论著,在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正确开展党内斗争等方面的提供了丰富经验,这些理论以高度的概括和升华完善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在革命军队的建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方面,毛泽东在《论持久战》和《战争和战略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周恩来的《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朱德的《论抗日的游击战争》《论解放区战场》”等论著也阐述了军事战略方针及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等问题,从实践中形成的理论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人民军队建设和人民战争的理论成果。

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从马克思主义者的角度出发,“在以往中国革命经验教训基础上,系统地介绍了实践认识的关系,清晰地阐明了认识论中的两次飞跃,总结了认识发展的规律;”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深刻地分析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面对不同性质的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实践论》中认识论思想贯穿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这些都进一步为党内同志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为统一思想起到了重要重要。同时,在文艺理论中阐明了文化工作和革命工作的关系,特别强调了知识分子在革命中的作用,例如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改造我们的学习》《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等论著中详细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为知识分子和文艺工作者指出了文艺工作的方向,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文艺工作理论。

二、战后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的斯大林等人对国际形式的估计过于悲观,并怀疑中国革命是“铁托式”胜利,不支持中共与国民党方面进行军事斗争,同时认为解放军打过长江会引发美国参与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面对斯大林的“不许革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领导人以慎重又巧妙的方式保持着国际团结。“1950年2月签订《中苏本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和新中国正式结盟。

首先,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妥善地处理了中国革命与苏联、斯大林的关系。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长期奋斗的结果,但是也决不能说“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事实上,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一定的国际条件和各国革命力量的支援,其中也包括苏联的支援。对于这种支援,中国共产党是十分珍惜的。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毛泽东发表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批判了“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思想,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的民主革命,强调了苏联在中国革命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肯定了斯大林等人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与帮助。同时,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宣布采用“一边倒”的国际政治策略,消除了斯大林的“铁托式担忧”,维护了双方发展的长远利益。

其次,保持中苏双方的稳定团结有利于中苏长远发展。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要巩固这个胜利,对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威胁,同样需要国际援助,在新中国诞生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恢复被长期战争破坏的经济,“从事经济建设的紧迫任务,这也需要借鉴苏联建泣的经验。”因而维护中苏两党和两国的团结,是巩固和发展中国革命的需要,是革命的大局。所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以极其慎重的态度和巧妙的政治艺术,妥善地处理了中国革命与苏联、斯大林的关系,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按中国情况办事,抵制了斯大林对中国革命的错误干涉,而另一方面又不采取公开批评、公开顶撞的态度,避免与他们发生直接对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继十月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伟大胜利。苏联背靠新中国,对苏联是有利的。斯大林在目睹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既成事实之后,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了自我批评。为了表达苏联方面的团结愿望,新中国刚一成立,斯大林便邀请毛泽东访问莫斯科,并安排了高规格的接待。这表明维护中苏团结,也是苏联、斯大林的愿望。

第三,逐渐形成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立的国际形势促使两国迅速结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江河日下。1947年8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参众两院联席会议宣读了国情咨文,提出了杜鲁门主义”成为美国进行“冷战”的正式宣言。不久,美国又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企图以美国的经济实力来支持反共运动。1949年4月,西方国家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了十二国军事同盟,西方国家的反苏政策达到了高潮。由于“冷战”的急剧升级,东西方集团的紧张关系己临近于军事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中国革命的胜利,使苏联获得了一个伟大的盟友,斯大林不能不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中苏的团结,以对抗西方发动的“冷战”威胁。同时,美国在加紧扶持日本军事主义,并全力支持逃到台湾的蒋介石,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其全球战略对中苏安全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苏联需要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话语权,新中国也需要苏联的帮助来应对更多的挑战,所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苏双方保持友好关系。

三、纵横交错的国内形势

1945年8月15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经过十四年艰难的抗日战争,人民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中国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牺牲。日本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大片的家园被毁,大量的物品被毀坏,这使得战后人们的恢复工作异常困难。此时的人民格外渴望和平安宁的生活,虽然以蒋介石为待变得国民党政府腐败且反动,但各族、各阶层人民仍希望两党之间能够克制,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国内问题,从而“建立统一、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共产党主动争取和平、民主和团结,但国民党的虚伪求和态度激化了国共矛盾。

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深刻了解人民的需求与愿望,在抗战结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最大诚意,团结各民主党派及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民主力量,力图通过民主联合政府,为建立一个光明的新中国付出了巨大让步与努力。为了避免内战,发扬和平与民主,站在人民利益上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三个主要口号“和平、民主、团结”。同时,毛泽东赴蒋介石之约与前往重庆进行谈判及政治协商,试图以和平方式实现共同发展。中共代表团经过与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并密切沟通合作,同国民党当局认真协商后,两党于1945年10月10日签署了“双十协定”,旨在建立一个独立、自由、强大和繁荣的新中国,并于1946年1月10日签署了“停战协定”。随后,中国共产党委任代表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不懈的努力会议通过重组政府,改组军队。“政治协商会议给苦于战火与独裁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与民主的新希望。”

但决心严格履行政协协议的共产党最终未能阻止全面内战的爆发,因为国民党的虚伪求和态度激化了国共矛盾。二战后美国希望扶持“亲美”的蒋介石政府为其稳定亚洲局势并遏制苏联,继续维护自己在中国的殖民利益,于1946年支持蒋介石主持召开反人民政治协商的会议的伪国民大会,坚决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这严重伤害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所以,此时中国共产党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矛盾冲突不断升级,使得共产党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不得已以自卫反击战粉碎国民党的进攻,具体表现为战争策略还有方针政策的转变。

四、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初步形成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和发展,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的选择也造就了该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无论是争取和平还是自卫反击,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角度进行历史选择,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站在人民的角度才能真正起到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联动型动力机制的精神实质[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10(01):04-07.

[2] 戴安林.毛泽东抗日战争时期的党风建设思想[J].红广角,2017(Z3):57-65.

[3] 庞存生,张建军.论朱德对我军战略战术形成与发展的重大贡献[J].军事历史研究,2006(04):60-64.

[4] 曹明臣.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点[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6(02):140-145.

[5] 鹿军. 论毛泽东《实践论》中认识论思想及当代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14.

[6] 严雷.权衡与选择——试析苏联与新中国建立同盟关系的原因[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03):73-80.

[7] 张亚斌.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对苏联经济建设经验的认识与思考[J].党史文苑,2007(14):04-06.

[8] 葛兆富.美国“大规模报复战略”出台成因初探[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1):94-97.

[9] 吕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国家统一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 张春梅.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作者简介:罗玉洁(1994.02- ),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西安科技大学,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五星红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解放战争忆事
解放战争战略考
何时由自卫战争转入全国解放战争?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消灭国民党军的总人数是多少?
解放战争第三年军事计划究竟是何时提出的?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
解放战争中的《绥远方式》
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起止时间到底如何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