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社会实践创新形式

2020-06-08 09:48孙唯真
锦绣·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创新

孙唯真

摘 要:本文围绕当前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活动定位不够明确、活动开展不够深入、后勤保障不够有力等几方面问题,通过分析研究,在成员选择、学校支持、地方协调、前期策划、过程控制、总结深化等几个环节对其的形式提出了具体的优化建议,认为新时代情况下,应当在助力学生成长与服务社会发展之基础上进行持续创新。

关键词:社会实践;高校;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要求:“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

目前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已有一定规模并取得诸多突出成绩,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尚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为了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模式,创新实践形式,本文即通过对高校社会实践互动调研,加以个人经历,总结经验,希望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意见建议。

一、当前高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种类丰富,形式大体可以分为校园社团活动、外出观摩活动和社会调研活动等,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比较单一,都主要集中在对校园文化氛围的丰富和对学生成长的积极作用上,而较少思考如何让普通大学生从日常生活中起到服务社会与群众的作用。

由于高校学生本身有较重的学习科研压力,能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和形式都比较局限,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将学生个人成长与服务社会群众紧密联系的社会实践形式就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校社会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活动定位不够明确

首先,活动开展的意义不够明确。其关键要能够将学生成长和社会服务有机结合,但是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活动往往浮于形式:其意义要么有失偏颇,仅仅关注学生成长或社会服务之一方面;要么沦为虚无,于社会走走形式,于学生做做任务。

其次,活动开展的方式不够明确。实践前期准备不充分,计划不周密,项目论证不充分,准备周期过短,往往不能合理明确实践团体规模、实践内容指向、实践期限长短,最终影响实践效果。目前的实践活动开展方式则往往是规划不足,临变有余。

(二)活动开展不够深入

首先,存在“蜻蜓点水”的问题。一些实践团队在到达实践目的地后,仅仅走过场,对很多问题了解未深入就直接撤离,对当地群众的服务也仅仅停留在宣传上,甚至带有一定的娱乐性质,沦为参观团。

其次,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实践为求宣传效果与行动稳妥,往往照搬照抄前人经验,就如一批去植树则各批都植树,一批去敬老院则各批都去敬老院。如此其实是懒于思考懒于创新,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存在“一曝十寒”的问题。很多实践活动只局限于寒暑假、特定节假日,全年看来,真正就是一两个月高潮,十个月沉寂。这样集中开展,虽然可以有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但是会导致长期实践项目流于形式,也会导致调研服务结果的片面性。

(三)后勤保障不够有力。

首先,经费保障不够有力。由于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对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普遍不足,只能安排个别重点团队、少数学生参加。(欧文婷、戴晓云、梁承龙,2014)很多学生纵使有好的想法,但是迫于经济压力,仍然是想去的地方去不了,想做的事情做不到。

其次,协调支持不够有力。学生去往实践地点,除了部分学生去往家乡,相对方便安排实践事宜,大部分学生都很难在第一时间取得有效的沟通联系渠道,往往到了目的地不知道該找谁、该去哪、该做什么,甚至有时不能取得官方及群众的信任,需要学校出面协调。

最后,政策保障不够有力。学生在调研中取得较大的收获,但整个实践项目却往往虎头蛇尾。学生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和所思所感无法转化为有效成果及展示平台,不能对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导致学生积极性受挫,影响实践项目的长期效应和可持续效应。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的主要思考及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团队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社会实践活动,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尤其是暑期实践时参与的大学生常常需要一站式完成多项服务内容,因此在实践团队人员的选取上,要具备包括人际沟通、记录宣传、文化历史等综合素质,一支高素质、有进取心且热忱的队伍,是实践项目的核心与灵魂。

(二)学校大力支持,提供有力保障,确保活动开展稳定有序。

首先,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帮助解决实践团队的经济问题;其次,学校提供协调支持,学校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同时又帮助联络协调;最后,学校提供政策支持,既为实践活动进行积极的前期宣传和推广,又为实践活动设置合理的学分、评奖、展示等后期成果转化制度。

(三)争取地方政府协调支持,收获一手鲜活资料。

实践团做足前期工作,在校时通过官方渠道同目的地有关部门事先沟通,保证到达目的地后得到工作支持,事前向当地社区群众进行宣传等。地方政府的支持,能够保证实践活动有序进行,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四)过程把控精细扎实,紧紧抓住关键节点。

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较多不可控因素,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变化,诸如根据服务对象时间的变动临时更改行程,根据当地具体条件临时变更服务的具体内容等。严格科学的控制,是实践活动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

(五)深入总结活动成果,积极推动成果提升转化。

实践行程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实践活动的结束,还需要事后进行大量精细的成果总结工作。事后的总结与展示,构成实践活动的升华,并为此后的实践提供宝贵经验。

四、总结:社会实践活动呼唤持续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曾对教育工作提出要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要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创新,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是教育工作今后和未来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社会实践活动在呼唤持续的创新。必须时刻保持头脑清醒,不断思考工作中的痛点、难点,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拿出新办法、新思路来解决新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00后甚至更年轻的一代人将逐步成为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摸清年轻人的思想基础和思维方式,有针对性的改进我们的活动的组织模式、开展形式、保障方式,同时不忘记助力学生成长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初衷,才能确保我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真正符合年青一代的需求和愿望,从而确保其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欧文婷,戴晓云,梁承龙.加强高校社会实践组织工作提高育人成效研究[J].大众科技,2014,16(12):121-122.[2017-09-08].

[2]熊翼,汪小平,李成军.大学生对高校社会实践实施状况满意度调查研究[J].改革与开放,2009,(11):163-164.[2017-09-08].DOI:10.16653/j.cnki.32-1034/f.2009.11.055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高校创新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