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印记》的中和之美

2020-06-08 09:43崔玲惠
锦绣·上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苏秦

摘 要:《金印记》是以战国时期伟大的纵横家苏秦的故事为题材的戏曲作品,在我国戏曲史上流传十分广泛。该作品以《战国策》和《史记》为基础,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加工,突出世态炎凉主题的同时更体现了儒家的“中和之美”,文章将从“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和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来讨论男女主人公形象的“中和之美”,从大团圆结局的安排来讨论受众对“中和之美”的心理期待,探究《金印记》中和之美的审美内涵。

關键词:《金印记》;中和之美;苏秦;大团圆

中和之美,在中国审美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直贯穿始终。《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当喜怒哀乐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感情表现出来又能做到符合节度叫做“和”,作品的创作达到了中和的境界,便会有一定的审美内涵。中和之美作为文学创作角度的一般含义是抒发感情要有所节制,杂多而对立的审美因素要和谐统一,婉转曲折、韵味深长。而目前对作品《金印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演化与形象分析上,并未探究其审美内涵。因此,本文将从“哀而不伤”的情感、温柔敦厚的人物性格、悲喜相间的大团圆结局三方面来探究《金印记》中和之美的审美内涵。

一、“哀而不伤”的情感表达与苏秦形象的“中和之美”

历史上介绍苏秦主要是说他“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司马迁为他列传赞扬他“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主要突出的是他卓越不凡的政治才能,逆境中的百折不挠,才智过人,而《金印记》不重点选取苏秦“游说诸侯”“连六国从亲”的历史故事,而是以“苏秦衣锦还乡”的故事为戏剧题材。作者对苏秦形象的塑造深受“中和”思想的影响。他的家人不支持他嘲讽他“满腹文章不疗饥”,落第后更是瞧不上他,而苏秦面对这双重冲击便“羞脸难藏万千惶恐”想要投井自尽。从这些经历我们可以了解苏秦性格中懦弱的一面。由于自己求仕之路的不顺,他一直忍受着家人的嘲讽。此时苏秦并未表现出自己的情绪,这称之为“中”。

《金印记》中的苏秦也展现出了冷漠的性格特点。在他衣锦还乡之后面对换了副嘴脸的家人苏秦则说:“(生)俺这穷骨头,何劳恁般远接?苏秦原是旧苏秦,昔日何疏今日亲?”这几句话向读者展现出苏秦久积心中的满腔怨愤,最后在叔父的劝说下发泄完不满的苏秦选择一家人团圆。

在贫穷时他选择忍受家人的排挤,在发迹后他先是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和委屈后选择原谅,苏秦这种既隐忍又斗争的性格深刻的反映出作者对“中和之美”的追求。

二、温柔敦厚的性格特征与周氏形象的“中和之美”

《金印记》中对周氏形象描写虽不是特别多,但对其形象的刻画努力将她从历史中尖酸刻薄的嘴脸中剥离出来,使她看起来更加贤惠。《战国策》记载苏秦不第回家后“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但是在他衣锦还乡时“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匐,四拜自跪而谢。”《史记》中载:“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历史上的周氏并不贤惠,而在《金印记》中则把对丈夫的不支持大多转变为自己的无奈与迫于压力。它解释了周氏不下机迎接丈夫的原因,周氏想迎接丈夫却碍于婆婆指责只能停机闷坐,一方面写出对丈夫的思念体恤之情,另一方面写出在夫家的贤惠,孝敬长辈。

在苏秦逼迫她典卖金钗时,她起初舍不得卖,苏秦责怪他目光短浅,并要挟发迹后另娶一房,她便同意卖掉金钗并表明是因担心功名不成却又金钱散尽,并对丈夫表达了祝福。这里周氏虽不是十分支持,但这也更像生活中的夫妻,对丈夫既担忧又期望。

上述《金印记》中对周氏形象的刻画与历史中尖酸刻薄的周氏完全不同,作者赋予她更多的是生活的无奈,更符合一个贤惠妻子的形象,这完善了人物性格,化解了戏剧冲突,使人物的心理欲求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和谐与平衡。

三、大团圆结局与受众“中和之美”的心理期待

《金印记》的中和之美还体现在“大团圆”的结局上,苏秦的家人在听闻他衣锦还乡之后,一改往日的尖酸刻薄嘴脸,顶风冒雪的前往官亭去迎接发迹的苏秦,但是他并未理睬家人,先去拜谢了有恩于自己的叔父。最后才在叔父的劝说下与自己的家人和解,终得圆满。苏秦不计前嫌,抛却积怨选择了宽容。通过父母兄嫂在苏秦发迹前后态度的对比,一方面反映出世态炎凉,另一方面也铺垫了该剧“大团圆”的结局。这种大团圆的结局是符合儒家情感表达方式的,要讲究适度的原则,在苏秦衣锦还乡之时安排了家人的谄媚逢迎,这相较于之前落魄时的讽刺侮辱是由悲到喜的转变,但是又安排了苏秦对家人的冷漠与怨愤,这是由喜到悲的转变,最后幸得叔父从中周旋,宽容的苏秦选择原谅,终得圆满,又由悲转而喜。这由悲到喜再到悲最后又到喜的不断转变充分体现了悲喜相间的中和之美。《金印记》的这种结局,符合观众对“大团圆”结局的心理预期,使读者得到一丝安慰,看到生活的希望。

《金印记》以史实为基础,有继承有创新,将故事的叙事视角主要集中在家庭矛盾上,增强了作品对世态炎凉的讽刺效果。《金印记》一方面通过完善人物性格化解戏剧冲突,使观众的心理欲求得到满足,来迎合大众的需要;另一方面又借助“大团圆”结局的设置,达到化解冲突的审美目的,从而实现平衡与和谐,达到“中和美”的审美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3]孙崇涛.明清传奇选刊·金印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8.

[4]刘向.战国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吕天成撰,吴书荫校注.曲品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韩庆伟.苏秦史料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南昌大学,2011.

[7]沈维佳.苏秦戏剧中苏妻形象分析[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3(1):33-35.

[8]俞为民.南戏《金印记》的版本及其流变[J].文献,1993(4):13-32.

作者简介:

崔玲惠(1997—),女,汉族,黑龙江省绥化市,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苏秦
乱世中闪耀的智慧——苏秦
苏秦:闯荡江湖靠忽悠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羞辱”之恩
战国头号间谍之死:“车裂”到底是怎样一种刑罚?
为什么用二百五骂人?
引锥刺股
苏秦:我是导演,我怕谁
苏秦之得,与苏秦之败
遇挫愈奋的书生相国苏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