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为本的“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实践研究

2020-06-09 12:18庄晓珊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庄晓珊

[摘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五要素,也强调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教、学、评”的一体化。以苏教版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教学为例,阐述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以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配合物

[中图分类号]

G633.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17-0067-02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传递孤立的知识和技能,忽视学生的未来发展。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面展现了学科课程学习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实现到教学日标,针对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必须突破传统,深挖根本,以培养学生素养为导向。本文以苏教版化学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配合物的形成和应用”教学为例,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合理设置各个教学环节,并将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真正达到“教、学、评”的有机结合,重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诊断与发展,以真正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学习配合物的形成。

(2)通过对配位键的学习,进一步深入认识配合物的本质及其结构特点。

(3)学会利用配合物的知识预测不同配合物的性质,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4)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增强社会责任感。

2.评价目标

(1)通过在配合物形成的实验探究活动中进行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和点评,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预测、实验设计、验证及分析现象的能力,以及形成知识的水平。

(2)通过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诊断与发展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诊断與发展学生实验操作水平。

(4)通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诊断与发展学生的化学社会价值认知水平。

三、教学与评价思路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视频,并介绍我国化学家戴安邦教授为无机化学所做的贡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学习任务

【任务一】配合物的形成

(1)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分别向5% Fe2(S043溶液和5% CuS04溶液中滴加2 mol/L氨水至过量,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结果]5% Fe2(S043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5% CuSO4溶液:先产生蓝色沉淀,沉淀逐渐增多,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评价、诊断与发展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通过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及物质的认识,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知水平;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思考,诊断并发展学生在已有认知水平上发现新问题并合理分析与处理的能力。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问题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意识、变化观念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深度实验探究

引导学生思考:深蓝色溶液是什么物质?它是由什么粒子结合而成的?

提出猜想:①深蓝色物质是由铜离子与氨水形成的新微粒;②深蓝色物质是由硫酸根与氨水形成的新微粒。

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试剂,小组合作讨论并提出方案来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学生分小组设计、完成实验,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整个环节中贯穿着评价,包括学生对彼此的设计方案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使评价真正起到促进能力提升的作用。同时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水平、物质及转化认识水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等,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理论分析

提出问题:Cu2+与NH3是如何结合成[Cu(NH34]2+的?

迁移分析:回忆H+与NH3是如何作用形成NH4+的,思考Cu2+与NH3之间的作用力。

设计意图:诊断并发展学生认识物质内在原理和原理之间联系及转化的水平,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任务二】配合物的组成与特点

概念认知:

(1)以[Cu(NH34] SO4为例,介绍中心原子、配位体、配位数、内外界等基本概念。

(2)强调由内界和外界构成的配合物在水中是完全电离的,但内界难电离等特点。

强化认知:自主完成[Cu(NH34]SO4和[Co(NH35CI]CI2电离方程式;认识Na3[FeF6]等物质的结构特点。

解决问题:设计实验区分[Co(NH36]Cl3和[Co(NH35CI]Cl2這两种配合物品体。

形成方案:

(l)称取相同质量的两种晶体,分别配成溶液。

(2)向两种溶液中分别加入足量AgNO3溶液,振荡。

(3)过滤,洗涤,干燥,称量。

归纳小结:所得固体质量多的为[Co(NH36]Cl3,少的为[Co(NH35CI]Cl2

设计意图:通过概念认知的水平及学生解题的情况,诊断与发展学生对概念模型学习的准备把握及应用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区分[Co(NH36]CI3和[Co(NH35Cl]CI2这两种配合物晶体,诊断与发展学生的情境实验设计能力以及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任务三】配合物的应用

概念认知:联系生活,介绍配合物的应用,如药物、催化剂的应用,利用配合原理溶解难溶性物质等。

设计意图:展示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诊断并发展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学科特点,以任务为驱动,紧紧围绕评价、诊断并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主旨,力图避免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更注重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学习能力。反思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1)在教学实施之前,清晰的目标是“教、学、评”一体化的前提,只有明确教学目标和评价目标,才能有效地展开教学,教、学、评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要合理地设置教学环节并有效地实施。

(2)“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实施不仅要考虑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还要兼顾最终的考查方式,即高考。为此,教学目标、评价目标及教学实施也要与命题专家的命题方向保持一致,在培养学生能力和发展学科素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只有能力而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样考不出好成绩。

(3)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有些是教师可以预设的,而更多的是课堂突发生成的。对课堂生成性问题,教师不可视而不见,而是要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并充分利用其价值。

(4)评价不应是单一和片面的,而应该是多角度、多元化的;评价也不应只在课堂上,而应该实施于课前与课后。

以上是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问题。当然,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不同的角度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本文旨在通过这一实践研究,能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吴星,吕琳.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学、评”一体化[J].江苏教育,2019( 19):22-25.

[3]刘江田.高中化学“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江苏教育,2019(19):6.

[4]王云生.“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实施的探索[J].化学教学,2019(5):8-10+16.

(责任编辑 罗艳)

猜你喜欢
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教、学、评 ”一致性研究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