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音乐元素提升语文之美

2020-06-09 12:20马四云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音乐元素阅读教学

马四云

【摘   要】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融合是课程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王崧舟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之美,美在用音乐调节进程,优化教学;美在用音乐唤醒情感,引起共鸣;美在用音乐创设情境,放飞想象;美在用音乐升华主题,意味无穷。实践证明,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程,能使语文课灵动活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关键词】王崧舟;阅读教学;音乐元素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实践证明,将音乐元素融入语文课程,能使语文课灵动活泼,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王崧舟老师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纵览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说他痴迷于用音乐来提升语文之美,一点也不为过。在他的语文课上,配乐与教学节奏有机整合,与教学内容相得益彰,能充分唤醒学生的情感,令人拍案叫绝。

一、用音乐调节进程,优化教学

按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一节课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段:上课开始的2~5分钟为第一时段,此时主要是一堂课的导入环节;20~25分钟为课堂的黄金时段,一般用来解决教学重点问题;随后的8~10分钟为第三时段,是高强度脑力劳动之后的疲惫、松弛和平静时期;最后的3~5分钟是课堂的收束环节。王崧舟老师的语文课堂中,配乐很少出现在上课伊始,主要集中在第二时段和第三时段的转换期以及最后的收束环节,这符合课堂教学的时间安排规律。

收束环节由于临近学生期待的下课时间,学生的注意力会再一次集中,此时播放歌曲有加深其理解、强化其记忆之效,如《慈母情深》《桃花心木》等课。而在第二时段与第三时段的过渡期插入音乐,则能够帮助教师完成教学形式上的转换,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如《记承天寺夜游》一课,经过借月导入、解读四字词语、梳理行文脉络、品味空明意境这几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大致处于第二时段到第三时段的转换期,已經经历了密集的脑力劳动,此刻非常需要放松。王老师适时地播放背景音乐《江上清风》,进行课文范读。该背景音乐系古典乐器演奏,音韵悠长,空灵寂静,而王老师的诵读深情款款,耐人寻味。音乐和诵读使学生的大脑得到放松,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进行巩固与内化,为后面联系时代背景、体悟作者心境奠定了基础。教学中,王老师结合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效调控课堂节奏,借助音乐,真正使课堂产生了快慢交错、有张有弛、此起彼伏的变化。

二、用音乐唤醒情感,引起共鸣

文学和音乐都源于真情,表达真情是这二者创作的出发点。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上融入音乐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

例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枫桥夜泊》时,先引导学生解读“江枫”“渔火”“霜满天”“愁眠”,品味“对”字之妙。学生理解了张继漂泊在外的满腔愁绪,知道诗人的孤独、凄凉、忧愁。接着,王老师相机安排了一个有关朗诵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受这些情绪,将情感体验引向高潮,同时也为后面的教学——理解“钟声”意象的独创性蓄势。此朗诵环节的配乐是邓伟标的《空》,该乐曲开始便是流水潺潺、虫声阵阵,很快把听众引入一个安宁纯净的夜晚,与诗歌的意境非常匹配。学生的心灵随着乐曲沉静下来,他们静静感受诗歌的情韵。此后钢琴、小提琴、古筝此起彼伏,婉转交错。随着音乐的起伏,王老师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引诵:“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诗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念道——”学生接诵全诗。之后,师生合作朗读。

师:(随着音乐,高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高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随着音乐,低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

生:(轻声齐读)夜半钟声到客船。

音乐起,情感起;音乐落,余音未了,深情悠悠。在不经意间,这首诗通过师生的诵读处理,已经有了歌的意蕴。随着音乐的起伏,情感也自然而然地起伏,诗歌与音乐完美地融为一体,学生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可见,音乐不但能够唤醒情感,还能让情感演绎得更为细腻。

无论教什么课文,课堂的感情节奏都应和文章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当喜则喜、当怒则怒,不如此,则难以“披文入情”,无法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王崧舟老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两次让学生听这首曲子,达到了人曲合一、文曲合一的境界。第一次倾听是在学生掌握了阿炳的创作背景后。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地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地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地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地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生静听)

通过倾听,学生对这首曲子有了感性认知,同时对课文内容也有了整体把握。

第二次播放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一段描绘《二泉映月》旋律的文字,学习策略是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采用朗读的方式来进行感受。课文描述《二泉映月》的旋律由起初的委婉连绵转为高潮时的升腾跌宕,再变为尾声处的舒缓恬静。朗读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也随着音乐呈现出平静、激越、舒缓的变化过程。学生通过文字来理解音乐,又通过音乐更进一步地理解文字,两者可谓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用音乐创设情境,放飞想象

适切的配乐可以为课堂创设适宜的情境,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为思维训练找到契机。王崧舟老师在执教纳兰性德的词《长相思》时分别配了两首乐曲,一首是笛箫演奏家张维良演奏的《怆》,另一首是林海的《琵琶语》。《长相思》共有三个教学环节:借助注释,读懂词义;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在完成第一个教学环节“借助注释,读懂词义”之后,王老师首先指名朗读。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感受词人身在征途的寂寥之感,王老师以《怆》作为背景音乐,再次引导学生朗读。音乐响起,笛声悠扬,箫声苍凉,鼓点激越,古筝呼应,一下子就烘托出了一幅远离家乡的战地之景,让人似乎听见萧萧风声、嘶嘶马鸣,似乎看见天地辽阔、黄沙漫天……在此背景音乐之下,王老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学生闭眼想象,王老师再次范读,而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这段音乐持续了大约7分钟,将诗句中“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等内容以更加可感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犹如身临其境,面对教师的提问,纷纷说看到了战士们跋山涉水的画面、诗人辗转反侧的画面、诗人孤独沉思的画面……学生的回答让人赞叹!

随着教学进程的推移,下一项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配乐中想象纳兰性德的家乡是怎样的,此时课堂上播放的背景音乐巧妙地切换为林海的《琵琶语》。其反复的前奏将人带入一种缠绵悱恻、欲说还休的境界,淡淡忧伤的琴键声,加上琵琶“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特点,特别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这段音乐将学生带入纳兰性德朝思夜想的故园,随着旋律的推进,小提琴、中提琴、钢琴、洞箫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营造出了一种凄清婉转的氛围,与此前的《怆》形成强烈的对照,也让词人的“身在征途”与“心在故园”对比鲜明。学生的表现同样令人拍案叫绝。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他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在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有的还用花编成花环戴在头上。家乡一片生机勃勃。

师: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他看到的。你们看到了哪些?

生:我看到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圆圆的月亮,鸟儿也不再“叽叽喳喳”地叫,只听见外面“呼呼”的风声,花儿合上了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夜晚。你看到了——

生: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上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又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汉子们正挑着水。一家人做好饭后,围在一起,喝酒聊天。

学生所想象的这些温馨、宁静的故园画面与词人难返故园的伤感形成鲜明对比,与音乐创设的情境高度契合。背景音乐的设置使得这个教学环节变得十分动人。

四、用音乐升华主题,意味无穷

王崧舟老师还比较喜欢在课堂的收束环节播放背景音乐。此时,学生还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却被教师的一声“下课”强拉出课堂,然而旋律却仍在心头激荡,歌词还在脑中盘旋,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安排往往能够起到拓展、延伸、升华主题的作用。

如王老师执教《桃花心木》时,背景音乐配得非常巧妙,是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之笔。授课过程中,王老师抓住该文的中心句“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进行提问。

师:静读课文,看看故事中哪些地方能够帮你理解生活中的不确定。

师:这样的道理(生活中的不确定),林清玄一开始就明白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不确定。

资源拓展:了解林清玄最敬佩的三个人物(陆羽、慧能、玄奘)曾经经历过的不确定的生活以及他们是如何面对这些不确定的。

思考:如果以后不幸降临到你的头上,你会怎么办?

通过多个教学环节的层层深入,课堂教学的核心最终锁定在“不确定”这三个字上。王老师最后的收尾声情并茂:“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的最后的《醒来》。”佛教音乐《醒来》恰在此时响起,空灵的旋律,犹如天籁的童音,智性的歌词,对课文主题进行了延伸。“从生到死有多远,呼吸之间/从迷到悟有多远,一念之间/从爱到恨有多远,无常之间/从古到今有多远,笑谈之间/从你到我有多远,善解之间/从心到心有多远,天地之间/当欢场变成荒台,当新欢笑着旧爱/ 当记忆飘落尘埃,当一切是不可得的空白/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人生是无常的醒来。”《醒来》是对课文所表达的主题“不确定”更为诗意、更具哲理的吟唱。虽然学生因阅历太少一时无法理解佛教音乐中深邃的意蕴,但心灵也能受到震撼。《醒来》的播放将课文主旨上升到哲学层面,启人深思。

王崧舟老师曾经谈过自己使用音乐的原则,大致是少用、精用、妙用,用小众音乐,用出实效。在王老师的阅读教学中,音乐是一个有趣的精灵,它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唤醒学生的情感,增加了语文的诗意,延伸了课堂的深度,展现了教学的灵性。文字与音乐,相辅相成,相伴相生。没有对文字的赏析品味,音乐便是无根之木;没有音乐的渲染点缀,课堂便不够灵动深邃。这二者互相成全,深度融合,使王崧舟老师的阅读教学摇曳生姿、诗意盎然。

参考文献:

[1]王相文,王松泉,韩雪屏.语文课程教学技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實验小学   434100)

猜你喜欢
音乐元素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音乐元素的融入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西方音乐元素在二胡演奏中的移植
探讨动漫人物性格表现和音乐之间的内在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