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乡土植物在城区高密度休憩场所的实施可能

2020-06-11 03:45杨扬
居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乡土植物公共空间

杨扬

摘 要:文章以城市在发展扩张中暴露的缺少绿意休憩场所的问题为背景,发起了丰富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可能性思考,通过分析高密度休憩场所的特点和划分休憩场所的类型,提出利用乡土植物丰富城市公共空间功能的构想,如何从生态、地域文化的角度选择乡土植物,以及乡土植物在城市高密度休憩场所的可行性实施策略。

关键词:乡土植物;公共空间;休憩场所

文章编号:2095-4085(2020)04-0057-02

在效益要求过剩、需求反思精神的大中型城市,人们渴望能亲近自然。基于内心已有构架下的空间意境,重唤打造绿意休憩空间的思考,把建设绿色的高密度休憩场所作为起点,打通人类通往自然怀抱的廊道。乡土植物是极有生态优势的“种子选手”,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有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同时在它独特地域特性、人文优势的快速催生下[1],会成为城市户外开放空间的点睛之笔。

1 城市高密度休憩场所特点

城市高密度休憩场所如同“休止符”,给城市快节奏生活休止的空间,适应每一个当下的需求[2],其特点包括:1)用途有差异 为了提供舒适便捷的休憩服务,公共空间要有目的的改造,充分调动能动性打破空间界限,丰富空间形态。2)应人民之所需 建设公共空间的休憩功能,是向着利民、安民、契民意的建设构想迈进。3)服务人群类型多 以对地块期望度较高的的主体人群作为服务对象“量体裁衣”,突出设计重点,使得设计更具针对性。4)地块形状无规则 尊重原始场地现况,利用或规避原始场地的缺点,发挥优势,增加空间的有效利用率。以重庆山城巷传统风貌区步道为例[3],在步道一侧保留岩石夹缝的大榕树,为步道增加绿茵的同时展现原汁原味的山城风貌。

2 城市高密度休憩场所类型

城市高密度休憩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教育机构区周边休憩场所 1)幼儿园 邻近幼儿园设置能延续欢乐气氛的过渡场地。3-7岁儿童已逐渐能够感受色彩明暗度、饱和度,并受到色彩的影响[4]。选用色叶明快并且与孩子身高相宜的“乡土植物”,便于儿童对植物的认知,带给他们归属感、安全感。幼儿园附近是动线活动频率高的场地,建议选用无毒、无刺、少虫害、花粉不易扩散的乡土品种。2)青少年 在大、中、小学附近设简单交流休憩场所,利用长势不过于密集的乡土植物营造半合半开的空间,培养他们亲近乡土的感情,如麦苗、水稻等。

(2)老城居住区周边休憩场所 老城区公共空间较窄,在紧邻人们必经的行动路线附近选择休憩场所。优先考虑落叶树种和不招虫蝇的植物,树下多设置座椅,夏季乘凉,冬季枝条疏影下晒太阳取暖。

(3)高新办公区周边休憩场所 高收入群体有较高审美意趣,气候环境有优势的地区融入特色立体綠化,辅助表现休憩空间的美感,同时柔和四合空间交汇的冲突感。

(4)商业区周边休憩场所 增加小型休憩场所,有利于提升购物环境优势,刺激商业区活力。低耗水量的乡土草本植物和灌木有利于降低商业成本和养护费用。

(5)公共服务区周边休憩场所 1)医院 栽植无毒、无刺、花粉不易扩散且有较高观赏性的植物。暖色调的乡土植物给病人和家属情绪上的放松,有利于缓解他们因病情带来的低迷情绪。2)博物馆 在与博物馆接缘的场地栽植乡土植物,可引导参观者提前了解城市乡土标识,拥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3)大型场馆 利用乡土树种打造开放可达的休憩空间,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3 备选乡土植物的原则

对于乡土植物选取的原则,需要遵循以下几点。1)成活率高,成本低 在当下以至未来的社会中,成本降低,无疑是经济社会运行下的追逐目标,乡土植物生物特性优势也受到大众认可和推崇。2)因地制宜,量“材”录用 选用有地域特性的乡土植物,拉近自然与城市的距离,稳定城市生态系统,缩短收效周期。3)尊重植物多样性 品种多样、季相多变、色相多变、搭配多样。利用乡土植物烘托出不同氛围,与周围建筑物外立面的风格、颜色相协调。从而丰富空间观赏信息量,避免因色彩单一使观感体验打折扣。4)适当引进非乡土树种  引进与本城市气候条件相似地区植物,丰富乡土植物种类。

4 实施策略

将乡土植物运用在高密度休憩场所的实时策略如下:1)做好实地考察放线工作和群众访谈调研,确定场地尺寸和竖向空间体积,限制乡土树种的体量,并了解接受地块服务的人群诉求和期待,通过拍照、记录的方式寻找有潜在性、可传承性的民俗文化。2)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保留乡土片段,表现文化“扎根”。北京前门三里河河道和老北京胡同风貌,利用芦苇景观布置河道周边,形成前门特色的城市肌理[5]。3)城市老旧小区公共区域狭窄,务必规避消防车道,保证消防通道畅通。4)通过向四合延伸景观元素或绿化降低异化感,唤起隐藏在人们内心的原始记忆,有效提升接缘融合度。5)由于建筑体之间遮挡少光照,低洼地多积雨水等会影响植物生长势态与场地融合度,需要做好植物生长势态与场地融合度记录,为日后工作提供经验积累。6)借鉴已建成的国内外成功项目建设经验,例如口袋公园等形式,规避雷区。

5 意义与结语

乡土植物作为极富生态优势和地域特性的物种,它易于人们接受,降低对它的认识分歧。用乡土植物营造休憩场所,培养大众形成自下而上的文化自觉,而政府自上而下引导城市建设,使乡土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多可能。这两种发展趋于一处,促进了创新的休憩模式可以加快居民对生活环境满意度、幸福感的收效周期。给予人们对美好的城市生活更多期待,为滚滚向前的城市发展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杨丹.口袋公园案例研究与启示[J].绿色科技,2012,(04):60-63.

[2]王南希.场所思想应用于我国乡土景观地方性构建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2019,17(4):63-67.

[3]曾文静.社区营造视角下传统风貌区保护更新研究——以重庆市山城巷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7,(08):205-206.

[4]王玉杰.心理学在幼儿园室内设计中的应用[J].建筑科学,2020,36(1):160-162.

[5]吴晨,郑天,李想.北京前门三里河水系重现与旧城复兴的探索及实践[J].北京规划建设,2017,(05):125-130.

猜你喜欢
乡土植物公共空间
城市更生的公共空间:香港旧城华人历史街区的保护发展经验
关于汉画像石图形符号在公共空间中的作用摭谈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