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作品解析及教学策略

2020-06-11 03:45李飞
艺术评鉴 2020年9期
关键词:米开朗基罗大理石大卫

李飞

摘要:雕塑是高中美术鉴赏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针对雕塑作品的讲解思路和办法进行了梳理与解析。针对重点作品进行三维立体式的解析,以《大卫》为例,从作品创作来源、作品姿态、同类比较、作者生平、艺术特色、时代魅力等这几个方面着手突破,力争让高中美术鉴赏雕塑部分的讲解更加清晰有力。

关键词:雕塑、米开朗基罗   《大卫》   大理石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9-0144-02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欣赏艺术作品的途径有很多种,比如绘画可以看画册,也可以看网络高清图片,虽然不如看原作来的震撼,多少还是可以体会到其中奥妙的。荷兰经典小画派的维米尔曾经有个作品知名度很高,类似于他自己的自画像,画中的他穿着时髦的衣服背对着观众在画画,前方还有个华服女子,极其神秘。作为绘画作品,我们只能从画的正前方欣赏,无法到画的背面去窥探维米尔的长相,这太让人着急,但这也正是绘画的魅力,他把这个永恒的瞬间,定格在画布上,同时也让你对他的容颜拥有了一种无限的遐想。

当欣赏雕塑作品时就完全不同了,在优秀的作品面前,我们围绕它前前后后无死角的去看。比如《阿波罗与达芙妮》,看到这个作品就会有一种浪漫的气息袭面而来,这种气息会带动你迫切的想要从各个角度去欣赏它,作品中的两个人正处于乘风奔跑的运动中,衣服也随风轻轻飘起,在它面前至不需要旁白,就会不自然的被他感染、折服,贝尼尼的名字很自然的就会印在你的心里。这就是雕塑作品,它在三维立体的空间中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这种震撼是某一个角度的图片无法诠释的了的。这也正是雕塑作品的魅力,是其他艺术作品无法触及的魅力。

一、经典作品《大卫》的创作源泉及作品姿态

提到雕塑我们无法绕开《大卫》。这个作品是从一个《圣经》故事开始的。在故事中讲到了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的战争,非利士军中有一员猛将,名叫歌利亚,身高8尺,接近三米,像巨人一样,头戴钢盔,身披铠甲,虎背熊腰,在以色列阵前叫阵40天,竟然无人敢应战。有个牧羊少年去看望在军中服役的哥哥,听说有如此飞扬跋扈的敌将,他坚决要求出战,以雪以色列人的耻辱。哥利亚看到来应战的居然是个孩子,一阵狂笑,男孩抓住时机用投石器一击击中哥利亚的眉心,他当即拔出利剑割下了哥利亚的头。以色列人在欢呼声中取得了胜利。这个男孩就是米开朗基罗所做《大卫》原型。

《大卫》的原作自1873年开始就被保存在佛羅伦萨艺术学院。陈列大厅里直接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人,整个雕塑高5.17米,除去底座净高4.1米,他年轻、英俊、勇武、壮硕、充满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圣经中的这个经典桥段被众多艺术家进行过尝试,但那些作品都没有被人们深深的记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他艺术视角和别人不一样,这个男子就这样充满了自信地站着,英姿飒爽,左手拿投石器,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他紧锁眉头,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这似乎是战斗之前的大卫,是面对强敌并不躲闪的一个紧张瞬间,这个瞬间似乎能让我们更为深刻的感受到大卫这个少年的品格,果敢、坚毅、临危不惧、不畏强权。

二、作者米开朗基罗的性格特点及成长经历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我们需要先了解米开朗基罗本人,虽然他是著名的雕塑家,但是在他周围的人看来,他冷傲、古怪、不讲理,没有人愿意去招惹性格爆裂的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比他大20多岁,但他似乎也并没有以一个崇拜者的眼光去仰视他,虽然他没有达芬奇博学,但在艺术领域的才能相当,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就针对“雕塑和绘画哪个是第一艺术”这一话题曾经吵得不可开交。

《大卫》是米开朗基罗26岁时的作品,这时候的米老充满的了理想和活力,在他的雕凿下,大卫拥有健美的体格,全身饱满而紧绷的肌肉让他充满了坚定、昂扬、顽强地气息。从正面看,他的姿态似乎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从后面看,在这个身体中同样积蓄了伟大的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这个雕塑原计划要发在教堂的顶部,考虑到仰视的效果,因此作者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以及手,使的大卫在我们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这种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无穷力量的艺术特色贯穿了米开朗基罗整个艺术历程,无不体现在他其他雕塑、绘画作品中。

三、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特色

他的作品当中这样的艺术特色与他的个人的成长经历有着必然的联系,他的家族是佛洛伦萨最古老的贵族,他对这一点非常的自豪,也是他骨子里狂傲的原因之一,米老一直宣称:我不是雕塑家,我是米开朗基罗·博纳洛蒂。他出生不久后就被送到奶妈家里寄养,奶妈的丈夫就是采石场的工人,因此他的童年就与石匠们混在一起,他成为雕塑家并不是偶然。他的父亲极力阻止这一切,认为家族中出现手工艺人是一种耻辱。米开朗基罗一方面狂热的喜爱雕塑,另一方面又要保留家族的荣誉,非常的矛盾,但他的才华很快就展现出来,24岁时凭借《哀悼基督》轰动一时,26岁接受《大卫》的制作,成为了最著名的雕塑家,他对作品要求非常苛刻,古怪的性格让他无法和助手一起工作,他的创作几乎都是一人独立完成的,在他重大创作的期间,他每天睡觉只有两个小时,他就这样狂热的工作,一生虽然有众多的经典作品,但都不是他自己想做的,年轻时酷爱学习,成名后忙于创作,这一生的忙碌,让他没有闲暇的时间去学习、尝试如何与人交流、玩乐,这让他陷入绝对的孤独。这些成长经历让他变得内向,沉静、偏执、我行我素。在旁人眼里,他孤芳自赏,身形怪癖,疯疯癫癫,与世俗格格不入。

他对艺术的狂热和痴迷,以及现实生活的苦闷和压抑,让他成为了一个矛盾综合体,而这些也都如实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在他的自画像中就能看到,他是一位长相普通并且十分消瘦的人。有趣的是,他所创造的人物,无论是雕塑还是绘画,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肌肉人。《圣经》中所描述的大卫,并不是成年人,仅仅是个少年,但是米老明显的不是为了表现《圣经》情节,而是借《圣经》中的这一情节表现他心目中的英雄。文艺复兴时期在我们现在谈起来,似乎是个美好的年代,但在当时在他创作《大卫》的时候,社会动荡,佛罗伦萨面临崩溃的年代。他清醒地知道,拯救自己的祖国不能依赖神,也不能依赖上帝,拯救自己还要靠自己本身。因此,他突破了《圣经》情节的局限,用全裸和近乎成人的形象表现大卫。他带着这种渴望塑造完美男子的理想,把这块冰冷的大理石雕成有血有肉的人,不用说人物眉宇间传神的表情了,就仅仅从医学解剖的角度来看,连手脚表面的经脉肌肉在皮肤下面表现出的轮廓都真真切切。这样的精美雕塑在500年后的今天依然是空前绝后的。

四、雕塑经典作品《大卫》的时代意义

理想是美好的,现实依然很残酷,做完大卫后,米开朗基罗就被招去为教皇做陵墓雕塑了。《奴隶》就是陵墓中的经典作品,同样是一个肌肉发达的壮汉,但是这个雕塑的神情就和大卫截然不同了,虽然躯体壮实,却呈螺旋状擰起,力图挣脱身上的束缚。这个雕塑的形象就是现实生活中米开朗基罗的真实写照,是在潜意识中为自己生平遭遇呐喊。一个是美好的理想,一个是残酷的现实,理想和现实之间相隔很远。米开朗基罗的一生都在追逐个人理想的生活状态——一种高贵的、无忧无虑的、被尊重的生活状态,但他一直生活在被压制的、被奴役的、被误解的状态中。米开朗基罗的理想自我是《大卫》,但他的现实自我是《奴隶》,这两者永远不能结合,这是他人生的悲哀,却也是他艺术创作的源泉!

在文艺复兴这个伟大的年代,米开朗基罗创作了《大卫》,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米开朗基罗在他一生的雕塑生涯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这个时代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的表达。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在解读《大卫》这尊雕塑作品时,针对作品的创作来源、作品姿态、同类比较、作者生平、体会艺术特色、时代魅力,等这几个大的方面着手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作品的创作思路以及艺术历程。这也就是我在平时上课过程中带领学生鉴赏雕塑作品的大体思路。

注释: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参考文献:

[1]湖南美术出版社,现代美术教育研究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选修)[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米开朗基罗大理石大卫
大理石
疯狂星期二
大卫,不可以
大卫,不可以
Taj Mahal
“我不能修建这样的堡垒”
大理石是室内主要致癌物
指甲油X水DIY大理石纹印染大放异彩
米开朗基罗和教皇尤得乌斯二世(连载之二)
米开朗基罗.博纳罗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