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水稻产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2020-06-12 09:38张枝盛程建平曹鹏袁家富崔克辉汪金平张运波夏贤格
中国稻米 2020年3期
关键词:再生稻早稻农资

张枝盛 程建平 曹鹏 袁家富 崔克辉 汪金平 张运波 夏贤格*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武汉430064;2湖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武汉430070;3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64;4长江大学,湖北荆州 434023;第一作者:zzhisheng@yeah.net;*通讯作者:13607123150@139.com)

湖北是新冠肺炎疫情最严重的省份,也是我国水稻的主要产区。全省水稻种植面积239.1 万hm2,年产稻谷1 965.6 万t,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1]。受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湖北省水稻生产遇到了一些问题。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春季农业生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2]。对于湖北省来讲,稳住农业首先要稳住水稻生产。因此,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确保水稻生产不耽误,稳定湖北水稻生产面积和总产量,对于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摸清疫情对湖北省水稻产业的影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组,在鄂中北、江汉平原和鄂东南三大生态区,就2020 年水稻春耕备耕和全年产业发展相关情况,对从事农业行政管理、农业科技推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水稻生产大户、农场、企业)、水稻生产合作社(协会)负责人进行了调查。截止2020 年3 月1 日,共有402 人参与调查。其中,从事农业行政管理人员占7.46%,从事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占21.89%,从事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占14.18%,新型经营主体(水稻生产大户、农场、企业)占40.30%,水稻生产合作社(协会)负责人占16.17%。项目组对调查数据和情况进行了整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湖北省水稻生产实际,就疫情对全年水稻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预估,并提出应对措施。

1 疫情对湖北水稻产业的影响

1.1 春季农时吃紧,稳面积压力大

调查表明,目前正值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湖北省全境“封城封村”,导致农民不能下田,农资无法到位,对全年水稻生产,尤其是早稻和再生稻的生产已经造成影响。受访的水稻生产经营主体中有21.9%计划通过减少种植面积和减少投入来应对疫情的不利影响(图1)。且疫情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对水稻生产影响的程度。

如果疫情在3 月底前基本结束,对早稻、再生稻生产有一定影响,但是可以通过品种调整和后期的管理与技术弥补。

如果疫情持续到4 月底基本结束,将对早稻、再生稻的生产有较大影响,不仅早稻无法正常生产,再生稻面积也会下滑。根据调查情况预测,早稻只能够有30.0%~40.0%的面积安排下田,再生稻也只能够有40.0%~50.0%安排下田,其余多选择改种中稻。这样可能直接导致湖北省水稻播种面积下滑7~10 万hm2。此外,即使早稻和再生稻下田,也会多采用直播模式,或推迟栽插时间,生产风险加大。面积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导致的稻谷减产预计将达到80~170 万t,减产幅度达到5.0%~10.0%。

如果疫情持续到5 月底基本结束,67.6%的受访者认为会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图2)。早稻、再生稻将无法下田,部分地区中稻生产也会受到影响,预计有30%左右的中稻无法按时播插。生产上可以通过抢种中稻、改种一季晚稻来弥补损失。这样,导致湖北省水稻播种面积下滑13 万hm2左右,减产稻谷180~320 万t,减产幅度达到10.0%~20.0%。这对完成2020年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稳定227 万hm2水稻面积”的目标压力很大。

图1 生产主体应对疫情采取的措施

图2 疫情持续时间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图3 疫情农资供应(a)、农资购买意向(b)和备货情况(c)的影响

图4 从事农资经营的主体销售情况

1.2 春耕备耕延迟,农资供应受阻

要稳住水稻生产,关键在于抓好春耕备耕。受疫情影响,水稻春耕备耕与往年相比普遍推迟了10~15 d。一方面,水稻生产经营主体普遍认为疫情影响水稻生产最主要的环节是农资供应,50.0%以上人员认为种子、化肥、农药等的供应将不足(图3-a),备货与往年相比也大量减少(图3-c)。开展农资销售的水稻生产经营主体则反映由于农资运输受阻,加上农资经销人员长期不能返岗开工,有51.9%都没有开张,市场恢复需要一定时间(图4)。另一方面,受访的31.6%~38.8%的水稻生产经营主体购买农资的意向与往年相比有所减少(图3-b),不少农民存在“只求种下去、能收多少是多少”的心理,在农资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农民的购买意愿也不强烈。

1.3 新型经营主体用工难、工价高

受疫情的影响,农村现有大量返乡农民工,劳动力总量有所增加,这部分劳动力虽然以青壮年为主,但长期在外打工,农事操作经验不足、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不高。此外,水稻主产县市主要分布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岗地,普遍是疫情中高风险区,疫情管控仍然较严,复工复产难度大。加上群众对疫病的恐惧心理较重,能够出门开展生产的劳动力很少,导致请工难、请工贵。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正值用工季节,需要大量的农工,但是经营者担心交叉感染,又考虑到用工成本,只能望田心叹。受访的水稻生产经营主体有67.9%反映请工出现困难,有42.8%认为用工成本增长25.0%以上(图5)。

1.4 稻米加工企业复工难,整体销售量大幅下降

图5 疫情对请工难度(a)和工价(b)的影响

图6 疫情对稻米加工销售的影响

目前,稻米加工企业复工必须办理复工许可证。已开工的企业主要是中国好粮油加工企业、武汉市场粮油应急储备企业。这些企业为了抗疫情保供给,正在加班加点生产。一少部分已开工的中小加工企业,由于开工晚、人员未完全到位,加上存粮不足、收粮困难,出现无米可卖的情况。此外,也有企业由于省内运输和销售渠道受到影响,外省订单几乎停止,出现有米卖不出的情况。受访的稻米加工企业,销量较往年同期减少的有56.7%,其中近半数销量减少超过50.0%(图6)。虽然目前稻米生产加工对于省内供应问题不大,但是,与2019 年同期相比,保守估计中、小稻米加工企业的加工减少3 成以上,外销减少5 成以上,对湖北稻米加工产业打击较大。

1.5 小龙虾生产销售困难,虾稻产业形势更加严峻

图7 疫情对虾稻产业的影响

虾稻是湖北的特色产业。2019 年湖北省虾稻面积达到45.3 万hm2,虾稻产业的发展对稳定湖北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保障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总体来看,如果在5 月底前疫情基本结束,虾稻田水稻可以抢播下去,虾稻产业中的水稻生产不会受到大的影响。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受访者对虾稻米的市场还是充满信心的。但是,受访者对于2020 年的小龙虾市场的信心明显不足。一方面在小龙虾生长的关键时期,生产者不能及时进行田间管理,产量、品质跟不上;另一方面虾苗和成虾外运受阻,需求减少,价格也大幅下滑。从事虾稻生产的受访者中分别有68.3%和52.4%的人认为虾苗和成虾销售会减少;50.0%的受访者认为2020 年虾稻的生产成本会提高,59.5%的受访者认为虾稻的效益会降低(图7)。在经历2019 年虾稻效益下滑后,2020 年虾稻产业形势更加严峻。

1.6 农技人员下不去,技术服务跟不上

调查发现,52%的受访者计划采取调整水稻种植结构、种植品种来应对疫情的影响(图1)。预计2020年水稻主产区尤其是双季稻区种植模式和方式上会出现较大变革,品种选择、茬口安排、栽培技术与以往相比都会发生变化,需要强化技术指导来帮助水稻生产经营主体应对。疫情管控解除时间不确定,为水稻生产的合理安排带来了难度,生产资料尤其是合适品种的调配难度也加大,农技人员无法下到基层一线指导,水稻生产缺乏重要技术保障。

2 应对措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不失时机抓好春季农业生产[3]。中央和湖北省出台了一系列统筹做好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春季农业生产工作的文件[4-5]。当前,湖北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文件精神,严格有序组织农业生产劳动用工、畅通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绿色通道、创新农业技术指导和服务、精准做好种子和农业生产资料采购调运储备、加强农业生产信贷融资服务[5]。在此基础上,根据湖北省水稻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应对措施。

2.1 生产预案精准到位

一手抓当前,组织农民有序下田,春耕备耕,落实早稻、再生稻面积;一手抓全年,以变应变,统筹全年水稻生产。高、中、低风险疫区,要根据疫情变化,分时分段、分片分区安排水稻生产的同时,及时做好调整种植结构、茬口安排、品种选择的预案,以变应变,精准施策。如果3 月底疫情基本结束,对早稻、再生稻的影响相对较小,不能适期播种的早稻、再生稻,可以采用短生育期品种进行直播。如果4 月底疫情基本结束,建议早稻和再生稻改为中稻生产。如果5 月底疫情基本结束,则需做好一部分中稻改种一季晚稻的准备。

2.2 农资供应调配到位

要做好农资市场的供应与管理。及时组织农资生产和运输,根据农户生产的紧迫性,做好分时效分等级供应,特别是短期内需求量较大的化肥,避免疫情结束后需求激增、局部脱销的情况出现;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打击哄抬价格、假冒伪劣等行为。尤其要做好水稻种子储备和调运。种子公司和农户一般都是按正常年景备种的。疫情发生,引起部分地区农时的变化。农时变,品种和茬口安排也会相应变化。原有备种显然不能满足2020 年水稻生产的要求。当前,要摸清现有储备的种子结构,根据调整后的生产预案,按需储备和调运种子。在鄂东南、江汉平原的中高风险区,要组织短生育期、适宜直播的常规早稻、再生稻种子的供应;在早稻、再生稻无法及时下田的地区,做好中稻和一季晚稻种子储备。同时协调好农户换种、退种,做好早稻或再生稻杂交种子的低温保存工作。

2.3 农机作用发挥到位

在2020 年的特殊形势下,想做到“不误农时”,必须靠“抢”。水稻生产上半年主动则全年主动。要充分发挥农机在水稻生产中的作用,提高生产效率,节省生产时间,缓解用工压力。建议水稻主产地区以县为单位组织农机维修队,对辖区的农机设备进行统一检修、调试;利用大数据,做好农机跨区作业对接,协调好农机装备、农机手的需求和供给;无论解封还是没解封的村都要优先保障农机能够下田,当务之急是确保早稻、再生稻的田块耕整能够“抢时”完成,落实种植面积;要鼓励大户为小农户提供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全程外包等服务;要做好农机用油的储备,为农机供油提供绿色通道。

2.4 种植结构优化到位

2020 年湖北省提出,调整水稻种植结构,调减早稻面积改种优质中稻[6]。全省早稻面积预计会进一步压减,中稻和一季晚稻面积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要抓住这一契机,扩大优质稻的生产面积,逐步改变湖北水稻“总量充足、低端有余、优质不够”的现状。要激励水稻新型生产经营主体进行优质稻生产,推动单一优质品种区域规模化种植。在中稻优势区可推广适宜订单生产的鄂中5 号、鉴真2 号、福稻88、虾稻1 号、鄂丰丝苗等高档优质稻品种[7],再生稻区可推广两优6326、天优华占、丰两优香1 号、黄华占、新两优223 等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再生力强的品种[8]。同时,加强优质稻生产技术应用,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此外,虾稻产业要变“危机”为“转机”,解决“重虾轻稻”的问题,重点发展虾稻模式下的优质稻生产,扶持相关加工企业,打造虾稻“生态米”“有机米”品牌。

2.5 技术指导落实到位

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成立技术指导小组,针对性地开展生产技术指导。及时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分地区、分风险等级,到村、到田块实施精准指导;加强稻麦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水稻精量穴直播技术、机收再生稻栽培技术、双季双直播技术等的推广;利用多学科专家,做好品种选择、养分管理、病虫害防控和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全程技术指导;充分利用农村大喇叭、广播电视、微信平台和抖音等媒介,组织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开展远程技术指导;一定范围内对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人员发放特别通行证,保障更多的技术人员能够深入一线。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湖北省水稻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疫区广大农民共同努力,咬定目标、一鼓作气、齐心抗疫、不违农时,就一定能够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实现湖北水稻生产的全年目标。

猜你喜欢
再生稻早稻农资
再生稻促芽追肥机研制
基于模糊PID控制的再生稻自适应仿形割台性能试验与分析
早稻迎丰收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增长2.7%
2021年全国早稻总产量2802万吨 比2020年增产72.3万吨
宋代早稻若干问题探讨
送农资增收致富添助力
湖南今年推广再生稻26.6万公顷
农资人,你是否看见鱼在流泪?
一个幸福的农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