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 提高突发事件风险防控 和应急处置能力

2020-06-12 11:44王跃荣
党的生活·青海 2020年6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预警管控

王跃荣

现代社会各类灾害风险和安全隐患日益增多,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任务十分紧迫。建立健全党对应急事业的全面领导制度,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独特优势,才能在风险监测防控、应急处置救援、恢复重建等方面更好形成合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一、着力构建各类风险防控和预测预警体系

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必须要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把强化各类安全风险辨识管控、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作为应急管理的核心内容,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作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目标。

一是强化风险管控。灾难和明天哪个先来,永远是一个不确定的选题。事故灾难往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已经遭受过许多事故灾害,未来我们还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故灾害,甚至更为严酷复杂的大灾、巨灾。许多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表明,对风险识别的麻痹大意、对排除风险的疏忽懈怠、对利益和风险矛盾关系的错位、对化解风险方法上的欠缺等,均易造成风险失管失控,进而引发危机。防患于未然,把灾难当作现实威胁,必须要把强化风险管控、规避风险作为最基础、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和策略。重点要加强风险辨识,对各类风险隐患进行摸底普查、登记造册,分析辨识其特质、危害;强化风险研判、风险评估,对致灾因子和灾害发生规律及时进行综合分析判断,提出可能性、结论性等防范意见;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强化风险隐患分级分类监测监控,提升风险化解排除能力。

二是明确防控责任。有效管控风险,要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管控”的原则,构建属地领导、部门防控、社会支持、职责清晰的工作格局,在全社会形成全方位、网格化的管理模式。风险管控是全社会性工作,必须要明确方方面面的责任,理顺风险管控事权,消除管控盲区,建立覆盖各层级各行业各单位的突发事件风险管理体系,把风险防范控制的具体措施落实到位,做到齐抓共管、各负其责。

三是推进源头治理。对自然灾害风险管控,要针对风险可能引发的灾害特性,特别是根据以往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强化致灾因子和成灾机理研究,追根溯源开展重点治理。对事故灾难风险管控,要结合重要时期和敏感时段,针对重点工序和关键环节,及时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逐项划分防控治理责任。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等,实施安全风险评估制度,把事故风险降至最低。

四是及时监测预警。利用专业技术监测体系和群测群防防御体系,构建各类风险人防、物防、技防监测网络,对可能引发危害危机的风险,及时预测预警。以县域为单元,建立健全监测网络,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建立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立预警信息快速发布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和处理。建立危险源、危险区域的实时监控系统,把基层一线作为风险监测预警的主战场,加大监测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基层预警信息员队伍,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根据突发事件的预测信息和风险评估,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布预测预警相关信息,根据不同情况提前提醒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五是持续应急科普。发挥各有关部门、调动宣传媒体等相关资源,加强灵活多样、潜移默化的科普宣传、培训教育,大力普及应急安全常识。利用新媒体打造防灾除患、应急避险全民公开课,做好动员群众、教育群众、宣传群众的工作。组建应急宣传志愿者服务队伍,开展应急管理宣教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公共场所等活动。

二、具体规范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措施

一旦遭遇突发事件,要充分坚持党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采取正确的方法及时果断应对和有效处置,组织营救和救治受伤人员,防止事态扩大和次生、衍生事件的发生,是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要求。

一是明确应对程序。明确规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程序,既是提高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的需要,也是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的具体体现。针对事前的预防、预测、预警,事中的应急处置、人员救治、危机平复,事后的恢复、评估、调查、总结等各环节,分析研究并具体规范危机应对和治理的基本程序,确保在具体危机应对中思路清晰、方法正确,做到科学处置、规范应对。

二是规范早期处置。灾难性事件没有如果,只有结果。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进行先期处置,根据事件性质和严重程度,适时启动应急响应、成立现场指挥部,组织开展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先期救援,尽可能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初期处置注重“早”,要早反应、早行动、早处理,为后续跟进提供基本保障。考虑到初期处置的人员常常是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行动,为避免恐慌、混乱与失误,需要严格遵循事发前形成的制度化安排,力求采取與风险相一致的行动。

三是强化控制措施。在第一时间处置应对的基础上,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管理机制,及时成立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对应对工作实行统一指挥,及时有效地处置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损失。同时,采取更加规范的控制性、救助性、保护性、恢复性处置措施。主要包括: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以及采取其他救助性措施;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锁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终止人员密集的活动或者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等。

四是严格信息报送。严格落实应急信息限时报告制度,重大以上及重要敏感突发事件,务必在接报后第一时间报告,报送信息力求做到及时、客观、真实,杜绝迟报、谎报、瞒报、漏报。建立信息分析、会商和评估制度,及时汇总分析突发事件发生发展信息,必要时组织有关部门、专门技术人员、专家学者进行会商。完善信息发布启动程序,规范突发事件新闻发布内容,确保发布新闻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完善应急值班机制,确保应急信息及时处置和传达。

五是注意解决问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注意解决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如,应对突发事件的责任不够明确,未及时形成统一、协调、灵敏的应对体制;应对危机依法可以采取的应急措施不够充分、有力;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未能及时控制;社会广泛参与应对工作的机制不够健全,公众的危机意识、自我保护、自救与互救的能力不强等。

三、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和重建工作

突发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基本得到控制和消除后,要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以减轻事件损失和影响,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妥善解决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为目标,及时组织开展事后恢复与重建工作。

一是及时停止应急响应。突发事件基本得到控制后,要及时停止相关响应和应对处置的紧急措施。这是平复社会公众紧张情绪、回归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信号和标志,也是树立公众信心、增强社会信任的前提,该停则停,该止则止,要果断,忌犹豫。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仍要采取或者继续实施防止次生、衍生事件或者重新引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必要措施。

二是有序进行调查处理。开展突发事件调查处理工作,目的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分析原因,举一反三,把灾难事故这个坏事变成反面学习的好事,为今后预防和应对处置类似突发事件提供有益借鉴,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提高全社会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给社会公众一个圆满交代。调查工作要遵循规律,借助科学手段和专业判断,深入剖析原因,区分主客观因素,严格责任追究,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借鉴性的整改防范措施。

三是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适时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形成评估分析机制,妥善实施安置、救助、补偿、抚恤、保险等善后工作,组织制定恢复重建计划,为迅速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提供保障。政府及其相关部门要根据事件影响和遭受损失情况,为恢复重建工作制定扶持发展的优惠政策支持,同时要积极调动社会有关机构、公益组织等各方面的爱心助力,共同为恢复重建工作献策献力。

(作者系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预警管控
突出矿井大采高综采工作面过断层风险管控研究
超级秀场 大风预警
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管控思考
金融系统中的早期预警信号及其统计物理性质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处置及应对策略
中美防长在新加坡谈管控风险
浅析企业债务融资风险管控
卷烟工业企业产品质量预警机制的建立
收益共享—回购联合契约下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协调策略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