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门槛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12 11:38史有秀
读写算 2020年1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史有秀

摘 要教学的新要求以及学生的新特点要求教师掌握将心理效应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能力。本文主要阐述“登门槛效应”在历史教学中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设计、习题设计等三个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登门槛效应”;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042-02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更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现在的学生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以及网络媒体的普及,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这在某种程度上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可见要推进新课程改革,教师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照顾其个性发展的情况下,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能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心理效应,必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以“登门槛效应”在初中教学中的应用就此展开说明。

一、何为“登门槛效应”

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她们家的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愉快地同意了。过了一段时间,再次访问这组家庭主妇,要求将一个不仅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半数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同样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这就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槛技术”的实验,把实验中的这种现象叫做“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日常生活中这种效应常常被应用于市场营销中产品的推广等领域。同样,此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非常有应用价值,“登门槛效应”给教师在教学中的启示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循序渐进。为此,教师要照顾学生的心理变化,积极创设情境,刺激学生感官。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登门槛效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二、在“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或标准,统贯教学活动全局,起到指导教师教学实践活动的作用,“层次性”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所谓层次性就是指教学目标系统内部各具体目标并非处在一个层面上,而是层级分明、逐次递增的。越过较低层次的教学目标而直接实现较高层次的目标,是不现实的,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故而在设置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低到高的原则,注重低级目标对高一级目标的铺垫作用,使整个教学目标体系化条理化;以此实现对学生能力的提高。

结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笔者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以此来具体阐述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从这三个维度的大体内容上看,“知识与能力”强调了解西汉建立初的基本脉络、休养生息以及“文景之治”等基本事实,注重学生分析归纳等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强调学习过程中阅读更多的相关史料,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意识。同时将汉高祖与文景二帝采取的措施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了解历史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内容。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将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结果等进行统揽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其“以民为本”的思想内涵;了解“文景之治”对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意义。

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本身就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而这三个维度相互之间也存在一种递进深化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最基础的,在学习西汉建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加之基本的学习能力之后,通过史料教学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再进一步扩展视野引导学生升华情感进而塑造学生的价值观。整个过程逐次提升,遵循了“登门槛效应”。

三、在问题设计中的应用

历史教师在新课教学中,经常运用到启发式教学,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在教学中提问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备课中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层次不同的问题,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有成就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为关键的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更好的学习难度更大的题目,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学生的水平。

比如在上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教师设计了几个不同层次的问题。问题一:通过阅读教材的第一自然段,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以及都城分别是什么呢?

问题二:“民失作业(农业生产),而大饥馑。凡米石(dàn计量单位)五千(一石米价值共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 sì,毛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据班固《汉书·食货志》

根据材料,说一说:当时的社会处于什么样的境况?

问题三: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以上三个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典型的三个层次不同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比较基础,只需要简单的阅读课文即可得出答案,适应绝大部分同学的水平。第二个问题不仅需要学生进行阅读分析,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归纳。这个问题难度明显高于第一个,可能对一些同学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在第一个问题的铺垫下加上教师从旁的小心引导,例如提示同学“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等,很多学生是可以完成的;即便依然存在障碍,至少也了解到了答题的思维模式。

第三个问题具有综合性,是在学完整节课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后再结合前一课所学,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分析对比的能力,明白新旧知识之间的连续性。这三个问题之间明显存在一个良性的层级递进,是“等门槛效应”的典型应用,此外还兼具对思维模式的考量,这一点更为重要。

四、在习题设计中的应用

历史教学除了教师上课的讲授外,还离不开习题的训练。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习题一般分为当堂练习和课后练习。当堂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本课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获得直接的教学反馈。但是许多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注重方法,为了兼顾“多数学生”,按照中等水平设置习题,不仅没有成功的使用当堂测验的作用,反而让困难生学习吃力,让优等生失去兴趣,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所以当堂检测要遵循“等门槛效应”选择不同难度的习题,真正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下举例三个习题来分析:

1. 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B、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C、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2.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A、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B、下令士兵回鄉务农

C、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D、田租定为三十税一

3. “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

A、大乱之后必大治B、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一个问题,属于识记层面的,可以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这种基础性习题的设置主要争对困难生。第二个问题属于中档题,需要学生进行简单的处理可获得正确答案。第三个问题属于理解层次的,教材中无法直接获得答案,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

课后习题同样需要进行有选择的布置,照顾学生不同水平的需求,同时兼顾习题过程中能力额度提高。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习题的作用,也可以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一举两得。

五、结论

新课改提出的新要求,学生的多样性发展,这些都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这些新的挑战要求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探索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正如本文所讲的“登门槛效应”,看似简单但若果真正落实,可以产生极大的效果。作为教师要更加地积极主动,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学生要注意学习方法,却不告诉他们方法到底是什么。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