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2020-06-12 22:57方建萍
读写算 2020年10期
关键词:解决问题培养数学

方建萍

摘 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能力,积极为他们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强实践操作,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保证。

关键词解决问题;数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C931.1,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10-0148-02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之一,《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数学教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做了一些探索,现谈点粗浅体会。

一、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精神”基础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未知问题气氛中,使学生从教师提出的有趣味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中去观察、比较,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发现规律,然后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的规律》可以这样引入:先在屏暮上出示三个“1”,提问这三个“1”相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在中间画上等号。“1=1=1”。然后,进一步提问,“你能使这三个‘1大小不一样吗?”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积极思维的情趣,通过积极思考之后,知道可以加上不同的单位,或改写成小数。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草上出示“1米、1分米1厘米”,让学生比较这三个量的大小得出(屏幕出示)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规律。接着提问,“你能用算式表示这三个数的关系吗?”此时学生积极用所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使学生从“相等→不相等→相联系”之中了解、学会到思维成功,激发了求解的乐趣,从而将这良好的情绪感应转移到积极运用新知识去解决问题,从中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为解决数学问题奠定“物质”基础

建立正确的表象对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和解决数学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建立正确的表象,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感知机会,获取恰当而丰富的感知材料,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在课前请同学们去收集带有“%”的数据、实物、实例,并了解表示什么意思。这样一来,使学生既感兴趣,又为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提供了基础,同时又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自生活。在课堂上,有这些感性材料作基础,同学们互相交流自己手中的百分数的含义、读法及写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一起总结百分数的意义、读法、写法及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通过学生自己收集,提供材料,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就此较清晰。紧接着,让学生运用百分数的意义解决些百分数的有关问题。如六(1)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30人,女生占总人数的()%?有了上述前提,此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说,丰富的感性材料是沟通生活与数学知识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物质”基础;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形成概念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充分准备丰富多样的感性材料,尤其是形象的、生动的、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密切的材料,引导学生抽象出本质的特征,形成概念。

三、加强实践操作,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物质、精神”的双重保证

小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实际运作。动手操作能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建立清晰的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出。因此加强实践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重要学习途径和方法,同时它顺应了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在亲自感知事物的同时,发展思维、开发智力。例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可以充分运用实践操作手段:让学生任意拿三根小棒,思考能围成三角形吗?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于是组织小组讨論:仔细看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长短关系,看能围成的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不能围成的有什么特点?这样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了“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特征。对三角形的分类,教师可让学生在一张正方形纸上剪三角形,想剪几个就剪几个,然后在剪下的三角形的每个角上写上角的名称(锐角、直角、钝角)“根据角的不同,把三角形分成几类,说说你是怎样分的?”通过自已的动手操作,同学们对每一类三角形特征理解得非常深刻。然后出示游戏,教师在信封中放入三个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然后露出一个角,让同学们猜它是什么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成为学习的主人。既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亲自体验到知识的产生过程,建立清晰而正确的概念,培养了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强化了感知在头脑中形成表象,有助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易于学生接受,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为他们创造一定的条件,提供一此感性知识基础,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积极探索问题,理解新知,解决问题。新课程强调开放性,生成性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勇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走进教室,走向社会,这样可以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数学数字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吴兴华.浅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教学[J].新课程(上),2018(1):49.

[2]谢标雍.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J].江西教育,2017(24):77.

猜你喜欢
解决问题培养数学
浅谈列方程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实录与反思
两只想打架的熊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