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2020-06-13 11:45朱玲玲梁毅
智慧健康 2020年14期
关键词:大肠息肉内镜

朱玲玲,梁毅

(1.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2.临汾市尧都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中心,山西 临汾 041000)

0 引言

大肠息肉是指所有向肠腔突出的赘生物的总称,与癌症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大肠息肉需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预后。目前治疗大肠息肉的方法有高频电凝烧灼法、活检钳钳除法、激光气化法、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传统内镜下切除)、黏膜切除术法及外科手术治疗,其中前3 种方法是针对较小息肉进行治疗,外科手术针对不能内镜下切除或者已癌变的息肉,高频电凝圈套切除法(传统内镜下切除)及黏膜切除术法是目前治疗直径约0.4-2 cm 息肉的主要方法。但是传统内镜下切除方法切除深度不易掌握,产生的切口较深,容易出现感染或穿孔等并发症。近年来,随着我国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微创技术的进步,使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凭借自身的高效性和高安全性得到广泛应用[1-2]。基于此,本文对治疗大肠息肉疾病中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临床效果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在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0 月收治的72 例患者进行研究,利用奇偶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行传统内镜下切除)和讨论组(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每组患者均36 人,对比两组患者最终治疗效果。本次实验研究中对照组和讨论组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8:18、22:14,同时两组患者年龄范围分别是54-70 岁、56-72 岁,平均(63.58±2.47)、(64.17±1.38);讨论组患者升结肠息肉人数8 人,横结肠息肉人数10 人,降结肠息肉人数4 人,乙状结肠人数6 人,直肠结肠人数8 人,直肠息肉直径在1.2-1.5 cm,其他4 个部位息肉直径为0.7-1.1 cm。对照组患者升结肠息肉人数5人,横结肠息肉人数9人,降结肠息肉人数7人,乙状结肠人数5 人,直肠结肠人数10 人,直肠息肉直径在1.4-1.6 cm,其他4 个部位息肉直径为0.8-1.3 cm。

本次研究排除合并重要器官疾病患者;排除患有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排除癌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实验研究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本次实验已经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认可。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是德国生产的ER-BE200D 型氩气刀。电子胃镜肠镜型号为OLympusCV-260。患者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及二甲硅油准备肠道,术前患者注射山莨菪碱以及地西泮各10 mg。

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内镜下切除方法治疗,医护人员利用结肠镜定位患者息肉位置且找寻到合适位置后放置圈套器,将圈套器固定在息肉基底部,缓慢收拢切除息肉,观察患者切口,残端钛夹夹闭,严密观察患者切口处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穿孔或是残留息肉等现象,如若出现则需要采用其他有效措施治疗。

讨论组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医护人员利用结肠镜定位患者息肉位置在息肉基底部进行黏膜下注射(1:10000 的肾上腺素+亚甲蓝+生理盐水),观察抬举征良好,利用圈套器固定患者息肉,缓慢收拢切除息肉,观察患者切口,残端钛夹夹闭,严密观察患者切口处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穿孔或是残留息肉等现象,如若出现则需要采用其他有效措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包括患者术后出现腹胀、恶心、呕吐、术后穿孔以及术后出血等。

1.4 数据处理

本次实验研究使用的统计学软件为SPSS 20.0,其中使用()进行计量资料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对比,结果用t检验;用[n(%)]进行计数资料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对比,结果用χ2检验,如数据差异明显,P<0.05 说明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讨论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分析意义存在,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

经卡方值检测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讨论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5.56%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22.22%,P<0.05,统计学分析意义存在,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n(%)]

3 讨论

大肠息肉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有腹胀、腹泻、便秘等症状,疾病发展到后期可因息肉表面溃疡、糜烂等,出现消化道出血的症状,同时该病有一定的癌变风险,因此对该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为重要。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治疗大肠息肉的方法,在治疗过程中,该方法能够对大肠黏膜层和肌层进行充分分离,完整切除息肉的同时,减少术后出血及穿孔的发生率[3-4]。

通过文本研究发现,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讨论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情况均好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分析意义存在;这与邓忠耀,傅延导[5-7](2017)对94 例患者进行研究中,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组患者术中和术后各项指标均好于传统内镜下切除组结果类似。

经卡方值检测两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讨论组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5.56%低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概率22.22%,P<0.05,统计学分析意义存在;这与李恒(2019)对66 例患者中实验组(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不良事件发生概率3.03%低于对比组(传统内镜下切除)不良事件发生概率24.24%,χ2=12.608,p=0.000 结果类似[8-10]。

综上所述,在治疗大肠息肉疾病中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良好,且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概率更小,故值得在临床医学中广泛推广。

猜你喜欢
大肠息肉内镜
宫颈长息肉了怎么办
内镜止血在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眼内镜的噱头
肠息肉防治莫入误区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胃息肉会发展成胃癌吗?
一种用于内镜干燥的酒精收集器的设计与应用
分析比较经耳内镜鼓膜切开与耳内镜鼓膜穿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