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安氏Ⅱ1 分类错切牙牙槽骨高度及厚度研究

2020-06-15 01:06齐晓倩王兰如李洪发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切牙上颌牙槽骨

齐晓倩,王兰如,李洪发

(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正畸科,天津300070)

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患者已经停止生长发育,存在的颌骨畸形不能通过生长发育的潜力来改善,主要依靠牙齿的代偿来纠正,相比较在咬合功能方面的关注,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患者的主诉更多是侧貌欠佳。要恢复患者的良好侧貌,势必涉及切牙的内收,如果没有对前牙的牙槽骨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内收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牙槽骨破坏吸收的严重后果,牙齿想要在牙槽骨内安全的移动必须要有足够厚度和高度的牙槽骨支持。过去对于安氏Ⅱ1分类,尤其是前牙牙槽骨与垂直方向的相关性的研究比较缺乏,对安氏Ⅱ1分类切牙牙根周牙槽骨形态特点与垂直骨面型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足。

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为研究手段,分析成人安氏Ⅱ1分类牙根牙槽骨与垂直骨面型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垂直骨面型对该类错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类错提供指导和参考,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为良好的预后提供保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从天津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患者资料库中随机选取自2015 年6 月-2019 年3月期间来我院正畸科就诊并且拍摄CBCT 影像资料的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患者60 例,平均年龄(25.40±5.14)岁,病例样本中含女性 35 例,男性25例。按照SN-MP 的角度和FHI 百分比(S-Go/N-Me,即后面高与前面高之比)为参考分型将患者分成 3 组:(1)高角型:SN-MP>37.3°,FHI<62%;(2)均角型:27.3°≤SN-MP≤37.7°,62%≤FHI<65%;(3)低角型 SN-MP<27.7°,FHI≥65%。3 组各 20 例。

1.2 研究方法

1.2.1 病例纳入标准 (1)骨性Ⅱ类,7°≥ANB角≥4°;(2)前牙深覆盖,覆盖>3 mm;(3)安氏Ⅱ类错:两侧磨牙及尖牙正中位时均为远中关系;(4)恒牙列,4 个第二恒磨牙完全萌出并建立咬合关系;(5)轻度牙列拥挤,拥挤度≤4 mm;(6)牙周健康,无牙周炎牙龈炎等牙周疾病;(7)无正畸史;(8)35 岁≥年龄≥18 岁,颈椎影像显示发育完成;(9)被测量的切牙未受过外伤,不存在牙根弯曲畸形,无牙根吸收;(10)双侧颞下颌关节关节区组织结构正常,无弹响等杂音。

1.2.2 CBCT 扫描、三维重建及图像处理 本实验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技师应用德国进口的KaVo 3D eXam CBCT 对每个被测试者进行颌面部的扫描。截取通过测量牙牙体长轴的矢状断面作为测量断面。将获得的断层影像进行随机编号,并且隐藏姓名、性别、垂直骨型等信息,每个测量项目由同一测量者截图3 次,测量重复3 次,取3 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1.3 测量项目

1.3.1 参考平面 (1)腭平面:即PP 平面,指的是前鼻棘点(ANS)与后鼻棘点(PNS)的连线;(2)下颌平面:即 MP 平面,在下颌角点(Gn)和颏顶点(Go)的连线。

1.3.2 牙槽骨高度测量项目 (1)HB(mm):唇侧牙槽嵴顶到釉牙骨质界的距离;(2)HL(mm):舌腭侧牙槽嵴顶至釉牙骨质界的距离;(3)BP(mm):唇侧牙槽嵴顶距离腭平面的距离(上颌);(4)LP(mm):腭侧牙槽嵴顶至腭平面的距离(上颌);(5)RP(mm):根尖点至腭平面的距离(上颌);(6)BM(mm):唇侧牙槽嵴顶至下颌平面的距离(下颌);(7)LM(mm):舌侧牙槽嵴顶至下颌平面的距离(下颌);(8)RM(mm):根尖点至下颌平面的距离(下颌),见图1。

1.3.3 牙槽骨壁厚度 (1)BCest(mm):切牙唇牙槽嵴顶处的骨壁厚度;(2)BCest-3(mm):距离牙槽嵴顶3 mm 的唇侧牙槽骨厚度;(3)BCest-6(mm):距离牙槽嵴顶 6 mm 的唇侧牙槽骨厚度;(4)BApex(mm):切牙根尖处的唇侧牙槽骨厚度;(5)LCest(mm):舌腭侧牙槽嵴顶的骨壁厚度;(6)LCest-3(mm):距离牙槽嵴顶 3 mm 的舌腭侧牙槽骨厚度;(7)LCest-6(mm):距离牙槽嵴顶6 mm 的舌腭侧牙槽骨厚度;(8)LApex(mm):切牙根尖处的舌腭侧牙槽骨厚度;(9)Cest(mm):切牙唇腭(舌)侧牙槽嵴顶处的总的骨壁厚度;(10)Cest-3(mm):距离牙槽嵴顶3 mm处的唇腭(舌)侧牙槽骨总厚度;(11)Cest-6(mm):距离牙槽嵴顶3 mm 处的唇腭(舌)侧牙槽骨总厚度;(12)Apex(mm):切牙根尖处的唇腭(舌)侧牙槽骨总厚度,见图2。

图1 牙槽骨高度Fig 1 The height of alveolar bone

图2 牙槽骨厚度Fig 2 The thickness of alveolarbone

如果切牙根尖端的牙槽骨缺如,则该处唇侧牙槽骨厚度记为0 mm。

1.4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应用Invivo 5 软件重建影像资料后在三维空间坐标系内对前牙区牙槽骨指标分别进行测量,测量结果的数据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别对两侧切牙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 检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本实验将两侧切牙测量数据合并处理。

2 结果

2.1 切牙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及对比 从表1、2中可以看出,上颌切牙在 HB、HL、BP、LP、RP 高均低 3 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HB、HL 为高角组最小、均角组居中、低角组最大(P<0.05);BP、LP、RP为低角组最小、均角组居中、高角组最大(P<0.05)。

表1 上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Tab 1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of maxillary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表1 上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Tab 1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of maxillary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测量项目 高角组 均角组 低角组HB 0.68±0.49 0.87±0.37 0.94±0.39 HL 0.98±0.73 1.21±0.63 1.32±0.13 BP 15.84±2.01 15.41±1.85 14.97±1.85 LP 17.26±4.17 15.83±3.15 14.76±2.45 RP 5.95±2.88 6.42±3.25 6.55±3.46

表3、4 可知,下颌切牙在高均低3 组中HB、HL、BP 有统计学差异(P<0.05),HB、HL 为高角组最小、均角组居中、低角组最大(P<0.05);BP 为低角组最小、均角组居中、高角组最大(P<0.05)。

2.2 切牙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及对比 从表5、6中可得知,上颌切牙在 Bcest、Bcest-6、Lcest、Lcest-3高角组最小、均角组居中、低角组最大(P<0.05);从表7、8 中可得知,下颌切牙在高均低3 组中,Bcest、Bcest-6、Lcest、Lcest-3、Cest、Cest-6、Apex 这个区域的牙槽骨厚度3 组间比较,高角组最小、均角组居中、低角组最大(P<0.05)。

表2 上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对比结果Tab 2 Comparison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of maxillary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表3 下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Tab 3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of mandibular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表3 下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测量结果()Tab 3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of mandibular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测量项目 高角组 均角组 低角组HB 1.14±0.39 1.05±0.43 0.96±0.45 HL 1.64±0.63 1.59±0.51 1.68±0.38 BP 14.87±1.85 14.65±3.92 14.55±3.14 LP 18.86±2.15 17.34±2.62 16.55±1.60 RP 6.32±3.16 6.57±2.87 6.46±3.24

表4 下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高度对比结果Tab 4 Comparison of alveolar bone height of mandibular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表5 上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Tab 5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maxillary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表5 上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Tab 5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maxillary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项目 高角组 均角组 低角组BCest 0.96±0.45 1.05±0.43 1.14±0.39 BCest-3 1.64±0.63 1.65±0.37 1.68±0.38 BCest-6 3.69±1.03 3.58±0.36 3.47±0.80 BApex 2.16±0.55 2.44±0.29 2.69±0.61 LCest 0.97±0.48 1.02±0.45 1.17±0.37 LCest-3 1.64±0.63 1.66±0.43 1.68±0.38 LCest-6 3.69±1.03 3.61±0.36 3.47±0.80 LApex 4.44±0.45 4.69±0.41 5.99±0.76 Cest 1.14±0.30 1.44±0.38 1.45±0.33 Cest-3 2.43±0.41 2.69±0.48 3.45±0.41 Cest-6 5.49±0.43 5.68±0.51 6.31±0.39 Apex 5.35±0.41 5.34±0.36 6.42±0.33

表6 上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厚度对比结果Tab 6 Comparison of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maxillary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表7 下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Tab 7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mandibular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表7 下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厚度测量结果()Tab 7 Results of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mandibular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测量项目 高角组 均角组 低角组BCest 0.86±0.45 1.05±0.43 1.14±0.39 BCest-3 1.54±0.63 1.65±0.37 1.68±0.38 BCest-6 0.47±0.80 0.58±0.36 0.65±1.03 BApex 2.06±0.55 2.44±0.29 2.69±0.61 LCest 0.94±0.48 1.02±0.45 1.17±0.37 LCest-3 1.54±0.63 1.66±0.43 1.68±0.38 LCest-6 3.47±0.66 3.61±0.36 3.68±1.03 LApex 4.34±0.45 4.69±0.41 5.99±0.76 Cest 1.12±0.30 1.44±0.38 1.45±0.33 Cest-3 2.33±0.41 2.69±0.48 3.45±0.41 Cest-6 5.59±0.43 5.68±0.51 6.31±0.39 Apex 5.15±0.41 5.34±0.36 6.42±0.33

表8 下颌不同垂直骨面型切牙牙槽骨厚度对比分析Tab 8 Comparison of alveolar bone thickness of maxillary incisor with different vertical bones types

3 讨论

在治疗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时,常常要涉及到前牙的压低及内收。为了防止牙齿的移动量超限,而导致牙龈退缩、骨开窗、骨开裂等不良后果的发生,治疗前应该充分了解局部牙槽骨情况,对其厚度及高度作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

3.1 牙槽骨高度 目前为止,关于垂直骨面型与牙槽骨高度的相关性,国内外已有一些研究。在国外,Eraydin 等[1]对200 例未治疗的成人患者的上颌牙槽骨高度进行测量,发现上颌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垂直骨面型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Domingo-Clérigues等[2]认为这种相关性的存在可能是随着面高增加,切牙持续萌出来维持正常的覆覆盖,牙槽骨的高度也就随之而增加。因此,高角组切牙区颌骨往往形态窄而高,低角组则往往宽而低。而国内的类似研究也很多,王建新等[3]以安氏Ⅱ1分类错为研究对象,结果证实上颌切牙区牙槽骨的高度与垂直骨面型有密切相关性,高角组上下前牙唇腭舌侧牙槽骨的高度最大,低角组最小,低角组与均角组无显著差异。孙志涛等[4]发现成人患者中不同高度的牙槽骨受到同样的力量时,应力分布也有所不同,移动方式不同应力改变也不同。

以上国内外专家的研究都证明了牙槽骨高度与垂直骨面型存在相关性,不过也有一些研究并未发现高角病例在牙槽骨高度上有明显的增高[5]。有学者进行动物实验发现,即使是使用轻力使切牙唇向移动,也会使釉牙骨质界至唇侧牙槽嵴顶的距离变大[6]。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的之前大部分的研究一致,高角型的牙槽骨高度整体高于低角组,均角组与高角组区别不大,这有可能是有些均角组病例在选择时处于高角与均角的临界值所致。

3.2 牙槽骨厚度 在牙槽骨厚度与垂直骨面型的相关性方面,过去做了很多相关研究[7-8]。Lee 等[9]通过研究分析上下切牙根尖部分的牙槽骨厚度,得出高角病例的牙槽骨要窄于均角和低角病例的结论。这与Ma 等[10]的研究结果证实高角病例通常牙槽骨外形窄,切牙移动范围减小是一致的。季海宁等[11]发现在上颌,高角病例上颌骨较窄,均角病例牙槽骨厚而高,低角病例牙槽骨厚而低,因而得出结论,均角面型切牙区颌骨的形态较高角型和低角型有利于切牙在颌骨内的移动。研究证实,存在这种相关性是因为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加,咀嚼肌力逐渐减弱,高角型较浅的覆使得前牙代偿性萌出的趋势增加,但是前牙区牙槽骨的改建相对滞后,导致了根尖区域的牙槽骨厚度变窄[2,12]。

本次研究选取唇腭侧对应的4 个区域的牙槽骨进行厚度的测量,结果显示,成人安氏Ⅱ1分类上颌切牙唇侧牙槽骨大多较薄,其中距离牙槽嵴顶6 mm处的牙槽骨最薄。牙槽骨的唇侧厚度小于腭侧,牙槽骨厚度在高角组最薄,而低角组相比之下最厚。有文献证明位于上颌中切牙唇侧牙槽嵴顶下方1~5 mm 处的牙槽骨厚度较薄,厚度少于2 mm 的牙数超过97%[13]。这与本研究发现唇侧牙槽骨较薄的结论一致。

下颌前牙区牙槽骨比上颌切牙更薄,治疗的局限性更大[14],是骨开裂、骨开窗的好发区域,有些成人患者在正畸治疗前下颌前牙区出现骨开裂,另外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下颌前牙区会出现牙龈退缩,对美观和功能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14-16]。因此正畸治疗前应充分评估下颌前牙区牙槽骨的厚度,并在治疗过程中准确控制牙的移动范围。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成人安氏Ⅱ1分类错在牙槽骨厚度和高度方面与不同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临床诊疗时垂直骨面型应作为对切牙区牙槽骨形态评估的一个重要因素。提醒正畸医生在进行诊断和制定治疗计划时需将不同垂直骨面型在错表现上的特征考虑在内,结合CBCT,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最合理的矫治方法,以获得安全稳定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切牙上颌牙槽骨
CBCT分析上颌磨牙牙根及其牙槽嵴顶与上颌窦底壁的位置关系
上颌前牙区牙齿美学研究进展
上颌第一磨牙牛牙症伴牙源性上颌窦炎一例
口腔正畸中牙槽骨高度的研究进展
骨性Ⅱ类均角成年患者上颌中切牙与切牙管位置关系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切牙管与上颌中切牙位置关系的定量研究
上颌窦口大小与上颌窦副口对上颌窦气化影响的CBCT分析
牙周膜干细胞BMP-2-PSH复合膜修复新西兰兔牙槽骨缺损
不同垂直面型骨性Ⅲ类患者切牙牙槽骨骨量的研究
锥形束CT诊断上颌窦内病变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