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相非相

2020-06-15 06:31王凯
上海工艺美术 2020年1期
关键词:面相佛陀玉雕

王凯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若取法相,即为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这些话出白佛教经典《金刚经》,是佛陀教化他的弟子时所说,我把它们摘列出来,为了更好地引用到对佛造像玉雕作品的创作设计和技艺的论述上。

一、相由经生

先讲一个佛像起源的故事。一日,佛陀升上忉利天,去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讲法,以报答母亲生育之恩,这一去就是九十天。波斯匿王是极其虔诚的佛弟子,一连九十天没有见到佛陀,未听到佛陀说法,他感到怅然若失,心中似乎无依无靠。波斯匿王急切地盼望能早日见到佛陀,便用珍贵的牛头旃檀雕刻了一尊如来像。此佛像雕得精致无比,容貌神态与佛陀别无二致,双目慈悲地注视众生,如同佛陀在为众生说法,且芳香四溢,沁人心脾。波斯匿王将佛像置于佛陀的座位上,每天供养,礼拜,这样他思念佛陀的心得到了安慰。佛陀在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不知不觉过去了九十天,其母劝佛陀赶紧回去,因为众生不能离开佛陀的教诲,佛陀便拜别母亲回到自己的精舍,只见一尊佛像离座前来迎接。佛陀用法眼看到这尊佛像的来历,心中释然,便恭敬地对佛像说:“请您回到座位上吧,”随即,佛陀对弟子宣布:我涅粲后。此佛像可以为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做法事。”佛陀说完,那佛像就坐回了原来的座位。这就是第一尊佛像的由來。

玉石雕刻行业属于工艺美术的范畴,自古以来,工艺美术就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传统文化的体现。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可以摆放供奉和随时佩戴的玉雕佛像题材作品。也越来越深入佛教信徒甚至普通民众的心且中,于是各种玉石材料的玉雕佛像作品层出不穷。观音菩萨和弥勒佛是这类作品的代表,大概已经占据了传统玉雕题材的一半以上。

但是,无论是观音菩萨和弥勒佛,还是其他佛菩萨造像,在身形面相的设计创作上,原来都是有着严密的传承和严谨的仪轨的。《佛说造像度量经》和《圣像绘塑法知识源泉》《身。语、意度量注疏花蔓》等经典对唐卡和佛造像进行了严格的规定。为了佛菩萨的形象塑造完美,还要求按照佛经中记载的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身形好作为依据来绘制,塑造和雕刻,这样佛菩萨形象就更加完美,更具有加持的效力和佛法的灵魂。佛法中的大五明包括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因明和内明。工巧明指工艺,根据佛陀身、语、意三者不同的工巧技能形成三种不同的类别。身是指佛的具体形象,身之工巧主要是造像,如佛菩萨的画像,雕塑等等。因此,只有将佛菩萨等的形象按照佛经规定的尺寸、比例准确地绘制和雕刻出来,才能合乎佛像崇拜供养和取得善业功德的功能。严格按照佛经和仪轨来绘制、塑造和雕刻佛像,这就是“相由经生”。但是大多数人民群众并不深知佛法对佛像的规定,而且随着佛法在各个地区各个时代的流传,已经不断与当地文化交流融合,许多佛菩萨的造像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更加符合各个地方各个时代的广大人民自己心且中的需要,所以下面来说“相由心生”。

二、相由心生

当初,须菩提问佛陀:“若复有人,得闻此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此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

许多从事佛造像的工匠和玉雕师们。本身应该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起码的基础认识,这是一种很好的缘起。在从事了佛造像题材的创作后,便应该更加深入学习佛教典籍,许多在佛造像上有造诣的人,还多次寻访佛教名山、寺院和洞窟,从中学习借鉴和积累素材。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学习了解佛教,才能更好地设计雕刻出佛造像玉雕作品。因为每次设计雕刻佛造像,起心动念,信心清净以后,在意识中产生的那个形象,结合玉石材料的设计和雕刻,最后表现出来的样子,是心脑手相结合的具体回响,是不断地转识成智再回到感官效果的过程,所以要有更多的佛教知识积累和感悟,才能更准确更完美地表现出佛菩萨的形象。

佛造像玉雕作品是人物题材设计雕刻中要求比较高的,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开脸。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面相”。人物件的面相如何,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成败,所以开脸应该是每一个玉雕师的绝活。

“相由心生”,每个人的面相,都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直接反映,所以赋予人物玉雕作品好的面相,不仅是玉雕师的开脸技艺和雕刻功力的体现,更是他内心世界的间接表达,是玉雕师与玉石材料的内心对话,是玉雕师精神内涵的体现。最关键的是,在开脸的时候,心里已经有了完整的人物面相,然后心手合一地表现出来。我认为端庄、大气,规整、纯净,饱满、圆润应该是佛像玉雕作品的审美标准。一般来说,玉雕人物的面相基本都是要圆润饱满,因为要和温润的玉雕材质相契合,不能尖锐,不能刻薄。佛祖的身相已有佛经规定,三十二相和八十种好,总体是端庄威严,而且要尽量保持正面造型,所以通常都是正面站立和正跏趺坐的姿态。以观世音菩萨为代表的各大菩萨、度母这一类造像面相要大气温和,慈眉善目,脸型要饱满规整,不要夸张变形。身形要有一定的曲线,除了端庄的正跏趺坐以外,可以比较舒展的姿态来表现菩萨的随和以及容易亲近善解人意的感觉。我认为观音菩萨在历代的演变中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最贴近世俗生活的美丽女神,所以我在创作设计观世音菩萨的玉雕作品时,在法相庄严的基础上多加入了一些秀美的风格。弥勒佛和刘海等面相则要更圆润饱满,耳朵要大,眉眼之间要和蔼可亲,笑口要生动自然。侍者童子之类的面相要小一点。眼睛和嘴巴也相对要小一些,但是面部表情要丰富讨喜。阿罗汉的面相神态各异,有慈目笑颜,有威猛忿怒,也有闭目静思,由于面部表情丰富多彩,就可以用相对夸张的创作手法,以生动的神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神通法力。

圆润的弥勒佛也好。秀美的观世音菩萨也好,都是经过时代变迁之后,人们心目中最符合当前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要的表现,也就是我说的“相由心生”的又一个含义。

三、相由艺生

要雕刻出上佳的佛造像玉雕作品,雕刻者心中的观想和思想境界是内因,外因就是良好的美术基础和雕刻工艺来表现。

细节决定成败,一件好的玉雕作品,不仅要有好的设计创作和精湛的雕工,最主要的是看细节处理是不是到位,各个层次之间和根脚之间的处理有没有干净利落,这样才能凸顯最完美的效果。佛造像中的各种法器、坐骑以及真言和咒语,都需要非常严谨和精致的雕刻表现出来,佛造像玉雕作品所呈现身相的大块面加上法器的小细节,这样的结合更能体现玉雕作品的完美和精致。佛造像的玉雕作品往往可以配上阴刻或者阳雕的经文或偈语,我经常以阴刻楷书或行楷来雕刻经文。这样既能以书法来彰显玉雕作品的人文内涵,也能突出和映衬佛造像的主体或者故事主题,充分表达玉雕作品的思想内涵。

面相的雕刻是玉雕师技艺的最好体现,也是整件作品加分减分最明显的地方。我不反对现在市面上很流行的无相佛,因为有许多玉石的材质和设计布局,适合这样圆润剔透的无相佛,能体现玉质的优美和意境的简洁,更符合佛法中实相无相的奥义。但不是所有的佛造像玉雕作品设计创作都能无相,大部分庄严的佛菩萨、主体单一的佛造像、故事主角鲜明的玉雕题材,就都不能无相。反而是许多佛像设计雕刻中,身体和衣纹全部简约处理,面部表情眼眉发须雕刻细致的作品,更能体现作品的精湛技艺、艺术水平和意境内涵。

意境是玉雕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表达因素。“境由心造”,意境是一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我的新书画玉雕的特色就是把中国传统书画中最注重的意境带到玉雕作品中来,纳入人的视觉、触觉、感觉和情境中,以期达到更高的艺术享受。创作佛造像题材的玉雕作品也是如此,画面的布局、人物的造型、合理布局玉石设计和雕刻的空间,充分利用层次和留白来表达意境。我一直认为既能充分展现玉石材质美又能表现意境的就是留白,留白能让人产生空间退想从而表达作品的意境,这也极大地考验玉雕师的美术底蕴。雕刻技艺是可以慢慢练就的,而美术底蕴则在常年累月勤学苦练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脑海中艺术素材的积累和美术素养的沉淀,用佛语说就是眼界和意识界的综合体现,说白了就是艺术水平和思想内涵的高低。

总之,佛像玉雕作品,无论是从佛教仪轨上的“相由法生”,还是被人们群众普遍接受的“相由心生”,都需要“相由艺生”。也就是无论你是写实派、印象派或者超现实主义,都需要深厚的素描色彩功底一样。我们可以从佛教的经典学习中领会感悟佛法的内涵,从佛像绘制的仪轨中学习佛造像的要领和精髓,最后从自己的内心感悟出发,根据时代审美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情感需求,去设计创作既能体现自我风格又有时代特色的佛造像玉雕作品。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最后我以佛陀的这句话去继续感悟佛法的深妙和继续探寻玉雕艺术的真谛。

猜你喜欢
面相佛陀玉雕
浅谈近代玉雕工艺
论玉雕山子工艺
浅谈近代玉雕山子工艺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一个人的面相 有他内心的模样
面相
春·遇见
面相大师
最后的说法
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