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图示导学大放异彩

2020-06-15 06:56张凤祥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0年16期
关键词:斑点支点导学

张凤祥

这里所说的图示导学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不同的文体文章和不同的教学内容,以简笔画、符号标记、线条箭头以及个别的词语等构成的简单而明晰的示意图画符号在黑板上展现演示,以求简明扼要地把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直观便捷且相对完整地呈现出来的导学法,它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重点难点,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加深理解课文的目的。一般来说,图示导学有如下作用:

1.提纲挈领,梳理主干清理枝叶。

不少学生询问,语文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对于语文这门古老而年轻学科,许多人朦胧地感到它涵盖的内容很多很广,似乎与文史哲政史地都有关联,好像漫无边际,学习语文简直无从下手,然而它究竟包括哪些知识,怎样学才能抓住要点或主干从而更加有效地学好语文呢?针对这个庞杂的问题仅仅通过嘴巴讲讲,即使讲的人很想讲清楚,听的人也很可能坠入云里雾里,但如果用图示法来展现语文知识的结构范围,就一目了然十分清楚。

2.化繁为简,彰显文体结构特点。

英国女作家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是一篇具有代表性的意识流小说,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的结构,其最大特点是网状辐射特点的结构布局。借助图示法就可以尽显小说的结构特点,从而有效领会小说主旨。小说以一个支点为轴心向四周辐射来布局,是这篇小说的独特结构形式。“墙上的斑点”是一个象征性意象,代表着现象世界。在结构上它是作者进入心理世界的一个跳板或者支点,也就是说,作品中的人物是从墙上的那个斑点出发而产生出许多联想的;而每一段落的联想又都是以这个斑点作为支点而生发开去的。从支点出发,弹出思绪,再返回支点,再弹出思绪……如此循环往复,表现出了人物瞬息变化的意识活动。这种以斑点为中心的纷繁的意识活动形成了一种立体的辐射结构,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好似一朵由若干片花瓣围绕着花蕊盛开的鲜花。整篇小说叙述貌似散漫无羁,实则结构对称,构思严谨。用图示导学法,让学生对这篇小说的结构和作者的思绪一目了然,过目难忘。

3.聚形汇神,图示展现流程过程。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图示导学如果抓住行文线索,显示出文章的脉络及材料安排的思路,就会把作者谋篇布局的构思和复杂的事物梳理得井井有条。议论类文章特点则是论证结构,无论是并列式、对比式、还是总分式、层进式,都可以通过图示法展现。对于记叙文的行踪线索,说明文的流程顺序,一经图示,也同样十分明了清晰。

《长江三峡》是当代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一篇散文,作者记述了畅游三峡的所见所闻所感,启示人们: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这篇课文的知识点较多,诸如三峡的起止、各峡的特点、首段的基调、所写的内容、运用的手法和文章的寓意等写法特点,若用一图展示,则可尽显其妙。

4.介绍背景,一图还原古代情境。

《六国论》和《赤壁之战》这类以史料为内容的文章,如果不了解古代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当时背景,就不容易深刻体会作者为文的真正意图,为了准确理解文章的主旨,有必要了解时代背景,而介绍时代背景的简便方法之一,便是用简笔图示,一来直观显现当时的地理方位、面积大小和各国之间的距离关系,二来可以走进作者和作品還原当时的背景情境。

图示导学运用得当,语文教学定会事半功倍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斑点支点导学
斑点豹
假如给你一个支点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我是小导游
Finding beauty in your scars Alexandra Heather Foss
摆脱病毒
难在寻找那个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