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提升探析

2020-06-15 16:06唐茜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8期
关键词:融媒体信息技术

【摘要】信息技术的变革引发了中国传媒业内部的一场深刻革命。传统主流媒体、自媒体、新媒体、商业媒体之间的生态传播系统发生着巨变。面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冲击,困扰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始终是人的观念革新和能力塑造问题。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刻把握融媒体时代受众特征和传播规律,才能在机遇中迎接新的挑战。

【关键词】信息技术;融媒体;观念革新;能力塑造

二十世纪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传统传媒业——广播、电视、报纸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场信息技术的革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层面。在这场信息技术革命里,媒体与媒体、媒体与人、人与技术、通信与媒体都在发生着一场深度融合。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在信息传播流程中增强创新的意识和提升融合的能力,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 什么是融媒体

融媒体只是一个概念,它并不是一个有形的实体媒介。从表现形式上它是媒体与网络的融合、媒体与媒体的融合、媒体与人的融合、媒体与通信的融合、媒体与科技的融合。从意识形态上它表现为传媒界传统新闻意识与创新新闻意识的物质冲撞和化学融合,最终反应在信息生产的流程(信息采集、发布平台、渠道、终端)上的创新和内容呈现上的创新。

2. 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特点:

2.1 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工作环境更加复杂化。

当前大众传播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变,生态链也更加复杂、多元和发达,全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信息传播的五个时空维度:Everyone\Everyday\Everywhere\Everymonment\Everygroup中和五个功能维度:Engagement(参与)\Experience(日常经验)\Emotion(情感)\Envision(想象)\Enlightenment(启迪),网络信息多元化要求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做好新闻传播的第一把关人,去粗取精、辨别真假,去除谣言,还原新闻原貌,在报道、编辑、转发新闻的过程中做到新闻客观、新闻真实,这是一切新闻传播的基础,更是构建和维护健康传播生态环境的需要。融媒体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政治占位,引导新闻舆论的走向,提高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提升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正面形象、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2.2 融媒体新闻工作者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化

媒体的网络通信技术、手机移动交互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新闻工作者的生存环境从循规蹈矩、舒适安逸变成了危机四伏,挑战与机遇并存。据Quest mobil发布的报告数据,“截至2019年6月,抖音、快手、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行业的渗透率已达72%,月人均使用时长超过22小时,同比增长8.6%。”短视频这样的新媒体平台正在“吞噬”传统新闻的阅读和触达习惯。媒介评价体系从收视率到点击率的转变,利润瓜分模式从栏目、频道的竞争到传媒市场的争夺,传媒界的自媒体、商业平台、MCN经济在倒逼广电变革,传媒市场的争夺进入白热化的激战。广播电视台盈利模式从频道广告的定向投入发展到电视台整合资源、建立中央厨房、统一采集、一站式分发,广告利润一体化。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应从高高在上的庙堂意识、“通稿”意识转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功能必须从党和群众的“传话“筒向服务者转变,向市场看齐。习近平主席多次在会议和对新闻媒体的考察中强调,新闻工作者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人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媒体的融合要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融媒体要求新闻工作者与新媒体融合,坚持占据舆论高地、掌握舆论主导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媒体融合的变革中,融媒体新闻工作者要顺应时代,顺势而为,要努力践行以马克思列主义新闻观为基础的习近平主席的全媒体新闻理念,坚持媒体与媒体,媒体与人、媒体与技术、媒体与产业向更深层次融合发展,不断学习,锻炼自己,增强“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激流中“破茧”而出、再创辉煌。

3. 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如何增强创新精神和提高融合能力

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创新精神是不断进取的源泉,固步自封只能像温水煮青蛙;只有永葆创新精神,才能凸显这支队伍的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增强创新意识和提高融合能力需要把握观念创新、语态创新、人和技术创新这三个层面。

第一个关键是观念创新。三年来,中央主要媒体纷纷加快从相“加”到相“融”的步伐,分别按照“台网并重、先网后台”的思路,持续推动了“三台三网”的加速融合,将媒体融合推向了纵向的深度发展。毫无疑问,主流传统媒体入驻两微一端等新媒體用户端口,实现了平台(渠道)的融合,直接拓展了主流媒体的内容输出面。但是解决主流媒体传播力困境的问题关键不在平台,而在与观念。互联网、手机移动用户端、短视频、短视频+直播等现象带来的不简单是短时长视频带来的用户碎片化的体验,而终是一场“社交互动”的革命。这是一种新型传播逻辑。如果融媒体新闻工作者不把握新媒体现象背后的更深刻的传播逻辑就无法真正参与到这场媒体的大融合中。从制作到分享,再到传播、发布,社交交互是融合的关键,就相当于互相问候“你吃了吗“的一种社交需求的精神探索,是与人类消费、情感、社会关系、爱好属性的融合。优质的媒体服务必须与用户的需求精准定位相关联。融媒体新闻工作者要“积极发展各种互动式、服务式、体验式新闻信息服务”,这是一种观念的创新。究其根本,就是实现社会情感的连通。

“央视频”、人民日报+在这方便做了比较好的探索。

以央视频为例,与央视其它App不同,“央视频”在资源的配置上做了结构性的颠覆,它不止是一种媒资库资源的盘活,更是一种资源链的“新生”。它不是复制央视既有的内容资源,而是一种以“账号森林”体系,通过汇聚优质社会媒介资源包括自媒体账号及其他各类社会账号,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开放格局,真正体现了“向基层拓展、向楼宇延伸、向群众靠近”。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只有实现了观念上的彻底更新,才能理解融媒体全新的机制及其深刻的内涵。

第二个关键是平等语态的创新。

从互动文化到平等语态的视角理解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深度融合是題中之义。2019年11月9日,中央电视总台新媒体中心策划的一则“康辉的第一支Vlog”在发布,拉进了总台与年轻观众的距离。据新浪舆情通大数据平台统计,康辉+vlog”在全网引发16.4万条相关信息。片中康辉一改大家心中传统的央视《新闻联播》主持人正襟危坐、一脸严肃的形象,或是向大家打招呼:“嗨,大家早上好,我现在要去我的单位上班”,或是背着双肩包在希腊报道《大国社交最前线》,这是一场媒体机制参与到媒体深度融合的产品呈现。其中,康辉举着自拍设备向公众诙谐调侃:“我的捂唠个(Vlog)发音正确吗?”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语态在向公众传播。主持人放下身段,“俯身“制作新闻的”新“风扑面而来。“央视频”前有“揭秘联播主播手中的稿件”,“直击总台大院”的vlog,后有《主播说联播》,“海霞委员谈两会新压力”,一个个主播一反平日刻板的形象,更像身边的一个老朋友。央视主持人转化为“正能量网红”的现象,说明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可以寻找到新的传播语态,它需要融媒体新闻工作者放下身段,与传播对象建立起朋友般的平等互动。

第三个关键是人和技术的创新。

技术的升级和迭代加速,是当今“形成”时代的典型特征。在“疫情”期间,有数据显示受益最多的是字节跳动集团,字节采用大数据,对用户体验精准化把握,信息触达实现精准化对接。今年两会的报道也使人们对“云采访”、“云对话”、“云发布”的概念越来越熟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5G+8K实时传输和快速剪辑集成制作。科技赋能新媒体,融媒体新闻工作者也要主动参与到这场赋能中,实现人与技术的融合。加强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数字化培训迫在眉睫。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能使专业人员获得更强的职业认同感。融媒体新闻人应该是采、编、播的全能媒体人。综合掌握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AI技术、AR实景技术、LED大屏,5G、智能硬件等新技术,是融媒体新闻工作者融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综合挑战。可以预见,当开发出一个新闻写作的机器人时,融媒体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还能给这些新闻写作机器人设定更多、更专业、更优秀的写作程序和表达的模板。推进深度融合,需要技术赋能,更需要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自我赋能。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面对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冲击,困扰融媒体新闻工作者的始终是人的观念革新和能力塑造问题。不管新技术在如何重塑媒体生态,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只有更深刻地把握融媒体时代受众特征和传播规律,才能更快速地提升与媒体融合相适配的专业技能,生产出更多、更专业、更优秀的产品来适应公众的需求。尽管新闻工作者在参与到媒体融合的变革中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但新闻工作者作为社会这艘大航船瞭望者的角色和责任不应改变。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全媒体思想引领下媒体融合路径研究  王凯迪 周德书 [K].今传媒 2019 (10)

[2] 王晓红谈短视频:从四个关键点促进媒体融合 [K] 广电业内 2019(12)

[3] 疫情下的媒体融合与变革思考 肖剑 阿里云研究中心战略总监[K]阿里研究院 2020(3):

作者简介:唐茜(1977.11-)女,汉族,四川;职称:编辑 学位: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电视编辑。

猜你喜欢
融媒体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