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语言对广播新闻采编的影响

2020-06-15 16:06李丽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8期
关键词:广播媒体广播新闻网络文化

李丽

【摘要】网络语言已经广泛渗透到我们日常的网络使用和社会生活中,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文化特色,同时,网络语言也在对社会许多领域的工作产生着影响,这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新闻编辑工作。本文分析了网络语言的特点以及网络语言对广播新闻采编的影响,进而对广播新闻采编过程中网络语言的“抓与放”展开探讨。

【关键词】网络语言;广播新闻;新闻采编;广播媒体;网络文化

1. 网络语言的特点分析

网络语言是伴随互联网的出现而诞生的一种网络文化,其根植于网络快节奏的信息传播和独特的网络传播环境,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与草根气息。与传统汉语语言相比,网络语言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且具有极强的趣味性。从最早的QQ、社交论坛中诞生的如“886”、“稀饭”等,到今天活跃与网络中的“奥利给”、“扎心了,老铁”、“666”等,网络语言已经日渐丰富,且每年都会诞生出许多网络流行语,成为当今时代中最为活跃的一种文化元素。

从网络语言的基本形态可以发现,其最初是以各种谐音、缩写、符号组合等进行特定语言内涵的指代或表達,随后又基于特定网络环境而出现许多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感的语言运用。由此可见,网络语言总体上具有简洁化、形象化的特点。但同时,许多网络语言受网络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会在流行一时后迅速淡出人们都视野,如“蓝瘦,香菇”在2017年爆红后也迅速的消失于网络中。这说明网络语言也具有较强的短暂性特点。

2. 网络语言对广播新闻采编的影响分析

广播新闻是广播媒体中的一种重要的内容形式,其主要就是运用语言来播报新闻信息并经广播媒体传向广大受众。广播新闻采编是广播新闻生产的主要环节,其主要工作就是对各种新闻要素进行搜集、整合、编辑。在此过程中,广播新闻采编需要与语言文字编辑打交道,就是需要围绕一定的新闻传播目的进行语言组织。在以往广播新闻编辑过程中,工作人员所面对的都是标准且规范的汉语语言信息环境,但在网络时代,网络语言的不规范性和独有特点则对其编辑工作带来诸多影响。这其中既有消极影响,也有积极影响。

2.1 消极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的大量出现使得网络中各种信息的传播不再如同以往那样规范,许多信息由于加入了网络语言使得其意义表达更加复杂,这对广播新闻编辑的信息搜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编辑人员需要甄别信息的具体含义,这无疑加大了编辑人员的工作量。而一旦编辑人员对网络语言的表达产生错误理解,则有可能使最终新闻内容报道出现事实揭示上的偏差。其次,网络语言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人的文化口味,越来越多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网络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内容。而广播新闻编辑所沿用的规范性语言表达正逐渐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这使得广播新闻编辑在语言组织和运用上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最后,网络语言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播新闻编辑的职业素质。这是因为网络语言的流行使得人们越来越习惯于对其进行运用并在网络和生活中使用,而新闻编辑受网络语言的长期影响,其语言水平必然也会止步不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闻编辑人员的职业素质,进而影响广播新闻编辑质量。

2.2 积极影响

随着网络的普及,传统媒体正受到巨大冲击,受众逐渐流失。究其原因就在于网络文化更符合现代受众的需求。在此情况下,广播新闻编辑开始探索在编辑过程对网络语言的穿插使用。而网络语言在广播新闻上的运用,恰恰帮助广播新闻重新焕发活力,受到大众的喜爱,这无异于对现代广播新闻编辑发展起到一定积极推动作用。此外,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象征,其能够反映出现代受众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认同。而广播新闻采编人员通过对网络语言的研究和分析也能够更为有效的了解现代受众的文化需求,然后据此对自己新闻采编工作的方向进行调整,报道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闻内容,吸引更多受众。例如当前网络语言中“氪金”就代表了一种价值观文化,而以此作为切入点去搜集当前社会各领域内的一些乱收费现象以及网络中的消费文化等资料形成新闻报道到,就可以更有效的吸引受众的吸引力,使受众对传统广播新闻产生改观。因此,网络语言本身对当前的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也有着一定到积极影响。

3. 广播新闻采编对网络语言的抓与放

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文化现象,这是不可阻挠的趋势,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工作面对网络语言必须理性看待,在编辑工作中针对网络语言做到合理地抓与放,以利用网络语言为广播新闻增光添彩。

3.1 广播新闻编辑应对网络语言进行去粗取精

当前网络语言在生活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已经成为传统语言体系下的另一个语言文化系统。在此情况下,广播新闻编辑要想收到更多人的喜爱,就必须顺应这一潮流,对网络语言进行必要的运用。但在此过程中广播新闻编辑必须要对网络语言进行精挑细选、去粗取精。首先,网络语言中有许多本身是符合传统语言规范的,如“给力”、“不抛弃,不放弃”、“暖男”、“惊不惊喜?意不意外?”等。但同时这些语言也具有较强的网络性与时代感,因此在广播新闻编辑中合理使用这些网络语言可以使广播新闻更接地气,有助于拉近与受众的距离。例如近年来在《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就常出现“给力”一词,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其次,要根据不同类型新闻选择不同的网络语言进行运用。广播新闻编辑中对于国家政策性新闻的报道中仍需保持一贯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其网络语言运用可以跟随官方媒体进行学习。而在社会新闻的报道中则可以灵活运用各种网络语言做到提升新闻趣味性和生动性的目的。最后,对于网络语言中的许多低俗化语言则必须严禁使用,以免使广播媒体舆论导致形象受到破坏并对社会舆论和文化风向产生负面影响。

3.2 广播新闻编辑应加强对网络语言和文化的研究

为更好地在编辑工作中运用好网络语言并甄别网络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含义,就需要广播新闻编辑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对当前的网络语言及其背后文化进行研究。一方面编辑人员需要了解最新网络流行语诞生时的网络环境与场景,并对其当前在网络中的具体使用情况,以准确把握其含义,以便在当前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环境下增强对各种信息资源甄别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从而更好地对网络信息背后的价值加以挖掘,用以丰富广播新闻内容的内涵。另一方面要对网络语言在各类新闻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统筹考虑其语境含义、遣词规范性等,以切实做到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合理运用。另外,在网络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分析中,还应该积极运用现代的网络技术以及大数据技术。例如网络中的热点网络语言统计工具、网络新闻热点统计平台等,从而更好地对当前网络中的热点文化走向加以把握,以在广播新闻采编时有意的向这些热点内容靠拢,并有选择性的运用一些时下较火的网络语言,使广播新闻的的时效性以及时代性都得到提升,为自身赢得更多忠实受众。

3.3 广播新闻编辑必须以新闻的基本标准去考量网络语言

新闻的基本标准是客观真实,不带有过于强烈的个人主观意见,以将新闻事件真实的呈现给受众由受众进行判断。同时新闻还必须保持正确舆论导向,尤其对于广播媒体而言,其一直都是国家舆论传达者,所以其必须保证新闻内容能够对社会产生正向影响。基于此,广播新闻采编在考量网络语言时就需要以新闻标准作为依据。避免在采编中运用具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网络语言,同时也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后引发歧义而影响到广播新闻的客观真实性,或对社会产生负面舆论影响。

3.4 广播新闻采编应注重对网络语言规范性进行筛选和把关

虽然网络语言是在汉语言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其特定的生长环境使得其具有了网络文化的特点,并且在广大网民的创新发展下,许多网络语言已经脱离原有的汉语语言规范体系,如“不明觉厉”、“蓝瘦香菇”等。因此广播新闻作为一种正式的媒体内容形式,应注意采编时自身语言运用的规范性,加强对网络语言规范性的筛选和把关。这是因为一旦这些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在广播新闻中大量运用就会使传统语言体系受到冲击,广播新闻表达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就有可能受到影响,进而对社会舆论产生不良影响。结束语:综上所述,网络语言在广播新闻采编工作中的运用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这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做到对网络语言的去粗取精,并不断加强日常工作中网络语言的研究,同时以新闻标准去对网络语言运用进行考量,如此方能在保持广播新闻应有舆论导向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网络语言对广播新闻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张彬.网络语言特点及其规范化问题再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2):39-41.

[2]谢慧维.关于报纸新闻采编及受众吸引力的探索[J].新闻研究导刊,2018,9(03):188-189.

[3]李智英.新闻采编人员要慎用网络用语[N].云南政协报,2016-06-08(007).

猜你喜欢
广播媒体广播新闻网络文化
广播新闻语言表达形式探讨
浅谈广播媒体活动的创意与策划
声音的价值
广播新闻策划与创新
关于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媒体的新思考
浅谈当代网络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文化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重建用户连接打造广播的“生活形态圈”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