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传播学视角下的粉丝文化2.0

2020-06-15 22:48仇玉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8期
关键词:饭圈

仇玉娟

【摘要】互联网时代,粉丝文化产生了新的形态——饭圈文化。文章从粉丝文化的形态变迁谈起,在传播学视角下对饭圈文化进行研究,分析得出我国饭圈文化产生原因及影响。

【关键词】粉丝文化;饭圈;群体极化

1. 粉丝文化的变迁

1.1 粉丝文化1.0时代

过去,追星族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形式多为购买专辑、收看偶像主演的节目、去演唱会等,这一切行为的发生都具有私人化特征。

粉丝文化1.0时代,互动多发生在偶像与粉丝之间,粉丝与粉丝的联系微乎其微,即使同在一个城市甚至街道,粉丝之间也很难进行亲密的联结。粉丝把自己对偶像的喜爱投射在有形实体上,很少考虑自己与其他粉丝的关系。之所以会产生这种“以文本为中心”的粉丝文化,更多原因在于当时人际互动的难度较大,由于缺乏便捷的联络方式,粉丝习惯“单打独斗”,整个粉丝圈就呈现出低流动性的特征。

1.2 粉丝文化2.0——饭圈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追星生态逐渐發生改变,“饭圈”一词从日韩流传过来。顾名思义,饭圈文化下的追星族们形成了一个圈层,在追星过程中与圈子里的其他人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与粉丝文化1.0时代的追星表现不同,这些处于饭圈的粉丝们不再将追星行为视为私人化的行动,他们开始加强彼此间的联系,通过积极的互动为偶像们打造出庞大的数据帝国,彰显他们偶像的“国民度”与“带货力”等。

饭圈文化与粉丝文化1.0时代的追星表现有极大的区别。首先,饭圈文化里的粉丝群体联系极为紧密,每个明星都有自己的后援会,后援会管理着大大小小的官方粉丝群,追星已经不再是“单打独斗”的行为。其次,口头上表达喜欢是不足够的,在饭圈里,为偶像花钱是确认粉丝身份的重要标志。此外,饭圈里的追星群体必须为偶像打榜、反黑,否则也很难被承认粉丝身份。再次,饭圈已经不只是粉丝的聚集地,在这里,他们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甚至直接影响着自己偶像的行为。没有他们的“允许”,偶像不能换风格,不能谈恋爱,偶像的行为要以满足自己的粉丝群需求为先。

2. 传播学视角下饭圈文化形成的原因

2.1 网络传播的极大助力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社会变革,媒介的进步改变人们互动的形式。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便利,社交媒体的发达使各种声音都能够传出去并传得更远。饭圈的声音作为互联网的一份子,依托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网络中,粉丝个体不再是分散的,他们能够轻而易举的找到“组织”,这里汇聚了很多喜欢同一个偶像的人。

依托网络,粉丝群体慢慢壮大,并渐渐发展出各类职能明确、分工清晰的粉丝站。通常来说,一个偶像会有一个官方后援团,以后援团为纽带,粉丝自发建立数据站、反黑站、打投站等各类粉丝站,他们在为偶像做数据、发声的过程中累积威信,成长为粉圈中的意见领袖。粉丝们通过互动,也逐渐加深彼此间的联系。

2.2 文化工业下的资本推手

文化工业论来自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等人,他们认为文化工业产品都表现出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实际上,如今偶像的大量产生,正是文化工业所说的人为制造。近几年随着偶像选秀节目的风靡,“爱豆”已经成为批量制造的速成品,只要具备一定的曝光度,就会拥有支持者。

在这种模式之下,各种商业资本想尽一切办法鼓动粉丝,争取利益最大化。例如微博,为明星们开通了超话,粉丝必须不断为自己的偶像打榜,才能在超话中占据较高的排名,以此获得更高的曝光度。打榜不仅要粉丝付出时间和精力,还需要粉丝花钱购买指定产品,这样能够快速提升自己偶像的排名。此外,商业资本不断成立数据统计机构,他们在固定时间发布所有明星的“价值”排名,把微博超话排名之类的条目放入统计坐标中,来“鞭策”粉丝打榜。

对于粉丝来说,偶像需要曝光,所以他们把对偶像的喜爱转化为“数据”,打榜的助力值、花钱的数额大小均能代表粉丝对偶像的喜爱程度,一旦自己偶像的排名下降,粉丝群体内比较有影响力的粉丝就会号召其他粉丝,继续为自己的偶像打榜。从另一种层面来讲,饭圈文化的形成,是商业资本利用粉丝对偶像的“爱”所造成的一种特殊行为。

2.3 群体认同的心理影响

粉丝群体形成之后,粉丝彼此间在不断互动中形成群体认同。

首先,群体认同表现在粉丝社交账号的昵称、头像上。以微博为例,如果微博用户使用某明星照片作为头像,那么他的言行很大程度上会被当作粉丝行为,这时他个人账号表示的意义就不再局限于他自己身上。在微博超话里,众多粉丝依靠偶像的头像、昵称来获取认同感,并在打榜、做数据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这种认同。

其次,粉丝地位会加深粉丝个人的群体认同感,获得对自我的肯定。在粉丝群内,出于对自己偶像的喜爱,原本拥有各种技能的粉丝会为自己的偶像画画、剪辑视频、修图等,这个过程会吸引大批粉丝聚集,使进行二次创造的粉丝成为粉丝群体中的“大粉”,在粉丝群体中拥有一定的话语权。这个过程会唤起粉丝的自豪感,在与其他粉丝互动时获得粘性较强的身份认同,从而加强对偶像和粉丝群体的粘性。

3. 传播学视角下饭圈文化产生的影响

3.1 积极影响

3.1.1 以偶像之名进行社会资助

粉丝群体在为偶像做数据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群体架构,在行动过程中高效、严密并纪律严明。例如在疫情期间,众多明星的粉丝群体反应迅速,积极为湖北捐款捐物,向大众展现了饭圈积极良好的一面。

此外,为了提高偶像的大众好感度,粉丝群体往往选择公益的方式为偶像助力。比较成熟的粉丝群体,几乎都拥有以自己偶像为名的粉丝公益站,他们会积极与公益组织合作,资助范围涵盖各个领域,实际在社会上发挥了强大的正面作用。

3.1.2 用“饭圈”形式传播主流声音

追星行为通常会被划归到亚文化领域,与主流文化格格不入甚至具有对抗性。但“饭圈”时代,粉丝群体的诉求已改变,他们需要偶像被主流认可,因此会将代表主流的官方媒体或机构视为“上宾”。同时,主流媒体与机构需要获得关注度,活跃、庞大的明星粉丝群体便成为非常好的“流量”带动者。依托互联网平台,主流媒体与机构实现了与明星粉丝群体的良好合作,二者不再具有粉丝文化1.0时代势同水火的特征,呈现出合作共赢的态势。

3.2 消极影响

在饭圈文化语境下粉丝群体依托互联网产生了积极效应,但不可否认,饭圈文化也导致众多不良风气的出现,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3.2.1 信息茧房造就粉丝视野狭窄

在“饭圈”内,粉丝群体以各自的偶像为中心,大部分粉丝不会关注偶像以外的人和事,久而久之与外界失去了沟通和交流。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改进,各平台利用算法对粉丝进行精准化推送,使粉丝的视野逐渐窄化,形成信息茧房。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追星行为呈现低龄化特征,对这些未成年粉丝来说,信息茧房的形成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塑造,也会对他们三观的形成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去年周杰伦与蔡徐坤的粉丝数据大战,起因就是蔡徐坤的一个低龄粉丝在公共论坛质疑周杰伦的名气。蔡徐坤的部分粉丝年龄偏小,没有经历过粉圈1.0时代,而是直接成长于“饭圈”时代,打榜、数据是其衡量一个人名气的唯一标准,又因为其平时不关心除蔡徐坤以外的人,所以才会产生这样的疑惑。

3.2.2 群体极化凸显

对于盲目的追星族来说,自己的偶像就是最优秀的人,其他明星都不如自己的偶像。在粉圈内部,关于自己偶像的认知经过“大粉”传播,可以迅速被所有粉丝接受,由此形成粉圈共识。会有一旦自己的偶像形象和利益被“大粉”判定受到危害,其就会在粉圈内进行号召,小到“控评、反黑”,大到“谩骂威胁、人肉搜索”的情况出现,粉丝圈就会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并上升为针对明星本人或明星粉丝个人的网络暴力。

3.2.3 过度娱乐化消解公共事件的严肃性

随着“饭圈”的普遍化,很多“饭圈”行为被套用在其他方面。饭圈文化可以被主流利用进行宣传,但“饭圈”扩大化容易消弭娱乐与公共事件的区别,主流媒体如果把握不好度,就会消解公共事件的严肃性,使大众对主流媒体产生怀疑。例如疫情期间部分媒体与网友一起为建造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叉车、挖掘机等打榜、反黑的行为,就是“饭圈”思维不分场合的运用,是过度娱乐化的典型特征。

参考文献:

[1]姜雯嘉.传播视域下的“饭圈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19(06):51-53

[2]蒋真真.互动仪式链视角下“饭圈文化”研究[J].青年记者,2020(08):24-25.

猜你喜欢
饭圈
饭圈乱象:历年竞技类综艺节目的赛制分析与思考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饭圈”治理
治理“饭圈”乱象需构建长效机制
整治“饭圈”乱象
“饭圈”,到底是个什么圈?
“新十条”让饭圈文化重归正轨
“饭圈”:趣缘社群与利益圈层的博弈
中国式饭圈:为爱doki,爱豆才是“现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