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的叙事特色分析

2020-06-15 22:48马真真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8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

【摘要】新媒体时代,以说教为表达方式的传统纪录片已将不受观众的喜爱。纪录片正朝着年轻化的趋势发展,应运而生的微纪录片以它小题材,大主题,正能量的独特优势,既迎合了受众时间碎片化的观赏需求,又满足了受众对于纪录片的审美期待。与传统的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从形式到内容都进行了创新和改革,也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本文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浅析微纪录片的叙事特色。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语言;叙事风格

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制作,共一百集,每集时长在5分钟,分四季播出。将国家宝藏的8000年历史浓缩在5分钟,让观众短时间内体验一场穿越古今的旅行,给予观众奇特的视觉感受,让观众在徜徉古今中,感受千年文明的熏陶,激发观众的文化自信和民族凝聚力。

1. 叙事手法:刺激观众对纪录片内容的主动了解

传统介绍历史文物的纪录片,都是画面加上平铺直叙的解说。微纪录片转变传统的叙事手法,引领观众主动去了解文物的前世今生。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运用独特的的叙事视角将器物转化成“人”展现中华文明,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传统文化的同时,唤起观众的家国情怀。叙事者将解说与观众处于同一时空,国宝“活”起来,与受众进行互动,对于国宝的讲述更加具有真实性。叙述者的讲述是观众所期待的答案,不断的设置悬念激起观众的审美期待,激发观众的观赏兴趣,吸引观众对于国宝的前世今生进行主动理解,从而形成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者的情感交流,知识上的共鸣。与传统纪录片相比。《如果国宝会说话》将观众和或讲述者置于平等的角度进行交流。在《击鼓说唱俑》让的语境来看,为了满足新媒主人公进行自我介绍,结合自己幽默搞怪的语言风格,逗笑观众。通过说唱俑自己的介绍,将观众带回到2000年前的剧院,观看说唱艺人的表演。导演不断进行叙事视角的转换,将文物的前世今生一集文物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想想的展现给观众,给与观众参与性和互动性,既增加纪录片的趣味性,讲好故事的同时,拉近与受众的距离,让观众与文物产生文化共鸣。

新媒体语境下,观众使用小屏幕的收视习惯,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将观众设置显性的信息接收者,以短信留言的方式,“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主动的参与到叙事之中。采用这种交互性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成为纪录片的参与者,有利于观众的情感释放,与观众产生共鸣的同时,又符合新媒体时代观众的审美观赏习惯,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在这语境下,观众一直都是参与者的身份去倾听。在纪录片的结尾处用“国宝留言持续更新,请注意查收”与开头首尾呼应,给观众一种交流的仪式感。《如果国宝会说话》贴合观众的情感需求,将观众放在主导地位,相对于传统的纪录片,没有了大量的学术化的说教,取而代之的是轻松,年轻化的网络语言,在展现文物历史感的同时,还增加了文物现代化的气质。例如:“我的口吻,猫的口吻”,用这种简单易懂的语言文字与观众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和互动,与观众平等对话。采用这种平等的视角,拉近了观众心理观赏距离加上解说词的浅显易懂,符合受众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和审美习惯。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将解说的主持人隐藏在画面之外,作为国宝的讲述者,就像博物馆的宣讲员一样,对于国宝的信息细节十分了解。将解说放置在全知视角上,向观众讲解国宝的信息,衔接画面,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解说来设置悬念,引起观众对于国宝的好奇心。虽然每集只有5分钟,但是该纪录片力求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全面的去展现文物的前世今生以及它背后的故事。每一集介绍一个国宝,为了给观众呈现国宝的现实美感,体现国宝的价值,导演巧妙地结合当下受众的审美观,在第17集:素纱襌衣:云想衣裳这一集中不仅简单介绍了素纱襌衣的历史渊源,还加入了了现代学者对于优秀文化的探索。素纱襌衣是古代中国的精华之作,是服裝史上的传奇。纪录片中穿插清华大学教授对素纱襌衣工艺的仿制,模特对于单纱材质衣服的展示,与古代的素纱襌衣产生呼应,更加形象的真的展现了素纱襌衣的美感,在纪录片中幽默的讲述现代仿制的困难,甩锅于蚕宝宝的肥大。古代文明和现代服饰文化相结合,向受众讲述了传统的丝文化,丰富了片子的内容和人文内涵。在介绍说唱俑时,称之为2000年前的rapper这就极大的吸引了观众的好奇心。导演巧妙地利用国宝自述的方式,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平等交流,增加了国宝和观众的互动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增加了亲切感,强化了国宝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相对于传统纪录片平铺直叙的叙事方式,这种主动交流的讲述方式让观众感觉不那么枯燥,看纪录片就像听故事一样生动有趣。在讲述上,主动落在观众的共同话题。例如:在讲述说唱俑时,生动的引入减肥等观众熟知的元素,幽默的说辞,与观众产生共鸣。

2. 视听语言:运用视听手段制造悬念

纪录片运用了大量的特写来突出文物的细节,展现文物的局部特征,满足观众审美心理的需要。在展现秦始皇陵铜马车时,用特写这种小景别展现马车的局部,精细的配件,局部的彩绘,马夫的脸部特写,车门外侧的纹样,体现其做工的精美绝世,不禁让世人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作力。同时利用特写放大局部,制造悬念,引起受众对于马车整体面貌的好奇心。由于观众在博物馆里观看文物的角度有限,更不可能近距离的观赏文物,纪录片为了适应观众的观赏需求,从多角度全方位对文物进行展现和介绍,背景简单,采用小景别画面,排除众多视觉干扰的因素,给与观众仔细观赏和思考的空间,更好的发现文物之美,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运用大量的特写画面介绍文物,保证了画面的简洁性,又较为客观的展现了文物的具体细节,增加了纪录片的观赏性。从人们的非常规视角去介绍文物,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导演运用全景镜头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国宝之美。在介绍南越汉玉时,记录纪录片的开头以全景展开叙事,进行时空转换,在介绍茂陵博物馆的越马时,纪录片运用大全景介绍汉武帝茂陵的周围环境,以及汉武帝茂陵的具体位置,通过汉武帝的墓地位置引出霍去病墓,介绍守护墓地的石器越马。介绍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这一集中,黑白影像下,石头从山坡坠落,烘托了这件文物的历史厚重感。在秦始皇陵铜马车一集中运用大量的全景交代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环境和出土位置,烘托了庄严的气氛,给观众强大的视觉冲击力。

微纪录片时长较短,主题较为单一,为了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纪录片内容的表述上,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多维度立体化快节奏的叙事手法,捉住观众的注意力。在叙事手法上,传统纪录片往往采用宏观叙事,介绍文物的基本信息,讲述文物的历史故事,且大多借鉴文献资料,彰显其历史的厚重感。为了适应受众快节奏的观赏习惯,导演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从心理上拉进观众与文物的距离,结合文物所传达的现实意义,与观众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传统的纪录片配乐大多气势恢宏,以体现历史的沧桑感为主,但是微纪录片为了满足受众不同的审美需求,每集纪录片都根据内容的不同选择风格迥异的配乐,带给观众新鲜感,在《鹰顶金款饰》这一集中,为了让观众深刻的感受到游牧民族在草原上生活的艰苦性,以《动物世界》的经典配乐衔接画面。在《曾侯乙编钟》一集,为了体现编钟的历史价值,导演没有用任何的旁白和音效,而是将湖北省博物馆和中国唱片总公司于1986年3月录制的编钟音频作为配音,让观众为之震撼。在《带钩》这一集中在介绍带钩整体形象时。音乐节奏较慢,有较强的的代入感,而后,在介绍形态各异的汉代带钩时,音乐换成了节奏较快,风格活泼的现代音乐,给与观众不通的听觉感受。5分钟的纪录片中,运用了5首配乐进行叙事,激发观众的观看兴趣。微纪录片的配乐生动形象有趣,并且很多配乐都是观众熟悉的旋律,符合观众的集体记忆,满足受众对于纪录片多样化的需求。在《说唱俑》纪录片的开头加入了观众的欢呼声,用剧院开场的方式展开文物的叙述,俏皮的配乐结合说唱俑的局部特写画面,使说唱俑的形象更加生动可爱。接着,在介绍说唱俑的历史文化时,配合动画的运用,音乐切换成与画面内容相关的鼓乐,与纪录片的叙事内容相结合。在影片中不断切换说唱人演出的画面,节奏加快,音乐也随之转换,更加现代化的音乐,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介绍对象转换了之后,为了切合纪录片的表现内容,音乐风格也从快转慢,带有一丝忧伤,观众的心情随着音乐的变化跌宕起伏,中西方不同风格音乐的运用带给观众不同的审美体验。微纪录片根据叙事运用不同的音乐,将音乐参与到叙事之中,在调整影片叙事节奏的同时,还彰显了主题,渲染了气氛。通过音乐风格的转变,展现文物不一样的历史风采。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微纪录的方式,让文物与观众互动交流,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强化了人们的的文化自信。纪录片采用平民化的叙事角度,将文物拟人化与观众直接进行交流,拉近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选用具有代表性的100件国宝,解读中国历史,传递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在新媒体时代,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集文物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在当代社会显得越来越珍贵,如何将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的传播,是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将历史与现代社会的风土人情相结合,吸引更多的人观众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宋盼盼.从《如果国宝会说话》看纪录片“年轻化”发展路径[J].视听,2019(06):47-48.

[2]但午剑,焦道利.移动互联网时代人文纪录片的创新与发展——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J].中国电视,2019(03):82-86.

[3]梁伟.聆听心灵与历史的对话  感悟守成与创新的传承——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创作特色解读[J].当代电视,2018(12):85-86.

[4]罗琦.媒体融合背景下讲述中国文化故事——《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成功之道[J].东南传播,2018(03):7-9.

作者简介:马真真(1995-03-06),女,漢族,山东聊城人,硕士在读,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广播电视。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下《金瓶梅》的死亡丧葬描写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叙事策略研究
女性视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乔治?奥威尔《一九八四》中的陌生化叙事
浅谈中韩电视剧、电影的叙事差异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