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荷拉斯兄弟之誓》的伦理之美

2020-06-15 21:45张博闻
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张博闻

摘 要:法国画家雅克·路易·达维特是新古典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 其作品《荷拉斯兄弟之誓》以新古典主义经典的艺术原则与独特的艺术表达,使得这幅作品与达维特本人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西方艺术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取材于古罗马传说的《荷拉斯兄弟之誓》,不仅是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对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重振的典范,更是对古希腊哲学,尤其是对伦理学进行复兴与发展的艺术代表。以伦理学的视角来品读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之誓》,将有助我们发现画作所承载的伦理意蕴与画家本身的内心情感世界。

关键词:荷拉斯兄弟之誓 伦理意蕴 新古典主义 达维特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畫坛,涌现出了大批新古典主义艺术家,而达维特正是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历了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法国,其艺术创作早已从中世纪的束缚中脱离。理性的光辉,促使一大批艺术家们将选材的焦点,从对宗教的顶礼转向古代历史与现实世界中的重大事件。同时,由于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现实需要,加之西方哲学理性主义的回归,朴素且庄严的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中对公民道德与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激起了达维特等拥有资产阶级革命理想的艺术家们的强烈共鸣。

《荷拉斯兄弟之誓》的创作,体现了达维特深受其老师即新古典主义艺术的开创者维安的影响,他十分崇尚唯美与写实的结合,以及对人物进行雕像般地塑造。这种对古典主义艺术的批判继承,继而又影响了达维特的学生安格尔,使得新古典主义在近代西方艺术发展史中异军突起,将整个大革命时期的欧洲艺术与近代西方伦理学中理性主义推向了高潮。

一、《荷拉斯兄弟之誓》中的情感表达

达维特的这幅《荷拉斯兄弟之誓》,原本是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于1784年向达维特订制的。但达维特在接到创作任务后,并未按照路易十六的要求去创作,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画作中表达出了英雄主义式的刚强、勇敢与坚毅。1785年,《荷拉斯兄弟之誓》正式在在沙龙中展出。路易十六作为专制王权的代表,推崇自由、平等与博爱的理性主义信条的达维特自然对他有着源自心底的憎恶,因此这幅《荷拉斯兄弟之誓》所表达出的情感,与路易十六的要求完全不在同一条轨道上。

达维特无愧为写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大师,他将自己对新世界的殷切期盼,化为一种忠于理想的情感,并悄悄地融入《荷拉斯兄弟之誓》这幅画作之中。这便使得这幅画作在雕刻式的笔触以及戏剧式的布景之外,又给予人们一种不失唯美的庄严与肃穆之感,这足以令能够深刻体悟到这幅画作所包涵的情感的观赏者们热血奔腾,并激荡起对勇敢这一重大德性的实践渴望,甚至是催出英雄诗般的泪水,实实在在地体现了达维特对荷拉斯三兄弟代表罗马迎战阿尔巴隆加这段古罗马传说的钟情与共鸣。

在《荷拉斯兄弟之誓》中,居于画面中央的老荷拉斯,正向他的儿子们授予承载着勇敢与忠诚的武器,三兄弟将代表罗马迎战来自阿尔巴隆加的居里亚斯三兄弟。三兄弟一边接受武器,一边庄严地宣誓效忠罗马。但画面也是充满着戏剧性的,画面右侧是女人们是荷拉斯三兄弟的母亲和姐妹,她们悲痛的心仿佛摧垮了意志,使她们瘫坐在一旁。画面中身着白衣裙的女子是三兄弟的妹妹,她已经同居里亚斯三兄弟中的一人订下婚约,而她旁边的女子却又是居里亚斯三兄弟的姐姐,她已经嫁给了荷拉斯三兄弟其中的一人。

《荷拉斯兄弟之誓》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这正是达维特风格的标签,一切皆得益于达维特构图的精妙。画作场景采用戏剧式布局,一切像是在剧场中演出一样,但却又不是。戏剧式布局的特点就是简化与剔除一切无用之物,把更多的空间留给人物。同时,老荷拉斯作为中线,将左侧荷拉斯三兄弟的阳刚之气与右侧女人们的阴柔之气彻底分割,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对比。但在对比之余,人们又会发现左与右之间的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就像是古希腊戏剧《安提戈涅》中自然法与国家法的冲突一样。如果没有右侧的女性形象,荷拉斯三兄弟的人物形象将不再是意义上的勇敢和激昂,而是赤裸裸的毫无情感的莽夫。

纵观达维特的知名作品,如《苏格拉底之死》、《网球厅宣誓》、《皇帝的加冕礼》等,这些作品几乎都在褒扬着一种激昂的情绪,达维特没有丝毫隐匿自己的内心中对理性的热烈追求。他不仅将对新制度和新世界的极度向往彻底地在世人面前暴露,更将自己对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怀古之情,与其所处的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二、《荷拉斯兄弟之誓》中的伦理意蕴

伦理学的目标是提供关于如何做人和怎样行事的学说,同时它也是用来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学问。伦理学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面对着来自决定论、利己主义、主观主义、相对主义以及科学主义等思想的挑战,但伦理学依然凭借人类之善以及实践理性的理论基础,为人类社会的前进点亮了道德明灯,任何人类社会的巨大文明成果都不能撇开伦理的影响。同时,诸多伦理学所探讨的永恒话题,在艺术家们的作品中也拥有着属于自己的地位。

达维特的《荷拉斯兄弟之誓》明显受到了西方伦理学的影响,他凭借属于自己的新古典主义艺术语言,表达了内心中对善和勇敢的真实理解。达维特的艺术气质与他所处的大革命时代的社会心理环境密不可分,可以说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善和勇敢的理解与渴望,成就了《荷拉斯兄弟之誓》的伦理之美。

首先是善的维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作为西方伦理学史上影响最为巨大的两大流派,分别从品质与动机出发来阐释什么是善。善的概念对西方艺术发展的影响不可谓不大,无论是宗教绘画,还是新古典主义绘画,都体现着人类善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固有的好品质是善,而康德则认为好的动机是善,前者是内在之善,后者是工具之善。在《荷拉斯兄弟之誓》之中,作为罗马公民的荷拉斯三兄弟,无论是拥有的忠诚、勇敢与无畏牺牲等罗马公民的应有品质,还是为了尽到公民义务而捍卫罗马利益的正确动机,都是实实在在的于国家的善,都是真真切切的于国家的正义。在此,不能说三兄弟拥有要为了罗马去战斗而放弃保全家庭的品质与动机就是不善的,也不能说为保全家庭而不肯为罗马而战斗的品质与动机是不善的。同样,老荷拉斯激励孩子们为了罗马而战斗的品质与动机,以及女人们为了爱人而悲痛的品质与动机,也都是“善”的。而达维特所表达出的“善”,正是由荷拉斯三兄弟所承载的勇敢品质,以及为了理想信念而战斗的正确动机,这恐怕不仅是达维特自己的选择,更是大革命时代的选择。

其次是勇敢维度。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勇敢做出了“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的界定。他同时还论断:“勇敢的人是敢于面对一个高尚的死,或敢于面对所有濒临死亡的突发危险即战场上的那些危险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对勇敢的论述内涵有一则基本逻辑,即勇敢的人是会为善而让渡自己的利益的,而这种利益的最高形式就是生命。对古希腊哲学思想大加推崇的新古典主义艺术,十分注重表现人物的崇高的德性,达维特也不例外。《荷拉斯兄弟之誓》对勇敢充满了崇敬与呼唤,使得观赏者极易与三兄弟共同产生无畏死亡的共鸣,并在情感上减少了对死亡的畏惧。同时,达维特在内心深处早就将勇敢的精神作为其进行艺术创作的驱动力,而这种驱动力又变成了达维特笔下的荷拉斯三兄弟,三兄弟对高尚的死亡的无畏甚至是追求,使得《荷拉斯兄弟之誓》这幅作品的激昂情绪不断地在观赏者的心中高潮迭起。

结语

达维特的这幅《荷拉斯兄弟之誓》,是其借用传说故事来表达自身政治观与道德观的经典之作。通过伦理学的视角对画作中情感的品读,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达维特所处的大革命时期的社会心理对古希腊伦理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同时,带着善与勇敢等伦理学概念鉴赏画作,实际上不仅能为我们了解达维特作品的更多内涵打开了窗口,更能为激发我们与当时人们的革命热情产生强烈的共鸣提供艺术保障。当然,对艺术作品的品读方式与视角还有很多,且《荷拉斯兄弟之誓》的伦理之美只是新古典主义艺术美学表征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新古典主义艺术佳作的美学意蕴还有待我们去发掘与品读。

参考文献:

[1] Francois de Vergnette,雅克·路易·大卫,爱艺 译.荷拉斯兄弟之誓[J].英语世界,2011(10).

[2] 张传友.伦理学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廖申白,译.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猜你喜欢
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对现实主义美术的再认识
“新古典主义”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新古典主义代表作家约瑟夫·艾迪生与理查德·斯梯尔的新闻成就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
新古典主义家居风尚
精选家庭的新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