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者重塑与攀登

2020-06-15 21:58段妃
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者

段妃

摘 要:舞蹈演员的职业转型,是从“专”走向“宽”的必然过程,是从专注职业发展到关注业态走向、从自我展现拓展到领域发展的视角变化。同时,这种走向宽泛的尝试也是挖掘个人潜能的过程,是舞蹈演员从精通单一表演技能向广泛涉猎多种艺术门类的拓展,考验的是个人艺术修养和学识的综合水平。本文将从舞蹈演员转型的原因、类型和基本思路等方面入手,对舞者职业转型的规划作出分析。

关键词:舞者 转型 舞蹈编导 舞蹈研究 舞蹈教育

职业转型是个人职业规划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绝大多数行业的职业者来说转型是一个主动求新求变的过程,而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因为客观条件的局限性是不得不面临的课题。在短暂的舞台表演黄金时期过去后,舞蹈演员如何在转型中重新定位和实现自我价值,是目前许多面临转型困境的舞蹈演员共有的困惑。

一、舞蹈演员为何要职业转型

1.生理局限的必然要求

大部分舞蹈演员的艺术生命极其短暂。其原因有二:第一,舞台表演对舞蹈演员的生理和心理年龄有着极大的考验。在我国,成为专业舞蹈演员,基本要经过中专六年、大学二至四年的专业学习,正式成为演员已是二十岁左右的年龄。但是,大部分演员的表演还未开窍,必须经过生活的磨砺和编导的雕琢,才可能有所作为。这又是一个较为耗时的过程,故而,留给她们舞台表演的时间和机会不会太多。能够像著名舞蹈家陈爱莲一样以近八十岁高龄活跃在舞台上的,全中国寥寥无几。黄金年龄一过,转型成为必然,尤其是芭蕾、古典舞等专业性质极强、竞争压力极大的舞种源源不断的年轻人从科学系统的教育体制中被标准化地培养供给,又源源不断地被更年轻的“技术型”舞蹈演员所取代。30岁已经能算作是高龄。第二,舞蹈是一门需要大量耗损身体的艺术,尤其是我国现行的舞蹈表演模式,常常需要舞者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承担受伤甚至畸变、致残的风险。他们在长年的舞蹈训练中普遍积累了大大小小的伤病,随着年龄增长也会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其舞台表现力。有学者专门就舞蹈演员运动损伤做过统计,在分析抽样调查的100位舞蹈演员样本后,得到了“损伤率约为89%” {1}的统计结果。如此大的运动创伤比例,以及人随着年龄增长必然会减退的肢体控制能力,決定了大部分纯粹的舞者表演生涯是极其有限的,不得不面临退出舞台后的职业转型。

2.培养模式的先天缺陷

英国舞蹈教育家本·沙恩(Ben Shahn)提出:舞者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类:训练良好的舞者(atrained dancer)。

第二类:教育良好的舞者(aneducated dancer)。

第三类:两者俱佳的教育与训练的舞者(a trained and educated dancer)。”{2}

目前,我国舞蹈演员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专业舞蹈院校进行,对演员的技巧要求和身体素质要求较高,比较忽视自主性和创造性培养,基本属于以第二类为目标培养出的第一类舞者。过分追求“高、精、尖”和身体技巧,忽略舞者文化知识和艺术理念的培养。文化底蕴的不足导致大量演员难以构建有深度的自我表达,艺术个性趋同化越来越严重。艺术需要独创性和开拓性,除了一味追求技巧以外,现代艺术对艺术表现形式中涵盖的意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众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使得舞蹈艺术需要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依托现行教育模式培养的舞蹈演员自然很难获得这种敏锐性和先锋性,技巧与艺术内涵俱佳的表演者成材率较低。这种培养模式也导致大部分舞蹈演员难以适应全球化浪潮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下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不得不面临职业转型。

二、当前舞蹈演员的职业环境分析

1.媒体时代改变职业状态和职业内涵

从上世纪末以来,电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使得舞蹈不再是局限于当时当地的小众舞台艺术,而是可以同时被上亿受众观看的大众艺术,这在大幅度提高舞蹈传播影响力的同时,也对传统的舞蹈审美习惯提出了新的挑战。现场舞蹈表演面对的观众是对舞台信息的全局接收,但视频舞蹈中摄影画幅的局部和特写的运用使得舞蹈在视觉呈现上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因为这类“可以通过电视镜头将表演者肢体语言的细微之处加以放大”{3}的画面,在经过剪辑处理后,使得传统舞蹈艺术得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从而获得更大受众的范围。与此同时,也对舞蹈技法、编排和风格形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支能够适应时代需求的舞蹈不仅对舞蹈本身进行设计,还需要考量拍摄、传播等诸多因素,这也对舞者的知识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能够适应新的传播手段和审美要求的舞蹈工作者也变得稀缺和难能可贵。

2.受众的碎片化改变着职业形式

消费社会观赏者从来不是一味的接受者,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审美习惯和偏好影响某种艺术的发展方向,舞蹈艺术也是如此。从少数艺术爱好者的小众爱好,到大众都乐于欣赏理解的艺术形式,其改变的不仅是传播方式和艺术风格,而是对舞蹈演员和作品的多方面,深层次的改变。近年来,社会物质财富的极大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对每一个人信息接收习惯的深刻影响,社会多层的“碎片化”的消费趋势在我国越来越突出,舞蹈真人秀等专业舞者参与的电视栏目越来越受到喜爱,观众欣赏舞蹈的形式不再局限于舞蹈作品呈现的短短几分钟;舞蹈创作也经常参与到电影、音乐等艺术门类的创作中,各艺术门类的相互融合的表演方式越来越出新;在大众审美越来越趋向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完美结合的品味趋势下,对舞蹈演员的要求将是高之又高,难之又难。与此同时,由专业舞蹈衍生的大量泛舞蹈领域的娱乐行业也有了对大量舞蹈专业人才的需求,舞蹈演员转而成为影视演员、综艺明星、舞蹈编导、幕后策划等相关职业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职责多元化改变职业领域

从古至今,舞蹈一直具有高度的社会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文化艺术作为一个大国重要的软实力,也应该及时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定位。近年来,“中国舞蹈教育列入中小学课程,规模和体量都呈几何级数增长”{4},如何通过舞蹈美育提升全民族的审美品格和艺术水准,如何适应科技条件飞速进步下舞台形式日渐丰富的新型创作,如何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国际先进理念的吸收来壮大舞蹈实力,都是摆在当代舞蹈从业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在这种多元化的现实需求下,舞蹈创作、舞蹈表演和舞蹈研究的人才都将跨行业填补相关领域的大量空白。时代在发展,只专注于舞蹈技巧训练,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舞蹈演员可能很难适应社会需求,也很容易被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所淘汰。

三、舞蹈演员职业转型思路和职业取向

舞蹈演员艺术生命和创造力有限,职业转型成为大多数舞蹈演员必须面临的课题。以东方歌舞团为例,2001至2010年全团共有舞蹈演员近九十人,截止2019年,已经没有一人继续从事舞蹈表演。成为编导、艺术指导的有二十一人左右、占24%;女演员放弃职业身份回归家庭的有二十人左右、约占23%;在学校或教育机构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有十五人左右、约占17%,做行政管理工作的十人左右、占12%;经商十人左右、约占12%;从事影视表演的六人左右、约占7%;退休3人,约占4%;从事舞蹈研究的1人,仅占1%。分析数据可以看出,舞蹈演员转型的主要方向可以分为舞蹈相关领域的编导、教育和研究三部分。

1.舞蹈编导

舞蹈编导是舞蹈作品的灵魂人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好的舞蹈演员不一定是一个好的舞蹈编导,相反,一个好的舞蹈编导一定是一个好的舞蹈演员。”{5}舞蹈编导在编排过程中,必须对演员可以达到的创作效果有清晰的认识,对舞蹈演员的心理状态和肢体语言有切实的把握,才能够在与演员的合作中更好地进行交流和规划,避免出现编导的创作理念和演员的最终呈现出现脱节的情况。可以说,由优秀演员“转入”的编导比“科班出身”的编导具有这种先天性的优势。优秀的演员在舞蹈表演技巧臻于纯熟之后,出于自我表达的需要和艺术理念的更高追求,转向舞蹈编导行业就非常自然了,此所谓舞而优则导顺理成章。

2.舞蹈教育

当代国内舞蹈演员基本都经历了成熟的舞蹈学科教育,从幼童开始接受专业的教育和训练,积累了大量的舞台表演经验。而从舞蹈演员转型为舞蹈老师,基本是舞蹈界最普遍也最具可行性的一种理想化职业转型模式。首先,由于全民素质教育的推导,出现了大量舞蹈培训和幼儿美育的市场,舞蹈教师的缺口很大。其次,专业的舞蹈培训机构需要老师有基本的示范能力,专业舞蹈演员绝对具此专长。再次,舞蹈演员转向舞蹈教育,一是具备丰富的舞蹈学习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学习舞蹈的经历提供丰富而切实可行的动作技艺与表演的示范。二是具备深厚的舞台实践经验。对缺乏舞台经验的学生来说,舞台的把控能力、二度创作的经验感受等都是至关重要的,而演员转而成为教师,恰可言传身教,相得益彰。

3.舞蹈研究

中国专业舞蹈教育承袭了以苏联为代表的专业性舞蹈教育制度,学科发展在近几十年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战后贫瘠的文化艺术废墟上最大限度地培养出了一批批出类拔萃的舞蹈专业人才,快速拉升了本国舞蹈艺术价值和整体水平。而伴随着社会的巨大进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对文化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蹈艺术在纯粹的欣赏领域之外,如何起到教化和美育大众的作用,如何提升全民道德文明素养和艺术素养,如何塑造文明人格,如何继承和传播传统文化,如何适应新时代调整舞蹈学科的人才培养,都是需要舞蹈理论工作者理清大脑去洞察的前景和航向。舞蹈研究目前在我国的发展比较薄弱,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艺术实力是文化软实力中极重要的一部分,舞蹈研究的重要地位无需多言。

中国舞蹈理论研究专业化起步较晚。是从“1982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招收了第一批五名硕士研究生”{6},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舞蹈硕士研究生开始的;而中国舞蹈博士学位的设立也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在“1998年,由舞蹈史学家王克芬作为导师,招收中国舞蹈学第一位博士生”{7}开始,可以说中国舞蹈研究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也不过短短三十余年。当代舞蹈发展依赖于舞蹈理论的先行,而中国的舞蹈理论研究要想在新时代有所突破,迫切需要来自一线的优秀演员的参与。舞蹈演员的优势是经历了系统的训练和大量舞台实践,具备的心理和身体经验,具备进行理论研究的前期经验积累,但由于舞蹈表演的特殊性,演员对于理论研究的转型确实存在文化知识水平和学术眼界的先天不足。但只要把握对舞蹈最直观的触摸与感受,能够敏感地捕捉行业焦点矛盾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困难是暂时的。我国著名舞蹈艺术家、理论家资华筠先生把毕生的舞蹈实践经验用于理论的建设,创立《舞蹈生态学》,以独到的观点,犀利的眼光,成为舞蹈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人,是树立在舞界的丰碑。

舞者的职业转型是从舞蹈行业的专门领域,向更广阔的社会行业的发展迈进。舞蹈演员因为对身体先天条件及表现基本素养都有嚴格苛刻的要求,向多样化的相关行业转型也就成为了可能。从中国舞者转型的实际看,告别舞台后,也呈现出转型多样化,东方歌舞团中舞蹈演员转型成为影视演员、商人、行政管理人员的案例就是很好的佐证。

四、如何进行职业转型

1.做好职业规划,弥补知识缺陷

知识的局限是舞者转型的重大阻碍,无论是成功的舞蹈编导、教育家还是研究者,都需要具备深厚的学养和文化水准。单就研究领域来说,我自己在从表演转向舞蹈研究的过程中就感受颇深。如何从舞蹈表演者熟悉的用身体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转向学者以文字表达情感的方式、从关注舞者的表演转向关注舞蹈家的表演现象、从关注某个作品转向关注业态的走向、从关注某一个舞种转向关注整个舞蹈界的发展,都需要对固定思维进行主动突破,并对个人基础学识水平做出大量的恶补学习。在职业转型的过程中,躺在表演者的成就和思路中随波逐流是不可能有大的发展的。知识局限、思维局限是需要大量学习、阅读和思考才能打破的,也只有清醒认识到舞蹈表演者在职业转型道路上的先天短板,弥补知识缺陷,才能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从表演思维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

2.打破学科壁垒,适应时代需求

著名舞蹈表演艺术家陈爱莲曾用“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功夫在诗外”来说明舞者的学习远不应局限在自己熟悉的特定舞种或是领域。作为编导既要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又要与音乐、服装、舞台技术、多媒体技术、视觉技术等各艺术领域融会贯通,以当代人的当代视角进行多学科的统一筹划。作为教师则要明确教学的步骤和技巧,育人的目标和手段。作为研究者要掌握扎实的逻辑能力和理论基础,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本质总结规律,在繁杂的现象中敏锐地分析什么是有研究价值的现实问题。只有打破学科壁垒,以博学多识的水平要求自己,舞蹈演员才可能走好职业转型之路,从高精尖专业人才向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转变。

3.理论实践结合,找准个性定位

随着当代舞蹈越来越重视创新性和独立性,教育者思维的不断开阔,早已开始发掘除身体表演以外的个性化特点,一些具有独立思考和个性思维的学生开始引起关注,这是我们职业发展的进步,为舞者实现自身突破和职业转型提供有利的条件,我愿以自己职业转型的感受与诸同行分享。

笔者在从舞台表演转向舞台创作的过程中,因电视舞蹈需要而不断参与其中的创作与后期剪辑。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作为固定时空关系中的舞蹈剧场艺术与电视艺术,在表现手段上的特殊规律和矛盾。在创作电视纯舞蹈《青花情韵》、《舞之约》、《春·恋》的艰难历程中,大量研习、运用新媒体技术营造舞蹈意境;在创作《白马与王子》时,大胆将真马匹引入剧场,和大提琴与传统芭蕾相结合,编创出新颖的艺术作品,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发表了《舞蹈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的研究文章。和很多同行一样,笔者也是在小学期间开始走上舞蹈之路,步入舞蹈艺术殿堂的几十年的舞台实践经验,给了我舞蹈理论研究依赖的第一手资料。而通过实践积累、个人兴趣和潜力的发掘以及大量学术基础的恶补,实现了向研究之路的转型,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一名以崇高的学术境界作为毕生向往和追求的舞蹈理论研究者,完成了从演员到理论研究,再到编创交叉转型。这充分说明,舞蹈演员在职业转型中要懂得合理总结实践经验,找准自身个性定位,通过对内在兴趣和外在目标的整合,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和艺术追求。

从理论上讲,一名专业的优秀舞者,只要有足够的内因驱动,加上勤奋刻苦、知识补充、意志坚定,合适的时机,可以转型做各行各业。

注释:

{1}冉雯雯.舞蹈演员膝关节运动损伤问题探析[J].湖南城市學院学报,2016(2).

{2}肖向荣.转换与重启——面对“新时代”舞蹈教育的思考[J].载《艺术教育》,2018(1).

{3}唐敏.电视舞蹈发展趋势下舞蹈学人才培养的新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5.

{4}肖向荣.转换与重启——面对“新时代”舞蹈教育的思考[J].载《艺术教育》,2018(1).

{5}耿晓静.云南高校舞蹈编导人才培养浅论[D].云南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4.

{6}江东.中国舞蹈学研究生教育漫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4).

{7}江东.中国舞蹈学研究生教育漫谈[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8(4).

猜你喜欢
舞蹈编导舞蹈教育舞者
舞者
舞者
舞者
浅谈如何提高舞蹈编导的创作能力
关于舞蹈编导创作出新颖独特的舞蹈分析
浅谈舞蹈编导应具备的创作技巧与思维能力
舞蹈编创中音乐的重要性
舞蹈教育对少儿成长的作用与意义
舞蹈在听障儿童听觉康复和言语矫治中的运用
从主体间性理论分析舞蹈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