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传统街巷空间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

2020-06-15 22:28马锡栋张志豪
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共设施乡村

马锡栋 张志豪

摘 要: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极速发展,绝大多数乡村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心化”,老年人逐渐成为乡村的主体,而传统村落街巷空间公共设施简陋,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本文通过对传统街巷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传统街巷空间适老化设计的要点。在保留传统村落肌理的同时,营建适老、友好的空间氛围。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设施适老化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 街巷空间 公共设施 适老化设计

当今乡村空心化与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新农村建设对老年群体的重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空间规划转向。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老年群体的生理需求已基本满足,但精神上的生活需求常因生活场所的落后而有所局限。作为乡村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传统街巷空间具有老年人休憩闲谈、对弈娱乐等功能,其内部公共设施的设计品质直接影响到老年群体生活质量。

公共设施的适老化设计是指适宜老年人使用的公共设施,不仅需要满足其生理需求,还应满足其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本文从传统街巷空间的道路设施、休憩设施两个方面进行设计、分析,总结得出乡村公共设施适老化设计要点,为新时代新农村建设适老化设计提供参考。

一、道路设施适老化设计

道路作为街巷三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老年人活动舒适度的主要因素之一。现今乡村的街巷道路呈现“错综复杂,互相贯通”的布局特点,展现与城市规划截然不同的自然肌理,因此与城市相适应的无障碍设计无法完全融入乡村街巷,也无法切实满足乡村老年群体的生活需求。乡村道路设施的适老化设计不仅要从老年人的生理机能角度全方位考虑,还应结合其心理需求,营建适老、友好关怀的氛围。

1.路面铺装

在路面铺装设计上首先要考虑铺装材质的粗糙度,满足防滑要求,同时还应考虑铺砌方式与平整度。融入城市无障碍设计理念,对行为障碍者(盲人与残疾人群体)与普通老年人进行区分(图1),道路铺装适应不同人群,更具针对性。

行为障碍者出行无法自理,多使用拐杖、轮椅等辅助设施。可将铺装的宽度定为1200mm,在保证材质粗糙平整的基础上,通过线性突出铺装的形式进行引导(图1)。而普通老年人呈现步行速度缓慢、步伐小的特征,因此防滑、防磕绊是问题关键。因地制宜采用乡村特有的灰砖、灰瓦,采用堆叠铺砌方式,形成微小凹凸且粗糙的效果(图1),能够有效避免滑倒、磕绊等事故。

2.路面坡道

在城市无障碍设计中,路面坡道取代踏步的设计屡见不鲜,旨在减少高差路障,提供更加直接、便利的出行服务。乡村街巷空间的道路与城市道路不同,传统村落依山傍水的格局使道路存在更大、更多的高差。因此在路面适老化设计中,无法直接套用城市无障碍设计,而应结合地势量体裁衣。

针对高差较小的坡段,确定适宜的路面坡度(不宜超过8%)后放坡,坡面应做防滑处理,保证安全性。紧急坡段可以采用低踏步(高度约为120mm)与缓坡结合的形式,必要时配备自动化座椅电梯(图2),老年人只需坐在椅子上,按动扶手上的按纽,座椅便开始上下移动。

3.围栏与扶手

围栏与扶手是主要的防护设施,一般出现在高差较大的断面交界处。城市空间围栏、扶手设计以相关规范为基础,规定高度至少为1100mm,多采用不锈钢材料锻造。乡村的防护设施虽未规模化、产业化,智慧的农民已经习惯使用长条的石块或竹编围成栏杆,防护理念初具雏形,但仍需结合老年人体工程学整体环境设计,如适宜高度、景观小品、夜间灯光。

传统街巷空间没有固定的、科学布置的休息区,将围栏设计成高度500至600mm,寬度在400-600mm之间,兼作休息座椅,更具实用性。 此外宜与乡土植物间隔布置,营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景(图3)。街巷空间往往由于两侧的民居几乎贴山墙而略显局促,扶手可以结合连续的墙边界设计,原料上可以选择灰砖,嵌入式的搭筑方式能够保证扶手稳定牢固(图4)。此外,在围栏、扶手的下皮,安装暖色LED灯,不仅能够有效突出道路的线性引导,警示路人边界高差,亦可营造温馨的乡村夜景。

4.导览标识

道路导览、地图、路标在错综复杂的传统街巷网络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整个乡村居民点的导视系统,在完善其清晰、明确的导览路线后,还应考虑使用人群的适应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通常将导览设施设置在街巷交叉节点,并配备有盲文,但缺少适老化的导视形式。

导览设施不宜过高,结合老年人适宜视线高度设计,约为1400mm。其次由于许多文字的复杂性易超出老年人的认知与视觉清晰范围,文字型导览具有一定局限性,相反可以使用图示语言。譬如将某一地标建筑通过元素提取,在导览图上以抽象画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的设计更加直观、便捷(图5)。此外,结合红外线感知智能系统,老年人也可以直接与导览图对话,询问路线。当然,也可以融入AR技术,在导览图中放置二维码,人们通过手机直接扫描二维码,获得更加生动、清晰的指引。

二、休憩设施适老化设计

有关研究表明,80%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街道成为了老年人活动最密集、频繁的公共空间。为实现健康的养老,不仅要提供便捷、安全的街道空间,也要通过设计手段,为老年人提供温馨、享受的空间氛围。

老年人渴望陪伴与倾诉,喜欢聚集在人多的场所,或在街巷、交叉节点,以露天的形式活动,如闲聊、对弈等。老年人通过这样的活动,可增强其参与感,有利于身心健康。现今乡村街巷空间还保留有传统的肌理与功能,但内部的休憩设施缺乏现代化、适老化设计,休憩位置分布不合理、休憩座椅过少等问题层出不穷。本文结合老年人活动疲劳极点与人体机能相关知识,展开对休憩位置与座椅的设计,让老年人活动更加舒适、轻松。

1.休憩位置的确定

在乡村,传统的休憩区大多都是由居民长时间聚集而自发形成的空间焦点。这样的空间焦点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代表着周围居民活动的中心。单一的休憩区是合理的,但休憩区之间的距离往往远近差距较大,不适合老年人的出行。

据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一般老年人步行的持续时间为15分钟,疲劳极限距离约为450m{7},而在疲劳极限450m以内,还需要每隔150m的休憩区,本文将这每隔150m的距离定义为疲劳半径(图6)。因此,选择村庄的几何中心(通常村庄的几何中心与活力中心重合)为活动圆心,依次向外画疲劳半径为150m、300m、450m的圆。每个圆的边界代表不同的疲劳程度,包括轻度疲劳、中度疲劳、极限疲劳,圆与实际街巷的交点即为休憩区的位置所在。不同的边界交点,应当根据老年人疲劳程度配备不同的设施数量。这样设置休憩区,在保证街巷传统肌理不被破坏的基础上,更加贴合老年人的生理机能特征,让老年人出行更加自由。

2.休憩座椅

休憩座椅作为休憩区最主要的设施之一,是老年人活动的重要辅助设施。乡村的休憩座椅有别于城市座椅。城市的座椅结合了城市风貌规划与景观规划,融入了一定的工程学与艺术原理,具备了舒适、美观、时尚等特征。而在乡村,当地居民往往会重新利用历史遗留下的磉墩或是石块作为座椅,再用石板架在磉墩上充当桌子,这样的座椅具有很浓的乡土意味,但往往与老年人的坐姿不适应,实用性不佳。

充分了解老年人的活动状况后,设计应与老年人的活动尺寸结合{8}。因此首先要对座椅进行改良,使用混凝土架高并支撑磉墩,保持整体高度在450mm至500mm,外侧有木质靠背。其次宜选用圆形磉墩,外形圆润粗糙,不易磕碰,并且具有一定的坐深,保证老人保持坐姿时,大腿前部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力。再者,座椅背部应设计成具有一定弧度的曲线型,并给座椅配备木质坐垫,贴合老年人的背部,缓解压力(图7)。

结语

街巷空间是传统乡村的灵魂,承载着历史人文的积淀,是当地居民重要生活场所。近些年,“乡村空心化”使空巢老人成为乡村主体,街巷空间公共设施的适老化不足,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针对公共设施的适老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但在设施改造、设计过程中,应当结合乡村本质、融入相关老年机能理论,在不破坏乡村肌理的基础上,提升乡村适老化整体水平。

注释:

{1}董泽鑫,谭少华.基于老年人需求的生活性街道环境研究[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470-481.

{2}陆宁,李芳宇,刘昌贵.可持续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设施适老性的优化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8,(22).

{3}李惠竹,朱立珊.基于系统性思维的老年公共健身设施设计[J].设计,2018,(1).

{4}方虹博.北方地区城市滨水空间公共服务设施人性化设计[J].家具与室内装饰,2018,(7).

{5}常敏.文本视觉质量对老年人和青年人汉语阅读的影响:眼动研究的证据[D].天津师范大学,2016.

{6}张政,毛保华,刘明君,陈金川,郓继孚.北京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分析[J].交通运输信息工程与信息,2007,(6).

{7}胡静.老年产品的功能尺寸分析与设计[J].设计,2015,(13).

{8}陶琪,段晓迪,叶建伟.老年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研究[J].设计,2016,(23).

注:本文系浙江省大學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7R406005。

猜你喜欢
公共设施乡村
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用探究
基于Kano和QFD模型的智能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公共设施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
试论梁漱溟乡村建设思想产生原因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一场无休止的“逃亡”
韩国城市公共设施中的现代“兴文化”体现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